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三高”,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高血压、高血糖,却常常忽略同样危险的高脂血症。它像潜伏在血管里的 “隐形杀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体检才发现血脂超标。
提到“三高”,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高血压、高血糖,却常常忽略同样危险的高脂血症。它像潜伏在血管里的 “隐形杀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体检才发现血脂超标。
但千万别轻视它—— 长期血脂异常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致命疾病。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年轻人患高脂血症的比例正不断上升,做好血脂管理,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任务”。
什么是高脂血症?
血脂是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的总称。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必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到组织进行代谢利用。
简单说,高脂血症主要指血液里的“坏脂肪”太多,或“好脂肪”太少。包括甘油三酯(TG)升高、总胆固醇(TC)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是“坏人”,是导致血管堵塞的“主谋”;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好人”,能把血管里的多余胆固醇运走,HDL-C水平降低则减弱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如果把血管比作“自来水管道”,LDL-C就像管道里的“水垢”:当血液中LDL-C过高时,会穿透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下,触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时间推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若斑块破裂,还会形成血栓,直接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危及生命。因此降低血浆 LDL-C 水平应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核心重点。
临床上,血脂异常主要分为四类:高胆固醇(CH)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
为什么会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不仅仅是吃出来的问题,而是“基因+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原发性血脂异常,可能存在基因突变,进而影响脂质代谢过程。后天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长期高脂饮食、长期吸烟饮酒、久坐不动、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血脂升高。另外,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肥胖等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继发性引起血脂异常。
临床表现
许多高脂血症患者在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发现指标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嗜睡、乏力、指尖发麻等症状。也有患者会出现黄色瘤、角膜弓、脂血症眼底、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胰腺炎、游走性多关节炎等表现。
血脂水平在什么范围合适呢?
临床常见血脂检测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而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是调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血脂水平是否达标要依据ASCVD风险的不同来判断。因为每个医院所采用的检验方式略有不同,因此要以化验单后面的参考值作为参考。
中国ASCVD一级预防低危人群(非糖尿病患者)主要血脂指标的参考标准(mmol/L)如下:
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根据ASCVD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
你也许会问,低危、高危是什么意思?这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主要根据血脂水平、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有无发生过心梗等指标综合评估。临床医师会根据ASCVD危险分层进一步确定血脂目标水平及治疗方案。
在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发布了《2019 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更新后的指南首次将影像学证实的亚临床ASCVD纳入风险分层,即使患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但若影像学检查(如冠脉CT)已证实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高CAC评分,其心血管风险等级也应上调。
更新指南同时对LDL-C的目标值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强调了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对于非常高危患者,其LDL-C目标值不仅要求
研究表明,高Lp(a)水平可导致更高的ASCVD和主动脉瓣狭窄(AVS)风险,更新指南也建议所有成年人至少检测一次Lp(a),必要时可多次检测。
不同心血管风险分级下的LDL-C治疗目标
如何治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治疗遵循“先生活干预,再药物治疗”的原则,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不同风险人群的治疗目标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生活干预方面,建议健康生活,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药物治疗方面,降脂药物分为主要降低胆固醇类药物(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普罗布考)和主要降低TG类药物(贝特类药物、ω-3 脂肪酸、烟酸及其同类物)。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根据血脂异常类型、基线血脂水平以及需要达到的血脂目标值,决定是否启用降脂药物或是否联合应用。
此次更新后的指南推荐对于无法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来降低LDL-C水平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推荐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非他汀类药物法。并应基于患者的降脂目标个体化选择用药。
每种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调血脂药,尽量不要擅自购买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脂血症看似温和,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源头之一。它的治疗和预防,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科学医疗干预”的综合管理。无论你现在的血脂是否正常,从今天开始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定期筛查血脂,就是对血管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4) : 330-337.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40102-00002.
2. Mach F, Koskinas KC, Roeters van Lennep JE, et al. 2025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Eur Heart J. 2025 Aug 29:ehaf190. doi: 10.1093/eurheartj/ehaf190.
3. 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M]. 1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来源:江亭晚色静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