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传:大唐律典的奠基之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5 10:01 2

摘要:在大唐开国至永徽年间的政治舞台上,长孙无忌以皇亲国戚之尊、开国功臣之勋、律法宗师之智,成为贯穿两朝的核心重臣。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兄,更是玄武门之变的谋主之一;他主持修订的《贞观律》《永徽律疏》,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千年根基;他裁定的国典朝仪,规范了大唐的制度框架

在大唐开国至永徽年间的政治舞台上,长孙无忌以皇亲国戚之尊、开国功臣之勋、律法宗师之智,成为贯穿两朝的核心重臣。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兄,更是玄武门之变的谋主之一;他主持修订的《贞观律》《永徽律疏》,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千年根基;他裁定的国典朝仪,规范了大唐的制度框架。从辅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到受遗诏辅佐高宗,再到因反对立后而遭诬陷身死,长孙无忌的一生,交织着功勋与忠诚、智慧与悲剧,其主导的法制建设更是深刻影响了后世数百年,堪称“大唐律典第一人”。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长孙无忌生于河南洛阳的长孙氏家族。长孙氏源自鲜卑拓跋部,自北魏以来便是名门望族,先祖长孙道生为北魏重臣,父亲长孙晟更是隋朝名将,官至右骁卫将军,以谋略著称,曾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分化突厥,为隋朝边境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优越的家族背景,让长孙无忌自幼便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与军事谋略熏陶,加之他天资聪颖,“好学博闻,性通悟,有筹略”,很快便在同辈中崭露头角。

长孙无忌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正值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之际。父亲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年)病逝后,长孙无忌与妹妹长孙氏被舅父高士廉收养。高士廉时任隋朝治礼郎,学识渊博且识人善断,对长孙无忌兄妹悉心培养。在舅父的影响下,长孙无忌不仅深耕经史,更对时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通过舅父结识了时年十七岁的李世民。两人年龄相仿,均胸怀大志,初次相见便“一见倾心,结为布衣之交”,这份早年的情谊,为日后的君臣相得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率军攻占长安。此时的长孙无忌已察觉到隋朝灭亡的必然,当即前往投奔李世民,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负责掌管文书与军务谋划。从此,长孙无忌便始终追随李世民左右,成为其最信任的幕僚之一。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的战役中,长孙无忌虽未亲自领兵作战,却以其精准的谋略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常从征伐,参谋帷幄,功居第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封李世民为秦王。同年,在高士廉的主持下,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成为秦王妃(后为长孙皇后)。这桩婚事让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的关系从布衣之交升级为姻亲,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秦王府的核心地位。此后,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同组成秦王府智囊团,为李世民处理军政事务、招揽人才,成为秦王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李世民的战功日益显赫,其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威胁自己的储位,联合齐王李元吉多次设计陷害,先是拉拢秦王府将领不成,便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甚至企图调走秦王府的精锐兵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秦王府幕僚们纷纷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而长孙无忌作为与李世民关系最亲近的幕僚,成为最早主张发动政变的核心人物。他多次对李世民说:“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不若早图,以安家国。”这份坚定的态度,为日后玄武门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陷害达到顶峰。他们先是诬陷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将其下狱,后又计划在昆明池设宴杀害李世民,并上奏李渊调走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等核心将领,意图彻底瓦解秦王府的势力。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世民仍在犹豫是否要手足相残,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当机立断,力劝李世民发动政变。

为了坚定李世民的决心,长孙无忌亲自前往联络被流放的房玄龄、杜如晦,冒着生命危险将两人秘密接入秦王府。在秦王府的密室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核心幕僚制定了详细的政变方案。长孙无忌提出“兵发玄武门,控制宫廷,逼宫退位”的核心策略,认为玄武门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入朝的必经之路,且守卫将领常何已被秦王府策反,是伏击的最佳地点。他还详细规划了兵力部署:由尉迟敬德、侯君集率领精锐埋伏在玄武门内,负责伏击李建成与李元吉;由长孙无忌、房玄龄留守秦王府,稳定后方;由程知节率领部分兵力控制长安城门,防止东宫与齐王府兵力反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清晨,政变如期爆发。李建成与李元吉按照惯例入朝,行至玄武门时,察觉气氛异常,当即决定掉头返回。李世民见状,率军从后追击,呼喊着让两人停下。李元吉回身射箭,却因慌张未能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则一箭射中李建成,将其当场射杀。随后,尉迟敬德率领骑兵赶到,射杀了李元吉。东宫与齐王府的将士得知消息后,率军猛攻玄武门,长孙无忌沉着指挥秦王府兵力防守,与尉迟敬德等人内外配合,成功击退了反扑的兵力。

