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演过烈士的年轻人,上了趟综艺,居然让《觉醒年代》重播收视率又涨了0.5%。
一个演过烈士的年轻人,上了趟综艺,居然让《觉醒年代》重播收视率又涨了0.5%。
别急着惊讶,这事就发生在张晚意身上。
去年微博之夜,他放着前排不坐,硬要挤到《花儿与少年》那桌,镜头一扫,全场都在问:这人谁?
三天后,节目播出,他一句“别折腾游客了,咱们直接办汇演”冲上热搜。
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正剧脸也能这么接地气。
很多人以为他会翻车。
毕竟前车之鉴摆在那:L姓演员靠甜剧爆红,结果一年连上七档综艺,再回剧场,观众只出戏。
张晚意团队也怕。
《花少》录制前,内部给节目组写了厚厚一沓应急方案:万一他绷不住人设怎么办,万一观众把陈延年忘了怎么办。
数据最诚实。
节目开播当周,《觉醒年代》二轮播出,酷云实时收视从0.8拉到1.3,广告商连夜加单。
没人再提应急预案。
转折点在第三期。
节目组安排“素材小考”,让嘉宾去街头拉客拍短片。
张晚意直接举手:游客是来玩的,不是来当背景板,不如改成小型汇演。
导演组愣了十分钟,最后同意。
他连夜写主持词,借酒店打印机打节目单,又把随身带的三合一香皂分给大家洗手,说“上台前干净点,观众看着舒服”。
一条长镜头扫过去,观众弹幕刷屏:这哥们像邻家哥哥,完全不像课本里的陈延年。
那天之后,他的微博涨粉三十万,一半来自学生党,一半来自追剧阿姨。
有人把汇演剪成三分钟短视频,点赞破百万,配文只有一句:原来正剧演员也能这么好玩。
不少人问,他凭什么没翻车。
答案简单:他先把自己当活人,再把自己当演员。
录节目前,他跟团队约法三章:不造人设,不背台词式包袱,不抢镜头。
真遇到分歧,他就用演员思维解决。
汇演缺主持人,他上;道具不够,他用随身行李凑;嘉宾怕冷场,他提前把观众哄热。
观众看到的不是表演,是真实反应。
于是信任感一下子建立起来。
大家愿意相信:台上他能演烈士,台下也能做朋友。
这份信任,直接折回他的老本行。
《觉醒年代》重播,很多年轻人因为综艺回头补课,弹幕里刷得最多的一句:原来陈延年这么帅。
角色和本人互相反哺,他两头都没丢。
行业里管这叫“角色信用”。
简单说,就是观众愿意在你下一部戏里继续入戏。
保住信用,两条路。
一条像朱一龙,极少上综艺,保持神秘,代价是曝光低。
一条像王凯,挑快本这种轻量级,偶尔露反差,但控制频率。
张晚意选了第三条:把综艺当小型剧场,用专业度托住真实感。
不上游戏,不拼体力,专注做内容。
汇演那场,他其实用了舞台调度技巧,让嘉宾站位呈八字,观众视野最舒服。
镜头切全景,灯光一打,像极了他毕业大戏的排练厅。
观众看不懂技术,只觉得舒服,舒服就愿意看下去。
这一步,他走得很险,却算得精准。
险在一旦过度,就会消耗角色信用;精准在他用专业托底,把风险降到最低。
数据给他回报。
节目播完一个月,他新增三个代言,全是国民品牌,考察期整整半年,原本担心他形象太高冷,看完综艺直接签约。
品牌方说得很直白:现在年轻人要的是活人,不是雕像。
当然,挑战还在后面。
待播剧《父辈的荣耀》是年代正剧,他演林场青年,皮肤黝黑,一口东北腔。
观众看完综艺再进剧场,会不会笑场,谁也不敢打包票。
靳东就是例子。
早年演精英男出圈,后来综艺里频繁玩梗,结果再演高管,观众满脑子都是“老干部”表情包,角色信用一路下滑。
张晚意自己清楚。
采访里他只回一句:把戏演好,比啥都强。
团队给他排了三个月空档,不接综艺,专心排练。
明天就用这3句话:
1. 先把活人当明白,再把角色演到位。
2. 综艺不是洪水猛兽,没专业才可怕。
3. 观众信任只给一次,用完就没。
抄作业也好,自己写也罢,内核不变:真和专业,一个都不能少。
至于能不能长久,得看下一部戏。
观众向来无情,却也最诚实。
演得好,他们继续坐前排;演砸了,再热的座位也瞬间凉掉。
张晚意把椅子搬过去那一刻,其实已经押上全部筹码。
赢不赢,屏幕见。
来源:不懂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