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独连人口定义都改!台湾96.2%的汉族人口竟被称其他人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07:08 1

摘要:说起台湾行政院官网上的人口结构描述改动,这事儿从5月10日左右就开始在岛内小范围流传,到11日直接炸锅了。原本的页面清楚写着,台湾户籍人口以汉人为最大族群,占总数的96.4%,原住民2.6%,外来人口1.2%。

说起台湾行政院官网上的人口结构描述改动,这事儿从5月10日左右就开始在岛内小范围流传,到11日直接炸锅了。原本的页面清楚写着,台湾户籍人口以汉人为最大族群,占总数的96.4%,原住民2.6%,外来人口1.2%。

结果一夜之间,汉人这个词没了影儿,取而代之的是“其余人口”占96.2%。你想想看,这么大一个改动,就搁在国情简介的族群栏目里,平时谁没事上网查这个?但有网友眼尖,截图一发,PTT论坛和脸书群组瞬间热闹起来。联合新闻网第一个跟进报道,标题就直戳要害:“汉人不見了…政院網站悄改96%漢人變其餘人口”。这不光是换个词那么简单,它戳中了很多人对身份认同的敏感神经,尤其在两岸关系这么紧绷的当下。

先说说这个改动的来龙去脉。行政院那边解释得很官方,说这是响应监察委员李鸿义章在2022年的建议。那时候,李鸿义章审查内政部户籍数据时指出,官网把人口分成汉民族、台湾原住民族和新住民三大类,这么分法容易强化汉番两大族群的壁垒,不利于消除种族歧视和推动族群平权。

户籍系统里,只有原住民必须依法登记,外来人口靠初次设籍记录统计,其他族群呢?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这些,压根儿没法精确分类,全都一股脑儿塞进汉人里头,跟实际不符。所以,干脆统一叫“其余人口”,用数据说话,避免主观归类。

行政院发言人李慧芝在5月10日的回应里强调,这纯属技术调整,没啥政治意图,呼吁大家别过度解读。内政部也补了刀,说统计基于户籍,不是种族普查,数据透明得很。

但这解释搁在很多人耳朵里,就跟没说一样。国民党立委陈菁徽第一个跳出来,在立法院质询时直言,这简直是认知作战的反面教材。通常介绍人口结构,先说多数族群,再归纳少数为“其他”,

现在倒好,把96%以上的主体抹模糊,只突出2.6%的原住民和1.2%的外来人口,这不是故意制造迷雾吗?她还讽刺,以后跟外国人聊天,只能说自己是“96%的其余人口”,多荒唐。另一位国民党立委林沛祥更直接,批这是民进党当局为意识形态买单,否定历史和当下存在。

台湾96%人口就是汉人血统,从明清迁台的福建、广东后裔,到抗战后来的外省人,这根基被这么一搅和,等于在说“我们是谁?不知道”。他甚至调侃,干脆全改成“火星来的”,这样才叫真正的族群融合。

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也带队提案,要求恢复原表述,5月25日的内政委员会会议上,部长林右昌列席,翻着报告解释数据来源,但蓝营席位上附和声一片,白营那边却安静得像没事儿人。

岛内媒体和评论员也没闲着。资深媒体人赵少康在节目里说,民进党仇中抗中已经走火入魔,96.2%的人成了“其余”,而民进党在立法院席次不到半数,才是真正的“其余”。黄智贤在她的直播间放大这事儿,指出这不是孤例,从赖清德当行政院长时就想废掉户籍上的汉字姓名,用罗马拼音顶上,那时候舆论压力大才撤案。

现在呢?蓝白合力通过原住民族群用罗马拼音的法案,撕开口子,下一步台湾人户籍也能全罗马化。她强调,这一步步在切断台湾人与大陆的血脉联系,长辈户籍本上祖籍福建、广东的地名,本是迁徙记忆,现在被模糊,等于是剥夺集体灵魂。

联合早报5月11日报道时,就点明这是赖清德去汉化的新招,国际上还没几家媒体跟进,但大陆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记者会上直批,暴露分裂企图,忽略两岸同胞共同血脉。

