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亚从移民到顶流演员,赚千万身家却遇存在危机,成功需懂向内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0:48 1

摘要:昆瑙・内亚26岁那年,靠《生活大爆炸》里“拉杰什・库萨帕里”一角实现了事业突破,这部剧巅峰时期,他每集片酬能达到100万美元,直接跻身电视史上收入最高的演员行列。

昆瑙・内亚26岁那年,靠《生活大爆炸》里“拉杰什・库萨帕里”一角实现了事业突破,这部剧巅峰时期,他每集片酬能达到100万美元,直接跻身电视史上收入最高的演员行列。

这对18岁从印度移民到美国的他来说,算是圆了当初的好莱坞梦,他早年就明确说过,投身演艺圈不是为了做无人问津的艺术品,而是想成为“最伟大的演员”。

成功后的内亚,也曾有过一段尽情享受的日子,他后来在《财富》专访里回忆,那时候成瓶点罗兰百悦桃红香槟,吃晚餐每道菜都配松露,专挑贵的点,感觉自己像个国王。

本来想这种“拥有一切”的生活能让他一直满足,可到了30出头,他却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没有东西能真正填补内心的缺口,甚至连“接下来该做什么”的疑问,都让他陷入了存在危机。

这种落差其实不难理解,很多人把“达成目标”当成了人生的全部,可真等目标实现,反而像失去了方向,内亚后来慢慢找到了答案。

他净资产达到4500万美元后,还在拓展事业,演更多角色、写书,甚至创办了制片公司和文件存储应用,但他不再把外在成就当动力。

他学会了和成功后的寂静相处,也开始向内探索真实的自己,他说满足感不是来自试镜或百万支票,而是和所爱之人的时光、真诚的关系,还有冥想、传播善意这些事。

这番话其实点透了一个道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从来不是精神充盈的全部,不只是内亚,在商界闯出名堂的汤姆・格罗根,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

他花了七年时间运营WingstopUK,满脑子都是怎么让公司成功,最后以4亿英镑出售了多数股权。

本来想这时候该松口气享受生活,可他自己却坦言,目标达成后反而觉得“无聊”,那种“好了,现在完成了,然后呢”的迷茫,连金钱都填不满。

七年里所有的精力都围着事业转,突然停下来,连他自己都觉得不真实,这种“目标真空”带来的空虚,其实和内亚的感受本质上是一样的。

爱彼迎的联合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情况也大同小异,他早年因为家里不富裕,父母都是社会工作者,所以极度渴望成功,觉得成功能带来崇拜,还能解决所有问题。

他曾每天投入18小时在工作上,一门心思把爱彼迎做起来,后来公司完成IPO,估值达到1000亿美元,他成了亿万富翁,这段日子却成了他人生“最悲伤的时期之一”。

这挺出人意料的,但细想也合理,以前忙到没空想别的,所有的价值感都来自工作,可真站到“山顶”,才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和别人隔绝开了。

如此看来,这种“成功后的空虚”,并不是个别案例。

比尔・盖茨早年一门心思打造微软商业帝国,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也说过,单纯的财富增长带不来持续的快乐,后来他转向全球慈善事业,从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发展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意义。

马斯克之前也有过每周工作100小时的经历,2021年接受采访时他提到,过度追逐事业让他陪家人的时间变少,一度陷入精神压力循环,后来才慢慢调整工作节奏,重视家庭陪伴和内心平衡。

这些人都在用经历说明,外在的成功如果没有内在的价值锚点,很容易让人迷失,内亚、格罗根、切斯基的故事,其实戳破了一个常见的误区:成功不等于幸福。

很多人把“有钱、有名、有地位”当成终极目标,可真等这些都得到了,才发现心里的空还是在。

毫无疑问,通过努力取得成就值得高兴,也该好好享受,但不能把所有的人生意义都绑在“追逐下一个目标”上。

不然等到生命尽头,想起的可能不是“我赚了多少钱”,而是“我没多陪陪爱的人”,追求成功本身没有错,但别光顾着往前跑。

偶尔停下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多花点时间在那些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事上,比如和家人的相处,和朋友的真心来往,或者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

这样就算站到了事业巅峰,也不会因为“心里没底”而感到空虚,毕竟真正的满足感,从来都藏在生活的这些“小连接”里。

来源:史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