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提前,家里备好这2药,发烧咳嗽心里不慌,收藏备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05:33 1

摘要:朋友圈、家长群、单位群,到处都在问:“孩子发烧怎么办?”“咳嗽老不好,是不是肺炎?”流感它真的不是感冒,也不是靠喝热水就能扛过去的“普通小病”。

前阵子还在穿短袖,怎么一转眼,医院发热门诊就排起了长龙?天气还没冷透,流感却先一步来了,这反常得有点出人意料。

朋友圈、家长群、单位群,到处都在问:“孩子发烧怎么办?”“咳嗽老不好,是不是肺炎?”流感它真的不是感冒,也不是靠喝热水就能扛过去的“普通小病”。

流感不是新鲜事儿,但它每年都能卷土重来、花样百出。尤其是今年,流感季来得比往年早了一些,部分城市甚至比去年提前了3到5周进入高发期。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9月下旬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显著上升,A型H3N2占主导,儿童感染比例尤为突出,门诊量增长了近60%。这不是吓唬人,数据摆在那儿,流感季的“前哨战”已经打响。

那问题来了:家里备点啥药,能不慌?

说到这儿,先别急着奔药店。吃药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贵越灵。作为一名在呼吸科坐诊多年的医生,我必须提醒一句:应对流感,最重要的是对症处理,而不是“全家都吃头孢”。

流感最常见的症状是高热、咳嗽、肌肉酸痛、乏力,严重时会引发肺炎、心肌炎,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这三类易感人群。

如果家里有人突然高烧,体温38.5℃以上,建议优先准备这两类药物:

一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类解热镇痛药用于退烧、缓解头痛和肌肉酸痛。对乙酰氨基酚温和,适合儿童和胃不好的人;布洛芬退烧效果快,适合体温持续高的情况

二是氨溴索,属于祛痰药,适合流感后期咳嗽不止、痰多黏稠的人群。它能促进黏液排出,减轻咳嗽负担。

这两种药,是我在门诊最常开给患者的“基础两件套”。不是抗病毒药,也不是抗生素,但却是最实用的应急工具

说个真实的案例,我印象特别深。

9月初,门诊来了位年轻妈妈,怀里抱着个三岁小男孩,孩子发烧到39.8℃,脸烧得通红,咳得连话都说不清楚。妈妈一脸焦急:“医生,我们已经吃了三天头孢,还灌了清开灵,怎么越来越重?”

我一看病历,立刻皱眉。孩子起初只是流感,但误吃抗生素+清热中成药,反而延误了处理时间。经过检查,孩子肺部已经出现了炎症,转入住院治疗,半只脚迈进了ICU。

这不是个例。很多家长一看到发烧咳嗽,就开始“中西合璧”自己上手,结果把普通流感“养成”了重症。

抗生素不能杀病毒,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流感是病毒,不是细菌,用抗生素就是“打空气”;至于某些中成药,成分复杂,有些孩子吃了反而出现过敏或胃肠道反应,加重病情。

正确的做法是:高热时退烧,咳嗽痰多时祛痰,症状缓解期间注意休息和补液。

很多人觉得:“我以前感冒都是自己扛过来的,流感也不怕!”但真相是,你以为的“感冒”,其实不少就是轻型流感。

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中最“狡猾”的一种,传播速度快,变异频繁,症状重。特别是今年的H3N2毒株,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年第9期报道,其致病力更强,住院率比往年高出近20%。

流感病毒感染后,最危险的不是发烧本身,而是诱发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引起肺部感染,很容易发展为呼吸衰竭。

我接诊时常说一句话:“流感不怕你重,就怕你拖。

药备好了,事情就完了吗?远远不够。真正的防线,不在药箱,而在生活习惯里。

首先是接种流感疫苗。虽然它不能百分百预防流感,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住院风险。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可使流感相关住院率下降60%以上

其次是规律作息、勤洗手、戴口罩。别小看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它们才是真正保护你的“护身符”。

还有一点,家里要有个“应急方案”:谁发热了,先测温、再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不要“群体作战、一锅端”。

很多人问:“咳嗽几天算正常?要不要去医院?”

我通常这么判断:

如果咳嗽超过72小时不缓解,甚至持续加重,或者伴有喘息、呼吸困难,就要警惕。特别是小孩和老人,病情变化更快,不能等。

还有人说:“我自己是医生,能自己看。”这话听着挺有底气,但真到关键时刻,“自己看自己病”很容易犯判断失误。我就见过同行误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是甲流合并细菌感染。

再强调一遍,家里常备的药不需要多,但这两种一定得有: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退烧、缓解疼痛

氨溴索:祛痰止咳

这两种药适配大多数流感症状,性价比高、安全性好,而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容易出问题。

至于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建议在医生明确诊断后使用,不建议自行购买服用。

流感年年有,但每年都不一样。最重要的不是“怕流感”,而是“懂流感”。家里备好这两药,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抑制症状发展,赢得“黄金48小时”。

说到底,对疾病的认知,是我们对抗它的第一步。别等病毒上门了,才慌慌张张去排队挂号、找药抢药。现在就准备好,才是真“防患于未然”。

你家药箱里这两样药备了吗?你怎么看待今年流感季的提前“爆发”?留言聊聊你的经验和疑问吧。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中国流感监测周报(第39周)[R].2025-10-0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成人流感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4,47(5):321-330.

[3]黄丽华,王雪梅.2025年秋季流感病毒变异趋势及疫苗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9):1172-1177.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