再深挖,这事儿得放进台湾族群政策的脉络里看。台湾人口结构,本来就复杂。汉人主体,主要来自17世纪起从大陆东南沿海迁入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外加1949年后来的外省人,总占比稳在95%以上。原住民16族,平地和山地分明,但定义松散,有些通过通婚登记,血统混杂。

新住民呢?近30年婚姻移民和移工涌入,越南、印尼、菲律宾来源最多,达60多万,加上港澳和大陆配偶。政府从2007年宪法增修条文起,就定调多元文化为国策,推动族群平等政策。但问题出在执行上,民进党上台后,这些政策总带点选择性。像原住民权益强化,没毛病,但把主体族群边缘化,就让人觉得别有用意。

监察院的半年报告在6月重申户籍改革必要,李鸿义章总结分类要科学,避免政治化。可蓝营提案搁置,席次不足,行政院5月20日补了脚注解释历史数据,但核心表述没动。到7月,热议渐息,台北大学社会系教授王甫昌在采访中说,这反映政策转向多元,但忽略主流认同,学术圈讨论了阵子,也没掀大浪。

你说这改动有啥实际影响?短期看,舆论反弹主要在蓝营和统派圈子,中间选民和知识分子反应平淡。5月14日行政院前有小规模集会,几十人举牌“恢复汉人标签”,但没扩散成大游行。民进党立委高金素梅发文辩护,说罗马拼音是文化自主,不是去汉化,但评论区吵翻天,有人挖她汉人血统家谱。

长远呢?这事儿像冰山一角,暴露台湾身份政治的死结。赖清德当局不敢明着法理台独,就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动刀子,网页改词、课纲去中国史、街名脱中化,一桩桩累积,慢慢洗脑年轻一代。蓝白无力制衡,国民党从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就内耗,白营更像民进党的影子帮手。结果呢?民调显示,民进党支持率5月后微升,赖清德嚣张指数上涨。国台办的批评传回岛内,论坛上又起波澜,但改变不了啥。

这不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吗?96.2%的人被叫“其余”,听起来中性,实际在稀释汉人概念,避免大家联想到大陆的同根同源。想想看,台湾年轻人现在多半不填祖籍,户籍本上那栏越来越空荡。但长辈们还记得,从大陆来台的足迹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民进党这么搞,表面促进平权,骨子里是怕两岸同族这张牌被打出去,统一大门就关不上。国民党骂得凶,但自己二十多年没跟李登辉切割两岸政策,现在又无力回天。民众呢?蓝营天天喊台独坏,但实际帮了倒忙,让绿营觉得随便乱来也没事儿。

统计学上,这数据模糊,等于是助长分裂叙事。全世界没哪个国家这么玩自家人口定义,台湾这步棋,走得太偏。

到10月24日,这事儿已经成背景噪音。内政部推动族群普查草案,蓝营又阻挡,陈菁徽在议会喊“别再模糊身份”。黄智贤的节目还在推,X上转发不衰,但官网依旧是“其余人口”。

监察院报告强调科学分类,行政院维持现状,增了脚注而已。事件淡出头条,可痕迹还在,证明在野党弱鸡,族群政策继续往多元框架推。需不需要监督?必须的,避免进一步模糊根源。说到底,台湾人身份不是靠改几个词定的,而是历史和血统摆在那儿。民进党想割掉这根线,难。两岸同胞骨子里连着,改词改不过去。

再多说两句,这不光是台湾内政,还牵扯国际观感。5月11日联合早报报道后,新加坡那边先注意到了,点明去汉化意图。其他外媒跟进少,但大陆媒体如环球时报、网易、南方网轮番批,标题一个比一个狠:“汉人成其余人口太荒谬”“数典忘祖”。岛内沈富雄在政论节目直呼“很荒唐”,证明连绿营老人家都看不下去。

台湾族群多元是事实,但抹杀主体不是平权,是倒退。96.2%“其余人口”听着多讽刺?他们有名字,叫汉人,有故事,从大陆来台的迁徙史。民进党这么干,短期得分,长期自食恶果。两岸和平靠对话,不靠改词割裂。

来源:法只必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