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应对聚酰亚胺、光刻胶、光学胶、3D打印、UV涂料胶黏剂等电子新材料对极高纯度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的需求,降低当前国内高端领域对高纯度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单体的进口依赖,加快国产替代化的进程,项目依托通化市和吉林省丰富原料资源,年产5万吨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旨在破
1.1 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为应对聚酰亚胺、光刻胶、光学胶、3D打印、UV涂料胶黏剂等电子新材料对极高纯度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的需求,降低当前国内高端领域对高纯度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单体的进口依赖,加快国产替代化的进程,项目依托通化市和吉林省丰富原料资源,年产5万吨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旨在破解高纯度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产业化瓶颈,加快国产替代化的进程。
1.1.2市场前景
(1)丙烯酸产业现状
丙烯酸是现代化工极为重要的基础原料和中间体之一。因其具有活性强的极性、不饱和双键及羧酸结构,使丙烯酸具有优异的聚合和酯化功能,可以衍生出很多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酯,以及高吸水性树脂(SAP)、特种丙烯酸酯、水处理剂、助洗剂等产品。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包括普酸以及精酸,主要区别在于纯度不同:普酸是丙烯酸含量99.0%的普通丙烯酸,精酸是含量在99.5%以上的精制丙烯酸。不同纯度的丙烯酸可应用于不同下游产品生产。
中国丙烯酸行业上游是原料,用于制作丙烯。其中分为石油等传统能源提炼的丙烯和生物基例如ADM玉米提炼的丙烯。中游是丙烯酸以及酯,其中丙烯酸酯的下游对应的是高分子乳液、树脂等,终端应用是涂料、纺织等行业;高纯度丙烯酸下游对应的是SAP,终端领域是个护卫生用品。
丙烯酸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聚合,加氢可还原成丙酸,与氯化氢加成生成2-氯丙酸,主要用于制备丙烯酸酯。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丙烯酸下游市场中丙烯酸酯占比超50%。其次是高吸水性树脂,占比达24%。
我国丙烯酸工业化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20余年的时间里,其生产规模始终很小,行业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丙烯酸才迎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北京东方化工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上海高桥石化丙烯酸厂等企业相继建成万吨级丙烯酸及酯生产装置,有力地促进了丙烯酸行业的发展。
自2005年起,伴随着下游涂料、纺织等行业发展壮大,我国丙烯酸行业迅速发展,产能迎来快速增长;至2008年,其产能上升至106万吨,2015年增长至340.2万吨;但到了2016年,国内丙烯酸未有新增产能投产,再加上部分生产装置关闭或退出市场,使得其产能有所下滑,降至295万吨,同比减少13.23%;其后,丙烯酸产能开始回升,并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23年上升至408万吨,同比增长4.62%。此外, 2022年中国丙烯酸产量245.7万吨,同比增长7.5%;2023年中国丙烯酸产量254.0万吨,同比增长3.4%。
(2)丙烯酸酯产业现状
丙烯酸酯为有机化工原料,通常由丙烯酸与相应的醇酯化制得。丙烯酸酯是重要的聚合单体,以其为主体聚合或与其他单体共聚制备的聚合物,共聚物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耐热性、耐候性、化学稳定性和显著的机械性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纺织、化纤、胶粘剂、皮革、洗涤、造纸、塑料、橡胶、医疗、油田化学等众多行业,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日常生活和高、新材料等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丙烯酸树脂市场集中度不高,随着行业总产能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部分区域布局不合理、缺乏产品竞争力的行业企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行业整体的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为苏州兴业、中山华明泰、武汉仕全兴、广东天龙、上海保立佳、珠海长先新材料等。
从进出口数量上看,我国丙烯酸树脂行业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中国丙烯酸树脂累计进口112.18万吨,同比增长10.86%;出口52.37万吨,同比减少6.37%。以进口额计,我国丙烯酸树脂主要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口,2021年从韩国进口的金额占比达28.87%,从日本进口的金额占比为16.38%。
丙烯酸酯用于生产涂料产品的比重为36%,用于胶粘剂产品的比重为31%,两者是丙烯酸酯最主要的下游产品,合计占比超过65%。
近年来,我国丙烯酸多元醇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内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丙烯酸多元醇工业化生产起步较晚,且下游对丙烯酸多元醇的认知度还不高,受技术、需求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国内丙烯酸多元醇的整体生产能力较弱,相关企业数量并不多,主要企业有广东圣弗新材料有限公司、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南通拜森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德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场集中度较高,高端产品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如日本三井、美国陶氏化学、荷兰帝斯曼等。
项目依托通化市化工产业园产业优势,生产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市场前景广阔。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选用天津大学连续催化反应精馏直接酯化法生产丙烯酸多元醇酯的绿色工艺及专利技术,该技术采用装填固体酸作催化剂催化酯化反应,利用反应精馏塔所具备的特性,将反应轻组分及时移出反应体系,促进了原料转化率,避免了苯或甲苯作带水剂带来的问题。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我国一贯重视工业的发展,在“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工业要实现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汽车产业、食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产业、医药产业、冶金建材产业、光电信息产业、轻工纺织产业、新能源产业九大重点发展产业。
通化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指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坚持“由粗放型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建设通化市化工产业园,将通化打造成为吉林省化学制药和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基地。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推动石化产业向“减油增化”和精细化工转型,推动产品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有力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区域合作发展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范围包括四平、辽源、通化三市。本项目为示范区七大承接产业中的石油化工产业项目。
(2)资源优势
项目生产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乙二醇、N,N-二甲基丙烯酰胺、四氢糠醇、双环戊二烯、异丁烯、苯氧乙醇、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1,4-丁二醇、1,6-己二醇、异癸醇、酯化催化剂、甲基磺酸、对甲苯磺酸、环己烷、阻聚剂等。吉林省内的吉林石化公司可以供应项目所需的乙二醇和异丁烯两种原材料,其他原材料采用就近采购原则。
(3)产业优势
通化市化工产业园区依托长白山药物、山珍等资源优势,依托冶金、医药、机械加工制造等产业优势,向上游发展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医药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通化市化工产业园是吉林省首批5个通过复核认定的化工园区之一,通过了省应急厅C级风险评估,园区近期规划面积7.07平方公里,远景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强,具备承接大型化工项目、好项目的优势,基础设施完善。
(4)区位优势
通化市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以集锡线(303国道)、鹤大线(201国道)、黑大线(202国道)、营扶线为主的连接东北三省和进关出海的公路网络,通化至梅河口一级公路已通车。沈吉线、梅集线、鸭大线铁路纵横交错,有直达北京、青岛、沈阳、长春、大连、白河等地的旅客列车。
(5)人才优势
目前通化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县级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重点校验收进入全省百强校行列,是全省首个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进入省级重点校行列的地区。近年来,通过科学布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办学新路径,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开始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
通化市政府已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化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化市在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给予企业助力,大力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持续为企业招引高校毕业生。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产品规模
项目年产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系列产品5万吨,其中一期工程年产2万吨丙烯酸多元醇酯单体,二期工程年产3万吨特殊丙烯酸多元醇酯。主要产品为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二丙烯酸乙二醇酯(EGDA)、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甲基烯丙醇等二十余种。
1.2.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35980㎡。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5980㎡;二期工程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20000㎡。项目主要建设主厂房、生产车间、仓储库、实验室、污水处理站、配套设施等,并购置生产设备。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45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0000万元,流动资金5000万元。
1.3.2 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50000万元,利润10000万元,投资回收期7.5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2.2%。
1.4.2 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陆续新增部分劳动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增加产业链关联企业的用工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潜在的就业人群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来源:思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