政变成功后,长孙无忌立即陪同李世民入宫面见李渊,向其陈述事变经过,并强调“太子与齐王谋反,已被诛杀,臣等为保陛下安全,不得已而为之”。此时的李渊已失去对局势的控制,在萧瑀、陈叔达等大臣的劝说下,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后禅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长孙无忌因在政变中“谋定大计,功居首位”,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赐爵齐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成为贞观初年地位最显赫的大臣之一。

玄武门之变是长孙无忌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的基石。事后,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无忌尽心于朕,朕能有今日,无忌之力也。”这份信任与倚重,让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成为唐太宗推行新政的核心助手。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负责全国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不久后,又加授他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此时的唐朝虽已统一全国,但历经多年战乱,律法体系混乱,沿用的隋朝《开皇律》中仍有许多严苛条文,不利于社会稳定。唐太宗主张“明德慎罚”,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主持修订律法,建立一套宽缓公正的律法体系。

长孙无忌深知律法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召集了一批精通律法的学者和官员,包括戴胄、李勣等,制定了明确的修订原则:一是“削烦去蠹,变重为轻”,删除隋律中繁琐严苛的条文,减轻刑罚力度;二是“体例严谨,逻辑清晰”,完善律法的结构,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三是“兼顾伦理,维护统治”,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律法,确保律法与礼教相结合。在修订过程中,长孙无忌亲自审阅每一条条文,对有争议的内容反复论证,力求做到“宽简适中,罚当其罪”。

经过两年的努力,《贞观律》于贞观三年(629年)修订完成,共十二篇五百条。与隋律相比,《贞观律》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一是废除了隋律中的断趾、枭首、车裂等酷刑,将死刑条目从一百多条减至五十条,体现了“仁政”思想;二是首创“十恶”罪名,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与伦理秩序的行为列为重罪,不予赦免,成为后世律法的核心罪名;三是确立“八议”制度,即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特殊身份的人犯罪时,可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既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利益,也体现了律法的等级性与灵活性。

《贞观律》的制定,标志着唐朝律法体系的成熟,也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对《贞观律》极为重视,下令将其颁布全国,并强调“法令者,治之具也,当以公平为心,不以亲疏异法”。长孙无忌在《贞观律》的实施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亲自监督律法的执行,要求各级官员严格依法办事,对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者严惩不贷,确保了律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除了修订律法,长孙无忌还主持制定了国家礼制。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主持修订《贞观礼》,以规范国家的祭祀、朝贺、婚丧等礼仪制度。长孙无忌认为“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制是维护国家秩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他带领学者们在参考《周礼》《礼记》等前代礼制的基础上,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贞观礼》一百三十卷,对国家的各项礼仪进行了详细规范,包括祭祀天地祖先、朝会礼仪、官员品级服饰、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

此后,长孙无忌又主持编修了《大唐仪礼》一百卷,进一步完善了礼制体系。《贞观礼》与《大唐仪礼》的制定,不仅规范了唐朝的社会秩序,更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唐朝的礼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典范。《旧唐书》评价道:“贞观以来,凡国典朝仪,皆无忌与房玄龄裁定,甚为详当。”这份评价充分体现了长孙无忌在唐朝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贞观年间的核心重臣,长孙无忌不仅在律法与礼制建设方面功勋卓著,在政治决策与国家治理中也展现出卓越的智慧。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得人”“治大国若烹小鲜”,始终以稳定大局、巩固统治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主张。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为表彰功臣,决定效仿周朝的分封制,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功臣封为世袭刺史,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代镇守一方。这一决定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他亲自撰写《封建论》上奏唐太宗,系统阐述了分封制的弊端。长孙无忌在《封建论》中指出,分封制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战乱频发,周朝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汉朝郡国并行也引发了七国之乱,而秦朝实行郡县制则实现了中央集权,虽因暴政而亡,但郡县制的优越性不可否认。他主张推行州县流官制度,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定期轮换,这样既能加强中央集权,又能防止地方势力割据。

