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这个事儿,得从2018年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台湾大爱电视台推出一部电视剧,叫《智子之心》,本来是根据慈济志工林智惠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林智惠是日治时期台南一个富家女,日本名字叫智子,她18岁就不顾家里反对,跑去香港和广州当日军战地护士,帮着救治受伤的日军士兵。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2018年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台湾大爱电视台推出一部电视剧,叫《智子之心》,本来是根据慈济志工林智惠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林智惠是日治时期台南一个富家女,日本名字叫智子,她18岁就不顾家里反对,跑去香港和广州当日军战地护士,帮着救治受伤的日军士兵。剧集一出来,就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很多人觉得这玩意儿就是在美化日本侵略者,还顺带丑化了中国抗日烈士的形象。
结果呢,播了才两集,就被紧急停播了。这事儿背后牵扯到柯一正这个导演,他参与了制作,还给出了不少指导意见。柯一正这个人,长期持台独立场,还加入了时代力量党,这部剧被不少人视为他借影视推台独史观的工具。
先说说柯一正这个人吧。他1946年2月10日生在台湾嘉义县一个普通家庭,早年读了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的电影编导科,后来还去美国加州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学院拿了电影硕士。回台湾后,从1982年开始正式当导演,第一部作品是合拍片《光阴的故事》里的第三段“跳蛙”,那段讲青少年生活,戳中了台湾社会的一些痛点,也算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一员。
到了1997年,他搞了部实验片《蓝月》,剧本分五种颜色版本,放映顺序随便调,试图表现生活的不确定性。不过票房一般般。后来他转战电视剧,1995年导了公共电视的《温泉家乡》,2000年有《万人情妇》,2001年靠《逆女》拿了金钟奖最佳单元剧导播奖。
他还演过戏,比如1983年的《油麻菜籽》和1995年的《超级大国民》。除了这些,他拍广告也挺有名,李立群那句“拍谁像谁”的柯尼卡胶片广告就是他搞的,流行了好一阵子。他还当纸风车文教基金会的董事长,在世新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教过课,推动儿童剧啥的。
但柯一正不光是影视圈的,他社会活动特别活跃,尤其是反核运动。从80年代起,他就掺和反核团体,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后,更是大张旗鼓组织游行啥的。政治上呢,他明摆着支持台独,加入时代力量党,当主席团成员。2014年太阳花学运时,他去现场声援学生,还号召艺文界的人一起去。2016年艺人政治立场闹得凶时,他公开表态。
甚至2018年,他的儿子柯宇纶因为台独言论,导致电影《强尼·凯克》在大陆上映被搁置。柯一正自己也被贴上台独标签,长期坚持这种立场。像2016年戴立忍那事儿,他帮着开脱,还说大陆早准备对付台湾艺人。2021年张钧甯被小粉红出征时,他又跳出来辩护,说每个人可以自表立场,但不想看到台湾人互相伤害。
现在来说这部《智子之心》。2018年初,大爱电视台找柯一正参与制作,这剧背景是日治时期台湾,焦点在林智惠从护士到志工的七十多年生涯。剧里讲她怎么不顾家人反对,去香港广州当日军护士,救治日军伤兵。表面上看是励志故事,但问题出在历史呈现上。
剧中日军被塑造成衣着整齐、谈吐有礼的样子,殖民统治下的一切显得秩序井然。相反,提到中国军警时,就用衣衫破烂、动作粗鲁的形象对比。这不就间接贬低了中国抗日军民的牺牲吗?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抵抗日本侵略,但这部剧从台湾人视角淡化了这些事实,把日军统治描述成相对平和的环境。很多人觉得这是在丑化中国烈士,把他们的英勇抗战搞得像背景板,还不如日军来得体面。
这种叙事方式,明显是在推台独史观,想把台湾历史从中国整体中剥离出去,强调所谓本土经历。柯一正作为指导,给出意见时强调突出女主角的自主追求,但这忽略了历史大背景,日本侵略是铁的事实,救治日军伤兵本质上服务了侵略战争。
为什么说这是践踏中国烈士呢?因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胜利。但这部剧借个人故事,绕过这些,焦点全在台湾人的“本土”体验上。像剧中林智惠得知当上日军护士时欢欣鼓舞,日本战败时又难过,这不就是在合理化殖民统治吗?
