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传棨于2025年10月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关于他去世的消息,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在10月20日通过讣告对外公布。身份信息写得很清楚:共产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涂料》杂志原主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行业里那种说到名字大家都会想起的老专家。能
朱传棨于2025年10月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关于他去世的消息,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在10月20日通过讣告对外公布。身份信息写得很清楚:共产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涂料》杂志原主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行业里那种说到名字大家都会想起的老专家。能被这么多人记住,不是靠吹的,是靠一辈子干出来的口碑。
说他晚年“淡出第一线”也不是完全离开。1992年退休以后,他并没有把门一关走人,继续做了几家企业的终身顾问;1994年到2004年当《中国涂料》主编,后来又当了名誉主编。这几年他把这些年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上积累的技术、经验一点点整理成文,办刊、翻译、编书,把外面的资料引进来,也把国内的实践写进去。像《涂料助剂大全》《朱传棨文集》这些书,背后有他多年的笔耕和人脉投入。能把笔杆子和车间活都干好的专家,行业里本就不多见。
他的荣誉和奖项,也都能找到来龙去脉。1991年拿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技术进步奖,1992年拿了科技进步二等奖,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后来评选时又被列为“中国涂料百年影响力人物”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力人物”。这些头衔不是凭空给的,是几十年做项目、搞技改、带人留下的结果。
回头看他真正的贡献,有几件事比较能说明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关键。1978年后国家要把基础化工材料搞上去,他被派去参与东方化工厂的筹建,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既主张自主开发,也推动技术引进。提出的12万吨/年涂料产能方案被采纳,成了当时的设计依据。在团队里,他推动BC-01苯丙乳胶的自主研发,同时把一些美方公司的技术引进来。到了1993年,东方罗门哈斯公司的成立,他当中间人、推动者之一,这事对后来国产乳胶漆产业规模化有实际影响。
要说起点,他1953年进了北京市油漆厂,那会儿真是从车间里一步步走出来的。年轻时把时间都放在生产线和实验室,和工人、技师一起调配配方、改进工艺。那些年历史复杂,他没把专业丢下,一边翻译外文资料,一边给人培训技术。老同事的说法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场景:他不爱呆办公室,更多时间在生产线边盯着每道工序,遇到问题就现场研判。把理论和生产绑在一起,解决了当时国内涂料生产里不少卡脖子的难题。
更早的背景也能看出他的路为什么走得稳。1928年8月18日生于北平,家庭出身浙江萧山的书香门第,读书氛围浓。1951年从燕京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成绩还不错。毕业那会儿,他带着“科技报国”的想法去找活儿,正赶上新中国建设需要技术人才,就走进了化工和涂料行业。
从产品线看,他涉猎很广。早年首创醇酸调和漆,是国内首批合成树脂建筑涂料之一,拿到1980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又主持汽车喷涂用涂料的研发,服务过北京吉普和长春一汽。到八九十年代,参与丙烯酸系列原料的引进和国产化攻关,推动丙烯酸树脂和苯丙乳胶漆的发展,为涂料向水性化过渡打下了基础。换句话说,他既做配方,也把目光放到批量生产和产业落地上。
除了搞技术,他在科普和学术传播上也下了功夫。翻译过《丙烯酸及酯》《工业无机颜料》等外文专著,编撰整理了几部行业工具书,给后来人留下不少可查可用的参考资料。有人估计,他直接或间接培养的技术人员超过一千人,行业里有一支延续的队伍,这一点对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挺关键的。可以说,他既是工程师也是老师,像办了一只接力队。
细节上也值得一说。他在特殊时期一直守在岗位,厂里带过技术培训,把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推动技术引进和国产化,这些事在同事和学生的回忆里反复出现。做事风格是实用主义,注重效果,不爱高调张扬。正因为这样,一点一滴累积下来,形成了他的行业话语权。
讣告里把他的一生和工作都写了一遍,强调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也写到为人谦和,是后辈眼中的师长。行业里有人在悼念,也有人在回忆他那些年在车间带人、在刊物上写稿、在讲台上讲技术的场景。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