长孙无忌还以自身为例,恳请唐太宗收回成命,他说:“臣身为皇亲国戚,已受陛下厚恩,若再受世袭刺史之职,恐引起群臣不满,更不利于国家稳定。愿陛下以天下为重,推行郡县制,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长孙无忌的反复劝谏下,唐太宗最终放弃了分封世袭的想法,继续推行州县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长孙无忌的《封建论》也成为唐朝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提供了理论支持。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长孙无忌主动请缨随行,担任行军长史,负责参谋军务。在出征前的军事会议上,将领们纷纷主张“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而长孙无忌则提出“轻兵速进,奇袭制胜”的战术。他认为高丽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若大举进攻,不仅粮草运输困难,还会给高丽充足的准备时间;而轻兵速进则可以出其不意,攻克关键城池,瓦解高丽的防御体系。唐太宗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命李勣率领精锐部队从陆路奇袭,长孙无忌则辅佐唐太宗率领水军从海路呼应。

在攻打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时,高丽守军凭借坚固的城池顽强抵抗,唐军久攻不下。长孙无忌观察地形后,提出“声东击西”之计,一方面命唐军在正面架设云梯,佯装攻城,吸引高丽守军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从辽东城的西南角发起突袭,利用夜色掩护爬上城墙。高丽守军猝不及防,唐军一举攻克辽东城,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打开了局面。此次亲征高丽,虽然最终未能彻底平定高丽,但长孙无忌提出的战术却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谋略。

在人才选拔与吏治整顿方面,长孙无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担任吏部尚书期间,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从品行、才能、政绩三个方面对官员进行全面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官员,选拔优秀人才。他主张“任人唯贤,不问出身”,即使是寒门子弟,只要有真才实学,也能得到提拔重用。例如,他发现马周才华出众,便向唐太宗举荐,马周后来成为贞观年间的重要大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孙无忌还注重对官员的培训,在吏部设立“学馆”,让新任职的官员学习律法与政务知识,提高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长孙无忌虽为皇亲国戚,且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唐太宗多次想为他增加食邑、赏赐财物,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曾对唐太宗说:“臣蒙陛下厚爱,已享尽荣华富贵,若再受厚赏,恐遭人非议,也不利于朝廷的公平公正。”这种谦逊自律的品格,让他在朝廷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任命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与褚遂良共同辅佐太子李治(唐高宗)。唐太宗握着长孙无忌的手说:“朕今将太子托付于你,你务必尽心辅佐,勿负朕望。”长孙无忌含泪答应,誓以死报国。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大权,成为永徽年间最具影响力的大臣。

永徽元年(650年),长孙无忌主持修订《永徽律》。《永徽律》以《贞观律》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律法条文,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为了确保《永徽律》的准确实施,长孙无忌又率领戴胄、李勣等十九位大臣,对《永徽律》的条文进行逐条注解,撰写了《唐律疏议》三十卷。《唐律疏议》不仅对律法条文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还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法理依据,将律法与礼教紧密结合,形成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治思想。

《唐律疏议》的完成,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最终成熟。它体例严谨、逻辑清晰、内容完备,对后世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清三代的律法都以《唐律疏议》为蓝本,甚至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成为这些国家律法的基础。例如,日本的《大宝律令》、朝鲜的《高丽律》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唐律疏议》的内容和体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中华法系文化圈”。长孙无忌作为《唐律疏议》的总撰者,也因此被尊为“中华法系的宗师”。

在辅佐唐高宗期间,长孙无忌始终以维护皇权稳定、巩固国家统一为己任。永徽四年(653年),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情败露后,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此案。他深知此案涉及皇室成员与功臣后代,处理不当会引发政治动荡,于是严格依法审理,查明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的谋反事实后,将其处死,并牵连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等皇室成员。虽然此案处理较为严厉,但却有效震慑了潜在的谋反势力,维护了唐朝的政治稳定。

然而,随着唐高宗的逐渐成熟,以及武则天的崛起,长孙无忌的政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去世后,被唐高宗接入宫中,封为昭仪。武则天极具政治野心,逐渐获得唐高宗的宠爱,并开始干预朝政,意图取代王皇后成为皇后。这一想法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武则天出身卑微,且曾侍奉唐太宗,若立为皇后,不仅违背伦理,还会动摇朝纲。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商议立武则天为皇后之事。长孙无忌明确表示反对,他对唐高宗说:“王皇后出身名门,品行端正,无过而废,恐引起天下非议。武则天曾侍奉先帝,若立为皇后,于礼不合,愿陛下三思。”褚遂良等大臣也纷纷附和,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虽心中不悦,但因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一想法。武则天得知后,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伺机报复。

