如果西方与俄罗斯互换处境,世界会不会更公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1:58 1

摘要:人类从未拥有“绝对的正义”,只有立场裹挟下的“选择性正义”。当“普世价值”从强者口中说出时,是冠冕堂皇的道德宣言;可一旦形势逆转,它便成了最先被撕碎的遮羞布。

人类从未拥有“绝对的正义”,只有立场裹挟下的“选择性正义”。当“普世价值”从强者口中说出时,是冠冕堂皇的道德宣言;可一旦形势逆转,它便成了最先被撕碎的遮羞布。

回望历史长河,从殖民时代的坚船利炮到当下俄乌战场的硝烟,一个规律从未改变——无论是伦敦的议会、巴黎的爱丽舍宫、华盛顿的白宫,还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手握权力者,都在用“正义”的话术,包裹自己的利益。

从“传播文明”到“自由扩张”:双标的起点,藏在殖民的血泪里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期。它带着枪炮踏上印度土地,将“文明教化”挂在嘴边,实际却通过垄断棉花贸易、加重赋税,让数千万印度人在饥荒中丧生;用鸦片战争轰开中国国门时,喊得震天响的“自由贸易”,本质是强迫中国吞下鸦片贸易的苦果。那时的伦敦街头,贵族们自诩“文明灯塔”,可这座灯塔的光芒,是用非洲黑奴的锁链、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亚洲殖民地的财富堆起来的。若换成俄罗斯在非洲搞这样的掠夺,西方媒体恐怕早就用“反人类罪”的大帽子将其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法国的“双标”同样刻在殖民史里。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中,法军对着平民举起屠刀,超百万无辜者丧命,对外却宣称是“解放穆斯林脱离封建落后”;拿破仑征服埃及时,也打着“传播启蒙精神”的旗号,可当其他国家用相似理由出兵时,法国却立刻跳出来指责“这是侵略”。

美国的“道义”:永远为利益让路

进入20世纪,美国接过“道德与力量”的接力棒,把“双标”玩得更熟练。1945年,两枚原子弹落在广岛和长崎,美国给出的理由是“尽快结束战争、拯救更多生命”。可为何偏偏选择这两座几乎没有军事设施的平民城市?答案藏在冷战序幕里——这不仅是对日本的威慑,更是对苏联的警告。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在全球掀起“代理人游戏”,扶植了数十个亲美政权。在拉美,中情局(CIA)推翻危地马拉民选总统阿本斯,只因为他要收回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霸占的土地;智利总统阿连德当选后推行社会主义政策,美国便支持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导致三千人被杀、上万人遭酷刑,而这一切,都被包装成“维护自由世界”的正义之举。

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人道主义干预”成了对外动武的新借口。没有联合国授权,它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科索沃独立成了事实,伊拉克陷入宗派内战泥潭,利比亚从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变成恐怖组织滋生的温床。可美国只轻描淡写一句:“我们带来了民主。”

当年谴责“侵略”的人,如今在制造“侵略”

1999年,北约以“保护阿族平民”为由,对南联盟展开78天轰炸。桥梁被炸毁、医院成废墟、电视台遭袭击,数千平民在炮火中丧生,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也被导弹击中。面对这一切,西方只用“技术错误”四个字搪塞,一句轻飘飘的道歉便想了结。可到了俄乌战争,俄罗斯在乌克兰打击军事目标时波及民区,西方却立刻扣上“战争罪”的帽子,喊着要将普京送上国际法庭。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中,以军导弹落在加沙的难民营、医院和学校,无数巴勒斯坦儿童死于轰炸。对此,美国不仅不谴责,反而向以色列增援导弹防御系统。可若是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俄乌战场,西方早就发起一轮又一轮制裁,用最激烈的言辞谴责“暴行”。

双标不是今天的产物,是强权的老把戏

把时间再往前推,1919年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口号,听起来无比正义,可这一原则只适用于欧洲的白人国家。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美国却默认将其转交给日本。也正是这场“弱国无外交”的屈辱,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让中国青年第一次看清:所谓“国际正义”,不过是强权分赃的借口。

冷战时期,苏联入侵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被西方媒体骂作“铁幕下的暴政”;可当美国出兵越南,在北方投下无数炸弹、使用致癌的橙剂,西方主流媒体却忙着为其辩解,称这是“反共防御的必要手段”。最终,三百万越南人死于战争,美国只在多年后轻飘飘一句“这是历史错误”,便想抹去所有罪行。

俄乌战争:照出双标的最清晰镜像

2022年,俄罗斯出兵乌克兰,普京给出的理由是“防止北约东扩、保障俄罗斯国家安全”。西方立刻炸了锅,“侵略”“违反国际法”的指责铺天盖地。可他们选择性遗忘:1999年北约东扩至波兰,2004年吸收波罗的海三国,2014年又推动乌克兰“颜色革命”——这难道不是对俄罗斯地缘安全空间的步步挤压?

普京的做法确实粗暴,也违反了国际准则,但不妨设想:若西方处于俄罗斯的处境,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只是将导弹部署在距离美国本土180公里的古巴,美国便立刻进入战争状态,甚至差点引发核战。如今,北约的导弹已经部署到俄罗斯边境,莫斯科的安全焦虑,难道就不值得被看见?

谁更虚伪?赤裸的强权,与穿外衣的利益

其实,俄罗斯的强权是赤裸的——它从不掩饰对地缘利益的追求,也不刻意包装自己的野心。而西方则擅长给“利益”穿上“道德外衣”:干预别国内政叫“推广民主”,发动战争叫“人道主义干预”,制裁他国叫“维护国际秩序”。

一个让人怕,因为手段直接;一个让人信,因为话术高明。可最终结果没有区别:弱国成了强者博弈的牺牲品,普通民众要为强权的秩序买单。

“普世价值”本不该是工具。真正的普世价值,不该是“你弱我强”时的通行证,而应是无论国力强弱,都能平等遵守的规则。当规则成了权力的遮羞布,当“正义”成了利益的借口,文明的面具下,藏着的不过是和丛林社会一样的逻辑——弱肉强食。

世界从不缺“普世价值”的口号,缺的是“普世执行”的公平。当利益与道义冲突时,真正的考验从不是喊出多动听的口号,而是能否在不占便宜时依然坚守规则。

这,才是文明与野蛮的真正分界线。

来源:德意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