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临床应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7:28 1

摘要: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是指血液在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所产生的压力。这一指标可通过置管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直接测量获得,是反映右心房压力及回心血容量与心脏功能间平衡关系的重要临床参数。CVP的数值变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是指血液在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所产生的压力。这一指标可通过置管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直接测量获得,是反映右心房压力及回心血容量与心脏功能间平衡关系的重要临床参数。CVP的数值变化体现了心脏前负荷状态,是重症监护、麻醉管理和心功能评估中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之一。

从生理机制来看,CVP代表的是体循环血液回流至心脏时所遇到的压力。其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心功能状态、循环血容量以及血管张力三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CVP常用于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和心脏泵血功能,尤其在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CVP的正常范围为5–12 cmH₂O(或约等于4–9 mmHg,因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略有差异)。需要注意的是,CVP仅反映右心系统的负荷状态,并不能直接代表左心功能。其原因在于左、右心室的解剖结构和后负荷存在差异,且肺循环阻力和瓣膜功能会对压力传递产生一定影响。

在心脏生理学中,前负荷(Preload)指心室在舒张末期所承受的负荷,通常以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心室壁张力来表示。根据经典的Frank-Starling机制,心肌纤维在一定的长度范围内,其收缩力与初长呈正相关。也就是说,适当增加心脏前负荷可以提高心输出量,增强心脏做功能力。

CVP能够作为评估右心前负荷的指标,其理论基础在于心脏与胸腔内压的关系。在自主呼吸的呼气末,胸腔内压接近于大气压(通常设定为零参考点)。此时,右心房压、右心室舒张末压与CVP基本达到平衡。因此,CVP可近似代表右心室的跨壁压(Transmural Pressure),即心腔内压与心腔外压(胸腔内压)之差,从而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关系在正压通气、胸内病变或腹内压增高等情况下可能发生显著变化。此时胸腔内压的变动会影响CVP的测量值,因此在解读CVP数值时需结合患者具体的呼吸状态和病理生理背景。

从血流动力学的构成来看,CVP由多个生理成分共同组成:

右心室充盈压:反映右心室在舒张末期接受血液时所承受的压力。

静脉内血容量产生的静水压:与静脉系统内的血液充盈程度直接相关。

静脉血管壁张力与收缩状态:交感神经张力、药物等因素可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从而显著影响CVP。

静脉毛细血管压:体现微循环与静脉系统之间的流体平衡关系。

除了上述生理成分外,CVP还受到多种病理、神经体液、药物及外源性因素影响:

病理因素:如右心衰竭、心包填塞、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导致C升高;而低血容量、分布性休克等则常见CVP降低。

神经因素: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可引起静脉收缩,使CVP上升。

药物干预: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会使CVP升高,而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则可能使其下降。

呼吸影响:正压通气、PEEP(呼气末正压)会升高胸内压,从而使CVP读数增高。

其他因素:包括腹腔内压力增高、体位改变、机械通气设置等也都可能影响CVP的测量结果。

CVP的正常参考值为5–12 cmH₂O。

在临床实践中,常结合其具体数值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小于2—5cmH2O表示右心充盈不佳或血容量不足,即使动脉压正常,仍需补液,补充血容量;

大于15—20 cm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过多,有发生水肿的危险,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酌情考虑给予洋地黄制剂改善心功能。当病人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单纯监测CVP失去意义。

CVP的高低,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和血容量,与静脉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不能反映左心功能。这是因为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对中心静脉血流有阻碍作用,以及肺循环阻力的改变,使来至左心的压力衰减。

