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村里的喇叭准时响起:“2027年底前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这已是连续第三个月的广播,但许多人家还在为“改不改名”犹豫不决。
宅基地改名倒计时!2027年前这五大红利别错过
清晨六点,村里的喇叭准时响起:“2027年底前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这已是连续第三个月的广播,但许多人家还在为“改不改名”犹豫不决。
就在村民们举棋不定时,全国已有超过1.7亿条宅基地数据完成入库。这场关乎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产权变革,正悄然改变着农村家庭财富传承的轨迹。
“现在不改,以后想改就难了。”在浙江某县自然资源局工作的王科长感慨道。他最近接待了一位七旬老人,因为宅基地证上还是已故父亲的名字,现在想翻建老屋,却要先办理复杂的继承公证。
2027年这个时间节点很关键。在此之前,政策鼓励农民主动确权,手续简便、费用低廉。一旦确权截止,未登记的宅基地可能会面临流转受限、翻建受阻等问题,甚至可能被罚款。
河北某村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两兄弟因父亲去世前未更名,现在要办理继承,不仅需要所有兄弟姐妹到场签字,还额外支付了近万元的公证费和测绘费。
山东济南郊区的拆迁项目中,有十几户人家因宅基地证名字与实际使用者不符,补偿款迟迟无法到位。其中李大爷家的证上还是他爷爷的名字,光是证明“我爸是我爸”就跑了一个月。
而那些提前把名字改成年轻人的家庭,补偿款最早到账,还能优先选房。拆迁办工作人员直言:“我们更愿意和年轻户主对接,沟通效率高,手续办理快。”
农村因宅基地继承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江苏某村张家三兄弟,因老宅登记在去世父亲名下,为争夺产权反目成仇,最后对簿公堂。
相比之下,提前将产权明确登记在某个子女名下,虽然看似“偏心”,实则避免了后续更大的家庭矛盾。现在变更手续简化,无需四邻签字,村委会出具证明即可办理。
宅基地在老人名下往往只是“沉睡资产”,到了年轻人手中却能变成“活资本”。浙江莫干山一带的民宿热就是最好例证:当地年轻人通过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年租金收入可达8-15万元。
河南光山县甚至把办事窗口下沉到村,年轻人用手机APP就能提交材料,实现“指尖上的产权变更”。
目前正处于政策鼓励期,变更手续免费办理,政府还提供上门服务。但等到确权截止前,很可能出现扎堆办理,届时不仅需要排队,还可能产生额外费用。
很多农村子女已在城市安家落户,但宅基地仍是他们的根。湖南湘西的王某将宅基地改名到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名下后,儿子不仅顺利继承了房屋,还申请了旧房改造,建起了乡村民宿。
反之,如果未更名,城镇户籍子女仅能使用房屋至自然损毁,且不能翻建。
尽管改名好处多多,但也要符合政策规定。最基本的两条红线不能碰:必须是本村户口,且符合“一户一宅”原则。
如果子女户口已迁出,就不符合改名条件。这种情况下,建议通过遗嘱等方式提前安排。
另外,存在权属争议、有违规扩建、占用耕地等情况,更名申请都会被驳回。在准备材料时,身份证、户口本、老房产证、村委会证明等缺一不可。
先到乡镇自然资源所了解具体政策,领取材料清单。可以记下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后续咨询。
第二步:准备材料
根据清单准备好所有证件,建议多复印几份备用。同时向村委会申请出具相关证明。
第三步:现场办理
带上所有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到指定办理点提交申请。现在很多地方已实现“一窗受理”,最快7个工作日就能办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宅基地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从单纯的居住属性,向经营属性、资产属性转变。
陕西袁家村、浙江鲁家村等成功案例表明,清晰的产权是盘活农村资产的前提。那些提前完成确权、理顺产权关系的家庭,已经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中尝到甜头。
宅基地改名,看似只是换个名字,实则是代际财富的交接棒。在倒计时三年的窗口期内,每个农村家庭都该认真思考:如何让祖辈传下来的宅基地,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你们村的宅基地确权进行到哪一步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和困惑!
来源:村庄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