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不是简单的设施升级,而是关乎亿万农民生活品质的系统性变革。从政策部署到基层实践,这项工程正从蓝图落地为实景,其实现路径、真实进展、民生影响都值得深入拆解。
“十五五”农村现代化:怎么建、实情如何、影响在哪?
中央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不是简单的设施升级,而是关乎亿万农民生活品质的系统性变革。从政策部署到基层实践,这项工程正从蓝图落地为实景,其实现路径、真实进展、民生影响都值得深入拆解。
一、政策锚点:国家文件划定的核心方向
这项任务的顶层设计源于多份权威文件,构成了清晰的政策框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将“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强调要以此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则给出了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等维度协同发力 。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节点:到2035年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东部发达地区将率先突破。这些文件共同勾勒出农村现代化的“施工图纸”。
二、落地路径:四项行动破解实现难题
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的构建并非单点突破,而是通过基础设施、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治理创新四大行动协同推进,每一步都瞄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
1. 基础设施攻坚:补齐“硬件短板”
交通和水利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突破464万公里,曾经“雨天一脚泥”的土路被柏油路、沥青路取代,安徽枞阳的农户再也不用为农产品运输发愁,农机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供水保障同样成效显著,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4%,“户户通水”在很多村庄成为现实,水管流淌的不仅是清水,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下一步重点将放在“提质升级”上,偏远地区的产业路、旅游路会加快建设,同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让基础设施既“通得了”更“用得好”。
2. 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智慧动能”
数字化正打破城乡生活的时空界限。按照《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2025年底全国行政村5G信号覆盖率将超90%,杭州余杭小古城村的村民已用上无人机送外卖、远程医疗等服务,手机成了“新农具”。
但真实进展存在差异:东部村庄能通过APP办理政务、销售农产品,而部分中西部村庄虽实现5G覆盖,智慧农业、智慧村务等特色应用仍显不足。对此,政策正引导建立区域数据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电商、旅游深度融合,让数据真正赋能乡村。
3. 公共服务延伸:破解“城乡落差”
从“温饱”到“美好生活”,关键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的均等化。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不仅享受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还能每天补助5元,挑食的孩子也能吃上荤素搭配的营养餐。医疗领域,乡村医疗站点不断增加,远程诊疗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大医院专家,常见病不用再奔波几十公里。
养老是重点难点,全国政协委员黎勇提出的“农村养老综合体”正在试点,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和互助养老于一体,既能满足老人需求,又减轻了家庭负担。此外,每亩不低于95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也为农民稳定收入提供了保障。
4. 治理模式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海南陵水五星村曾发起“拆家运动”,村民主动拆围墙、砍老树,腾出空间改善村道,这种“民主协商+政府引导”的模式,让治理从“单向管理”变成“共同建设”。
如今,这种理念正在推广:环境整治中村民一起制定保洁制度,产业发展时共同商议项目方案。未来还将引入智慧治理手段,用大数据优化村务管理,让乡村治理更精准高效。
三、真实实情:成绩与挑战并存
当前农村现代化呈现“加速推进但发展不均”的态势。从亮点来看,基础设施改善有目共睹,浙江安吉、杭州富阳等地区已实现“出行便捷、生活便利、服务提质、环境优美”的目标;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不少村庄从“脏乱差”变成“洁美净”,挖机清理杂物、砌花池铺彩砖成了常见场景。
但挑战同样突出:一是区域差距明显,东部乡村数字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偏远地区仍存在道路等级低、网络信号弱等问题;二是人才短缺,年轻人外流导致不少村庄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三是产业支撑不足,部分村庄基础设施建好了,但没有特色产业,难以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五五”期间重点破解。
四、民生影响:农民身边的看得见的变化
这项工程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具体而实在。对种植户来说,平坦的产业路让蔬菜从采摘到上市时间缩短一半,损耗率降低,一年多赚好几万;对老人而言,村卫生室能测血压、做理疗,养老点有人做饭聊天,子女在外打工更放心。
对返乡青年来说,数字乡村建设创造了新机会:有人通过直播卖土特产,有人用无人机提供植保服务,农村不再是“退守之地”而是“创业舞台”。对孩子而言,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课余活动,让他们的成长道路不再输在起跑线上。整体来看,农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乡村宜居”从口号变成了生活实景。
五、注意事项:推进过程中要踩稳的“四个支点”
实现农村现代生活条件,既要快马加鞭,更要稳扎稳打,需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1. 拒绝“一刀切”,适配乡村实际
不能把城市标准简单套用到农村。山区村庄不必硬修宽马路,平原村庄要避免盲目盖高楼,要结合地形地貌、产业特色搞建设。比如旅游型乡村重点完善停车场、民宿配套,农业型乡村优先升级灌溉、仓储设施。
2. 避免“重建设轻维护”,保障长效运行
不少村庄曾出现“路灯装了不亮、健身器材坏了没人修”的情况。要建立“谁受益、谁参与”的维护机制,通过村民自筹一点、集体补贴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让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
3. 坚持“产业先行”,筑牢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产业支撑。要结合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山东寿光搞蔬菜种植、云南普洱做茶文化旅游,让农民在村里就能就业增收,这样农村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4. 尊重农民意愿,杜绝“形式主义”
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农民意见,不搞“强迫命令”。比如厕所改造要考虑气候和生活习惯,不能只追求数量;村庄绿化要选本土树种,避免“高价买绿植却活不长”的浪费。
“十五五”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本质是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从泥土路到柏油路,从“通信基本靠吼”到5G全覆盖,从看病难到家门口就医,这些变化正在广袤乡村发生。虽然过程中还有挑战,但随着政策落地、技术赋能、村民参与,到2035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必将在全国铺展。
来源:村庄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