CVP :通常提示血容量不足或回心血量减少,可见于脱水、失血或血管扩张状态。即使患者动脉血压尚在正常范围,仍可能需要积极补液。

CVP 在 5–12 cmH₂O 之间:一般认为处于正常范围,显示右心前负荷适当,但需结合尿量、皮肤灌注、乳酸水平等指标综合评估组织灌注情况。

CVP > 15 cmH₂O:往往反映容量超负荷或右心功能不全。可能见于心力衰竭、液体过负荷、三尖瓣病变或肺循环阻力增高。

CVP > 20 cmH₂O:通常表明明显的右心功能衰竭,存在充血性心衰及水肿风险,需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并考虑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CVP的绝对数值并非判断容量反应的黄金标准,动态变化趋势以及结合其他功能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如每搏变异度SVV、被动抬腿试验PLR等)往往更具指导意义。

目前CVP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电子传感器测压法和水柱法。

此为目前ICU和手术室内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压力传感器将血管内压力转换为电信号,在心电监护仪上实时显示为波形和数字。操作中需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套装,其中包括换能器、延长管、三通接头及持续冲洗装置。

关键操作步骤包括:

正确连接管路并严格排气,避免空气栓塞和信号失真。

使用加压袋维持肝素盐水持续缓慢输注(通常设定压力为300 mmHg),以防止管腔凝血。

将传感器正确调零至右心房水平(通常为腋中线第四肋间),并在体位变动或通气参数调整后重新调零。

识别正常CVP波形及其组成:包括a波(心房收缩)、c波(三尖瓣关闭)、v波(心房充盈)等成分,通过波形分析还可辅助判断心律失常、三尖瓣反流等病变。

CVP波形及意义:①a波位于心电图(ECG)的P波之后,反映有心房收缩功能,其作用是在有心室舒张末期向有心室排血。②e波位于QRS波之后,是有心室收缩,三尖瓣关闭并向有心房突人,导致有心房压一过性增高。③x波在c波之后,随着有心室的继续收缩,右心房开始舒张,使右心房压快速下降。④v波位于x波之后,是由于右心房舒张,快速充盈的结果。⑤y波位于v波之后,是由于三尖瓣开放,有心房快速排空。见图3。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方法,无需电子设备,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环境。操作时将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输液管与一个垂直放置的标尺相连,调整水柱零点与患者右心房同高,打开连接后水柱会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某一高度,该数值即为CVP。

水柱法虽然简便,但易受人为因素干扰,且无法提供连续监测及波形信息,因此在危重症患者中逐渐被电子监测所替代。

CVP监测主要适用于以下临床情况:

1.各类休克状态(如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评估与液体管理;

2.重大手术术中及术后的循环功能监测,尤其在心脏手术、肝移植、神经外科等长时间大型手术中;

3.需要长期全肠外营养或静脉给药的患者;

4.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患者的容量状态评估与治疗调整;

5.鉴别少尿或无尿的原因,是源于血容量不足还是心功能不全;

6.多发性创伤及危重症患者的综合监护。

尽管CVP监测具有重要价值,但其作为有创操作仍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

感染: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局部感染。严格的无菌操作、敷料定期更换、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是预防关键。

出血与血肿形成:尤其常见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宜选择超声引导穿刺,误入动脉后应充分压迫。

气胸、血胸:多见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者应熟悉解剖定位,谨慎操作。

血栓形成:长期置管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必要时可考虑抗凝预防。

空气栓塞:虽罕见但后果严重,尤其在导管置入或拔除时需注意体位和操作细节。

进行CVP监测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传感器的零点必须准确设定于右心房水平(腋中线第四肋间),体位改变后需重新调整。

确保测压管路通畅、无气泡、无凝血,以免影响压力传导。

注意识别异常波形和数值干扰,如导管尖端抵住血管壁、进入右心室等情况。

结合患者整体临床表现、血压、心率、尿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孤立解读CVP数值。

认识到CVP的局限性:它主要反映右心前负荷,对左心功能的评估间接且受限;在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等情况下,CVP与左心充盈压的相关性会下降。

中心静脉压(CVP)作为一项经典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在评估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前负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对血流动力学认识的深化,我们应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在临床应用中结合心脏超声、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更多手段,实行个体化、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从而真正优化患者的液体管理与心功能支持,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重症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