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暗中拉拢许敬宗、李义府等对长孙无忌不满的大臣,形成了反对长孙无忌的政治集团。许敬宗原本是隋朝旧臣,入唐后虽得到重用,但因品行不端,多次遭到长孙无忌的斥责,心中一直对长孙无忌心怀怨恨。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开始寻找陷害长孙无忌的机会。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借审理太子洗马韦季方谋反案之机,诬陷长孙无忌与韦季方勾结,意图谋反。许敬宗向唐高宗上奏说:“韦季方供认与长孙无忌谋反,长孙无忌身为顾命大臣,却心怀不轨,意图颠覆社稷,陛下若不及时处置,恐生大乱。”唐高宗起初并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他说:“无忌是朕的舅父,对朕忠心耿耿,怎会谋反?”许敬宗则趁机进谗言,说:“隋炀帝与宇文化及是亲戚,最终却被宇文化及所杀;长孙无忌权势过大,早已威震朝野,若不除之,必为后患。”

在许敬宗的反复诬陷下,加之唐高宗对长孙无忌的权势早已有所忌惮,最终相信了许敬宗的谗言。他没有亲自召见长孙无忌核实情况,便下令将长孙无忌削去官职,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长孙无忌的子孙后代也受到牵连,被削去爵位,流放岭南。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唐重臣,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踏上了前往黔州的流放之路。

长孙无忌抵达黔州后,并未放弃对清白的坚守,他多次上书唐高宗,陈述自己的冤情,却都被许敬宗等人拦截,无法送达唐高宗手中。显庆四年七月,许敬宗担心长孙无忌日后会被平反,便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望着长安的方向,想到自己一生为大唐鞠躬尽瘁,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悲愤交加,最终自缢身亡,享年六十二岁。

长孙无忌死后,许敬宗等人还不解恨,又派人抄没了他的家产,将他的亲属流放边疆。直到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才逐渐意识到长孙无忌的冤屈,下令为长孙无忌平反,恢复其官爵,将其灵柩迁回长安,陪葬昭陵。唐玄宗开元年间,又追赠长孙无忌为司徒,谥号“文贞”,并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中,与其他开国功臣并列,供后人瞻仰。

长孙无忌的悲剧,是权力博弈的结果,也是他坚守原则的代价。他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并非出于个人私利,而是为了维护唐朝的伦理纲常与政治稳定。然而,在充满野心与阴谋的宫廷斗争中,他的忠诚与原则最终未能敌过权力的诱惑与诬陷,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长孙无忌的冤屈最终得以平反,他的功绩也永远被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长孙无忌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在唐朝历史上的功绩却不可磨灭。尤其是他主导的律法建设,不仅奠定了唐朝的律法体系,更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法治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世对长孙无忌的评价虽因他的悲剧结局而有所争议,但对他的律法贡献却始终给予高度认可。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评价道:“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卒致祸败,不亦悲乎!”《新唐书·长孙无忌传》也认为:“无忌于唐,有功于初,然晚节遭祸,非其罪也。其律法之业,足以不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高度评价了长孙无忌的律法贡献,认为“唐之律法,以贞观、永徽为最善,而无忌实主其议,其功不可没”。

长孙无忌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与《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巅峰之作。《唐律疏议》不仅内容完备,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各个方面,更确立了“德主刑辅”“宽简适中”的法治原则,这种原则既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又兼顾了律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对后世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唐律疏议》中的许多法治思想,如“罪刑法定”“罚当其罪”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借鉴。

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长孙无忌裁定的国典朝仪、推行的州县流官制度、制定的官员考核制度等,都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他提出的《封建论》,系统阐述了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使是在今天,长孙无忌的政治智慧,如重视制度建设、任人唯贤、维护国家统一等,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长孙无忌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长孙无忌多以“忠臣”“律法宗师”的形象出现,如《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作品,都对他的功绩与悲剧结局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使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与唐太宗之间的君臣相得、与武则天之间的权力博弈,也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我们了解唐朝的政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今天,长孙无忌的故乡河南洛阳建有长孙无忌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主持修订的律法典籍复制品、生平事迹展板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伟大的律法宗师。长孙无忌的功绩与精神,也被纳入中国法治文化的传承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长孙无忌的一生,是功勋卓著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他以皇亲之尊、功臣之勋,为大唐的制度建设耗尽心血,却因坚守原则而遭诬陷身死。但他主导的律法体系,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影响了后世数百年。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诚”与“智慧”的内涵,其功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其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