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突然“全体学生必须住校”,让原本接孩子的家庭一下乱了节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3:30 1

摘要:2025年10月的东莞,东华小学的家长群里飘着一股“闷火”——学校突然强调“全体学生必须住校”,让原本每天接孩子的家庭一下乱了节奏。有妈妈翻出孩子的日记,里面写着“晚上睡不着,想妈妈的味道”;有爸爸盯着问政平台的未读提示,10月以来的反映都没等到明确回复:“难

2025年10月的东莞,东华小学的家长群里飘着一股“闷火”——学校突然强调“全体学生必须住校”,让原本每天接孩子的家庭一下乱了节奏。有妈妈翻出孩子的日记,里面写着“晚上睡不着,想妈妈的味道”;有爸爸盯着问政平台的未读提示,10月以来的反映都没等到明确回复:“难道孩子的心理压力,就比‘统一管理’不重要?”

可学校的回应也理直气壮:“我们从建校就是寄宿制,招生简章里明明白白写了‘全寄宿’。”言外之意,这不是“新规”,而是“原本就有的规则”。更关键的是,学校没把门关死——“特殊情况可以提交材料申请走读”,比如孩子有心理障碍、家庭有特殊困难,都能商量。

东莞市教育局后来的回复,把“模糊地带”掰清楚了:一年级招生简章确实标注“全寄宿制”,但非因病需要“灵活处理”的家庭,可以申请“下午放学后接回”——不用住宿,但也不用参加晚自习。“想走读的话,直接找学校沟通就行,没必要盯着问政平台等回复。”

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寄宿制好不好”,而是“规则能不能‘弯弯腰’”。我身边有个朋友的孩子,刚上东华小学时被要求住校,结果第一周就哭到发烧——医生说“是分离焦虑引发的躯体反应”。后来朋友提交了孩子的心理评估报告,学校很快同意改成“下午接回”。“不是反对寄宿,是得给孩子‘适应期’啊。”朋友的话,说出了很多家长的无奈:我们不是“惯孩子”,是想让孩子“带着安全感长大”。

教育最怕的,就是“用统一的尺子量所有孩子”。就像有的孩子住校后学会了自己叠被子,逢人就说“我是小大人了”;有的孩子却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哭,连早餐都不敢去吃。学校的规则是“框架”,但框架里得装下“每个孩子的不同”——这不是“破坏规则”,而是“让规则更有温度”。

其实家长的诉求很简单:“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规则里的例外’,但我想让我的孩子,成为‘被看见的那个’。”学校的回应也该简单:“规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就像那位成功申请走读的邻居说的:“和学校聊了半小时,把孩子的日常情况、心理状态都说了,老师当场就同意了——原来不是‘不能改’,是‘没沟通’。”

这场争论的意义,远不止“住校与否”。它让我们重新想起: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的规则,还是家长的诉求,最终都要回到“孩子的成长”上来。多一点“沟通”,少一点“对抗”;多一点“看见”,少一点“一刀切”——我们的目标,从来都是一致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安心,在家庭里暖心。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