台湾在日治时期确实有部分人被洗脑,但电视剧作为公共媒体,应该有导向责任,不能一味美化侵略者。结果,中国网友一看预告和前两集,就炸锅了,谴责这是三观尽碎的“魅日”神剧。国台办也发声关切,说这种粉饰日本侵略、合理化殖民的做法,是在为台独张目。台湾内部也有批评,说这是没彻底去殖民化教育的后遗症,导致这种剧还能拍出来。
剧集首播是2018年5月10日,只放了两集,5月12日就借护士节名义换成其他节目,5月14日起播《有你陪伴》。所有相关信息从官网、脸书和YouTube上删干净了。大爱电视台解释说,社会相和更重要,避免争议。但台湾影视圈很多人骂这是自我审查,损害观众权益。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要求大爱台报告原因,还强调避免外部政治干预。
这事儿闹得两岸关系更紧张,有人说这是政治力介入,有人觉得是大陆蛮横干涉创作自由。但本质上,影视不是真空的,尤其涉及历史,得对事实负责。柯一正继续他的活动,没受太大影响。2024年,他还活跃在反核集会上,推动基金会儿童剧啥的。截至2025年10月,他健康稳定,住在台湾,当基金会董事长,没再导类似争议剧。
这事儿暴露了台湾部分影视人对历史的扭曲认知。台独势力总想通过文化产品重塑史观,把台湾从中国历史中切割出去。像《智子之心》这种,表面励志,实际在淡化日本侵略罪行。想想抗日烈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付出多少生命,这剧却把日军搞得像正面形象,中国士兵反倒成反衬。这
不光是历史问题,还是对民族情感的伤害。两岸同胞本是血脉相连,历史记忆应该共享,不能让这种剧来分裂。柯一正的政治立场,让他选择这种叙事,也反映出台独在文化领域的渗透。时代力量党那种小党,本来就靠本土议题起家,柯一正加入后,更是用影视放大影响。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得人心,剧集下架就是例子。
为什么台湾还有人怀念日治时代?因为日治时期,日本在台湾搞了些基础设施,但那是殖民掠夺的手段,不是什么恩赐。抗日战争中,台湾人也有参与抵抗,但台独史观总忽略这些,突出所谓现代化贡献。这和柯一正的立场一脉相承,他支持台独,就自然倾向这种视角。
儿子柯宇纶也步后尘,2018年电影被禁,就是因为类似言论。像柯宇纶炮轰“一国两区”,参加反服贸运动,这些都暴露了家族的台独倾向。大陆封杀台独艺人,也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底线。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分裂行为的回应。
台湾影视圈有不少人持台独立场,像吴念真、戴立忍,也被点名过。2016年戴立忍事件,柯一正帮腔,说大陆在对付台湾艺人。但这忽略了艺人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不能一边捞金一边搞分裂。柯一正自己也没少捞,影视作品在两岸流通,但政治立场让一切变味。
《智子之心》下架后,台湾内部辩论热烈,有人觉得展示“怀念”日治合理,有人说这是没分清是非。端传媒那篇文章就讨论过,这背后是两种历史观的碰撞:一种是殖民视角,一种是抗战视角。台独想用前者建构本土身份,但这脱离不了中国历史大框架。
到现在,2025年了,这事儿过去七年,但影响还在。两岸交流中,文化产品得小心,避免触碰红线。柯一正继续他的基金会工作,反核啥的,但台独标签甩不掉。纸风车基金会推儿童剧,表面中性,但本土故事常常带点史观。
时代力量党现在势头弱了,但柯一正还在主席团。想想那些中国烈士,他们的牺牲换来和平,不能被这种剧丑化。影视该有底线,历史事实不能扭曲。希望以后少点这种事儿,大家多点共识。
这事儿也提醒,文化领域是战场。台独借剧推史观,就是想从年轻人脑子里入手。像《智子之心》这种,如果不及时停播,影响会扩散。幸好舆论压力大,剧集没了踪影。大爱电视台是慈济的,慈济本该宣扬人文,但这次选材失误。林智惠个人经历是真,但放大成剧,就得考虑公共影响。柯一正的指导,加重了媚日色彩。总之,这事件是台独在文化上的一次失败尝试,也让大家警醒,历史教育不能松懈。
停播后,台湾官方调查是否受中共影响,但结果没大动作。慈济大爱台强调社会和谐优先,这也算一种妥协。柯一正没公开回应这事儿,继续低调搞他的事儿。2024年他参演《人间条件一》,还在反核现场露面。儿子柯宇纶的事儿,也让他家族在大陆市场受限。台独艺人名单上,总有他们身影。
来源:法只必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