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转型真相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这些企业做对了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11:21 1

摘要:走进广西钢铁的炼钢车间,转炉火焰正旺,但控制台前已不见工人凭经验“望火断钢”的身影。代替人眼的,是AI算法在实时解析火焰颜色、形状和亮度,精准指导着投料与生产。

走进广西钢铁的炼钢车间,转炉火焰正旺,但控制台前已不见工人凭经验“望火断钢”的身影。代替人眼的,是AI算法在实时解析火焰颜色、形状和亮度,精准指导着投料与生产。

“过去老师傅们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广西钢铁炼钢厂技术专家陆志深有感触。这家传统钢铁企业通过AI改造,不仅减少了人工误判导致的损失,更用更少的原料炼出了更优质的钢。

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超过60%的参展产品和服务与“人工智能+”相关。从智能座舱到工业质检,从AI医疗助手到智能纺织,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专属,正成为千行百业的“标准配置”。

当AI浪潮袭来,许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机器换人”。但真正的AI转型,远非简单的自动化替代。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的实践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变革逻辑。在他们的智能车间里,AI如同一根“金线”,串起了设计、生产、质检全链条。

在设计环节,AI大模型辅助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在生产线上,AI能预判故障并提前维护,一年可节约成本近5000万元;在质检环节,AI配合机器视觉技术,大幅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这家企业的人均生产效率因此提高60%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

“人工智能+”行动正在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智能升级转变。在研发设计阶段,智能原型设计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在中试验证阶段,智能仿真技术提升了试验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制造阶段,智能生产调度和质量控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不同规模企业的AI转型路径各不相同。大型企业可以大手笔投入打造智能工厂,而中小企业则需更精打细算。福建灿丰玻璃有限公司建成了省内首条切磨钢智能连线生产线,通过精准投入在特定环节实现突破。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找准痛点、精准投资是关键。西部创源智行科技公司开发的G-VoTest系统,实现了“用AI测试AI”,为汽车智能座舱语音交互测试节约了50%的时间与人力成本。

政策层面也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浪潮集团等头部企业通过联合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转型等一站式服务。国家通过发放“人工智能券”等方式,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

纺织行业的实践尤为典型。在长乐,600多家纺织企业的8000多台设备接入了“数产盒子”,打破了纺织机械的“信息孤岛”,实现了从“千人纺纱、万人织布”到AI控制和数据监测的转变。

企业投入真金白银进行AI改造,效果如何评估?除了直观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更应关注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重庆一家石化工厂引入的防爆四足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大脑决策”功能,可以适应复杂环境,在每个油罐前停留十秒就能扫描出罐体内部数据,并自动分析安全隐患。这种从“替代人力”到“创造新能力” 的转变,是AI赋能的更深层价值。

AI转型的成功标准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提升生产效率,到现在的推动绿色转型。人工智能助力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配送的全流程进行智能精准调控,实现生产流程优化,显著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些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获得了极大提升。全球智能工厂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达千亿美元,显示出智能化转型的全球趋势。

AI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普遍面临技术适配、人才缺口和成本效益三大挑战。

在技术适配方面,传统产业设备与AI系统的兼容性是首要难题。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公司通过AI远程诊断系统,实现了对非洲矿场破碎机的“云巡检”,使售后成本降低40%。这种渐进式的技术改造方案,为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人才缺口更是制约AI转型的瓶颈。威胜集团相关负责人吕新伟指出,通过AI的深度应用,企业实现了生产各环节的密切协同,提升了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但这依赖于既懂行业知识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投入产出比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探索出务实路径。AI与物联网的结合,正推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中国移动等企业推出的无源物联标签等创新应用,让仓储、医疗效率提升数百倍。

福建一家纺织企业老板最初对AI改造持怀疑态度,直到在长乐看到同行通过“数产盒子”将8000多台纺织设备接入AI系统,实时监控生产数据,故障率下降40%,才下定决心拥抱变革。

这样的故事正越来越多。随着国家层面推出“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70%,AI赋能产业转型的路径愈发清晰。

未来已来。那些成功实现AI转型的企业,不仅是技术的早期采用者,更是管理模式和组织文化的变革者。他们证明了一点:AI赋能的核心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的价值,实现人机协同的新生产力跃迁。

来源:围炉笔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