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文化的传承本应是 “往来有节” 的自觉,可当韩国把中国文物申遗、把日本文物申遗、自己不种桑养蚕却硬抢 “丝绸之路起点” 时,这场 “文化抢亲” 的荒诞剧里,藏着的是文化自卑的深层焦虑 —
《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文化的传承本应是 “往来有节” 的自觉,可当韩国把中国文物申遗、把日本文物申遗、自己不种桑养蚕却硬抢 “丝绸之路起点” 时,这场 “文化抢亲” 的荒诞剧里,藏着的是文化自卑的深层焦虑 —— 就像一个总觉得自己 “不够好” 的孩子,急着往身上贴别人的标签,却忘了最珍贵的 “标签” 本就长在自己骨子里。
先说 “文物申遗” 的滑稽逻辑。韩国本土发掘出中国文物,却急着以 “本土文物” 名义申遗;从日本购买的日本文物,也敢堂而皇之地纳入自己的文化遗产 —— 这像极了《吕氏春秋・察今》里 “刻舟求剑” 的笑话:船已经开走了,还在记号处找剑;文化的归属明明有迹可循,却偏要把别人的 “船” 说成自己的 “剑”。董宇辉曾在讲文化自信时说:“真正的强大,是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更敢展示自己的独特。”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有波斯纹样,我们从未说 “丝绸之路是中国独有的”;日本京都的建筑仿唐制,他们也没喊 “唐朝属于日本”—— 文化的魅力,正在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交融,而非 “非我即抢” 的偏执。
再看 “丝绸之路起点” 的强行认领。韩国连种桑养蚕的历史都模糊,却声称是 “丝绸之路起点”,这让人想起《庄子・秋水》里的 “井蛙不可语于海”—— 没见过大海的蛙,总觉得自己的井就是全世界。丝绸之路的核心是 “丝绸” 与 “道路”:丝绸的源头是中国的桑蚕文明,道路的开辟是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沿途的波斯、大食、高丽等国是 “参与者”,而非 “起点”。马斯克在讨论科技发展时说过:“创新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韩国若真想在丝绸之路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可以讲 “新罗商人如何把中国丝绸卖到日本”“高丽青瓷如何沿丝路传播”,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比 “抢起点” 更有说服力 —— 毕竟,文化的话语权,从来不是 “抢” 来的,而是 “建” 来的。
最可悲的是文化自卑的 “连锁反应”。当一个民族开始用 “抢文化” 证明自己时,就像陷入了 “越缺什么越炫耀什么” 的怪圈。《红楼梦》里的贾雨村,本是寒门书生,发迹后偏要攀附贾府,结果落得个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的下场 —— 文化自卑者的 “抢”,本质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认同。反观中国,从 “李子柒的田园视频火遍海外” 到 “故宫文创成为国潮顶流”,靠的不是 “抢”,而是 “讲”:讲良渚玉琮的 5000 年文明,讲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神秘浪漫,讲唐诗宋词里的中国人文 —— 当我们坦然展示 “自己是谁”,世界自然会来了解 “我们是谁”。
《周易・乾卦》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化的自信,从来不是靠 “抢别人的” 来证明 “自己有”,而是靠 “挖自己的” 来证明 “自己好”。韩国的文化荒诞剧,给所有陷入自卑的民族提了个醒:文化的根扎得深不深,不在于你 “抢” 了多少别人的枝叶,而在于你 “养” 了多少自己的根系。就像一棵树,与其把别人的枝叶粘在自己身上,不如把根往土里再扎三寸 —— 当根系足够发达,枝叶自然会向着阳光生长,根本不必 “抢”。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