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发现神秘超级大陆!可能与地球同龄,藏核幔边界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1:16 1

摘要:地球深部一直隐藏着许多秘密,如今科学家在地下深处发现两个巨型构造体。它们被称为“大型低剪切波速省”,可能与地球同龄,周围环绕着“板块墓地”。了解这一发现,能揭开地球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纱。

地球深部一直隐藏着许多秘密,如今科学家在地下深处发现两个巨型构造体。它们被称为“大型低剪切波速省”,可能与地球同龄,周围环绕着“板块墓地”。了解这一发现,能揭开地球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纱。

在地球表面之下深处,存在两个巨大的构造体——它们被称为“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s),这一发现正在改变科学家对地球历史的认知。这两个庞大的岩石矿物“超级大陆”位于非洲和太平洋下方,埋藏在地球地壳之下数千英里(约数千千米)处的地幔深处。尽管它们的确切起源和作用仍不明确,但新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与地球本身一样古老,为我们了解地球远古历史提供了宝贵窗口。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地震学家阿文·德乌斯表示,要了解这些构造体,需要倾听地球内部的振动。德乌斯解释道:“当发生大地震时,整个地球会像铃铛一样膨胀和收缩。地球变成了一件‘乐器’。”

这种“地球之声”为科学家分析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成分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地震波穿过地幔时,在这些构造体区域会减速。这些由地震产生的信号,让研究人员能够窥探到地球地核深处,而大型低剪切波速省就像古老的“岛屿”一样,坐落在环绕其周围的“构造板块墓地”中。

庞大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并非孤立存在。相反,它们被一层层俯冲构造板块包裹着——这些地球地壳的碎片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被不断输送到地幔深处。德乌斯将周围区域描述为“板块墓地”,这是由俯冲作用形成的。俯冲作用是一种地质过程,指一个构造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并被拉向地球地核。

德乌斯表示:“这两个大型‘岩岛’周围环绕着一个‘构造板块墓地’,这些板块通过‘俯冲作用’被输送到这里。一个构造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并从地球表面一直下沉到近3000千米(约1900英里)的深度。”

周围这些破碎的板块层,为理解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奇特特征提供了背景。尽管这些构造体温度极高,但穿过它们的地震波却能保持能量,这与穿过周围俯冲板块的地震波形成鲜明对比。科学家最初认为,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高温会导致地震波“衰减”并失去能量,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理解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关键可能在于其晶粒大小。德乌斯及其团队表示,这些庞大的构造体可能由体积更大、数量更少的矿物晶粒构成。“晶粒大小”指的是构成岩石的晶体尺寸。晶粒越大,它们之间的边界就越少。而这些边界通常会吸收能量,导致地震波衰减。由于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晶粒边界较少,地震波能够在其中传播而不会损失大量能量。

这一关于晶粒大小的发现,还揭示了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年龄线索。晶体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生长到如此巨大的尺寸,这意味着这些构造体的形成时间远早于周围的俯冲板块。德乌斯表示:“目前没人知道它们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是暂时存在的现象,还是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

新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神秘的巨型构造体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特征之一,其形成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地球诞生初期。如果这一推测成立,它们将成为连接我们与地球原始历史的珍贵纽带。

这一发现最引人入胜的方面之一,是科学家研究这些构造体的方法——通过倾听“地球之声”。地震会在地球内部产生声波,这些声波在穿过不同物质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通过分析这些“地震振动”,科学家能够确定埋藏在地幔深处物质的密度、成分,甚至温度。

德乌斯解释道:“地球变成了一件‘乐器’。”地球产生的“地震音符”为了解其内部运作提供了宝贵线索,这与铃铛的共振能反映其品质和结构的原理类似。

这种创新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发现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独特特性,而这些特性仍在挑战传统的地质学认知。

位于非洲和太平洋下方的两个巨大“大型低剪切波速省”,就像地球远古历史的沉默见证者。它们被包裹在“板块墓地”中,由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的晶粒构成,这些构造体可能隐藏着关于地球早期形成和演化的答案。

通过创新的地震探测技术,科学家正开始揭开这些地幔深处“超级大陆”的神秘面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型低剪切波速省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扇难得的窗口,让我们了解从地球诞生初期到现在,塑造我们星球的各种动态过程。

科学家发现了可能与地球同龄的地下超级大陆,藏于核幔边界。你觉得未来该用哪些新技术进一步探索这些构造体?谈谈你的想法。

来源:悠悠趣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