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27岁的林可昕是西南一所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还不到两年,日子大多围绕学生事务、教学协调与资料整理来回打转,虽不算繁重,却也足够琐碎。她性格内敛,少有社交,也不爱参加聚餐和团建活动。相比之下,林可昕更喜欢在办公室独处的时光——一杯咖啡,一本书,或者傍晚
2022年,27岁的林可昕是西南一所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还不到两年,日子大多围绕学生事务、教学协调与资料整理来回打转,虽不算繁重,却也足够琐碎。她性格内敛,少有社交,也不爱参加聚餐和团建活动。相比之下,林可昕更喜欢在办公室独处的时光——一杯咖啡,一本书,或者傍晚走在教学楼旁的绿道上,看着天色慢慢由亮转暗,那份安静反倒让她觉得踏实。
渐渐地,她萌生了养一只猫的念头,不必聪明活泼,只要能在她疲惫时默默陪伴就好。但父母得知后频频反对,担心她忙于工作顾不上照顾,也怕猫毛过敏、卫生难控,甚至会耽误她升职评审。林可昕虽嘴上答应,却仍在内心偷偷期待,时常驻足看着其他同事抱猫遛狗,羡慕不已。
5月2日傍晚,林可昕下班后在操场边散步,刚好路过体育看台背后时,看到一个破旧的纸箱被压在几块砖头下。箱子上贴着一张手写字条:请给它一个家。她蹲下身,掀开箱盖,只见一只橘猫蜷缩在旧衣物中,身子微微颤抖,眼睛半睁半闭,毛发凌乱沾着泥土,显得格外虚弱。
林可昕心中一紧,连忙轻声呼唤,小猫只是缓慢地抬头望了她一眼,随即又趴了回去,那种无力与倦怠让她心头猛地一酸。她迟疑片刻,还是决定将它抱回宿舍照料。舍友最初颇感担忧,但看她语气坚定,也就没再多说,只叮嘱她注意防疫卫生,别被抓伤咬伤。
回到宿舍后,林可昕很快找来了快递纸箱和干净毛巾,在窗边角落铺了个临时小窝,把猫轻轻安置好。当天晚上,她就在外卖软件上买了猫粮和宠物奶,每天定时喂食,还用小勺搅拌软化后一点点喂入口中。三天之后,橘猫状态略有好转,开始在屋里小范围地活动,但仍显得步伐踉跄,常常刚走几步就喘气不停。
更让林可昕担心的是,小猫还会时常发出低哑的哼声,尾巴紧贴地面,眼神游离,反应迟钝。夜里偶尔还会突然惊醒,猛然跃起扑腾两下,随即蜷成一团瑟瑟发抖。林可昕看在眼里,心里满是酸楚,更加细心守护着它,生怕它再遭一丝折磨。
时间很快到了5月5日晚上,林可昕正坐在阳台整理第二天的通知,忽然听到橘猫窝里传来一阵急促刮擦声。她连忙转头一看,只见猫咪的身体正剧烈起伏,四肢伸展僵直,爪子疯狂抓挠箱壁,毛发立起如刺,瞳孔骤然放大,眼神透着难以形容的惊恐与混乱。紧接着,它的嘴里还发出嘶哑的哀嚎,夹杂着短促喘息声,尾巴在箱底抽搐拍打,纸箱几乎被它掀翻。
林可昕瞬间紧张起来,从未见过猫如此失控。她下意识想靠近查看,刚伸手过去,橘猫却猛地弹起,带着扭曲的咆哮扑了上来。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橘猫尖利的牙齿就狠狠咬住她左手腕外侧,撕裂感如电流般传遍整条手臂。林可昕痛得吸了一口冷气,几乎跌倒在地。
下一秒,血从伤口涌出,迅速染红指尖,疼痛仿佛火烧般沿着神经蔓延,连指关节都在发抖。她拼命甩手,但猫的牙齿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皮肉里,直到舍友冲上来帮忙,几人才合力将猫拉开。此时,林可昕的手腕已血流不止,两道深齿痕边缘翻起,鲜血染透袖口。肿胀迅速蔓延至手背,皮肤发红发热,伴随针扎般剧痛,她连抬手都艰难。舍友惊慌失措,连忙扶起她奔向最近的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迅速为林可昕测量生命体征:体温38.1℃,心率102次/分钟,血压110/70mmHg,呼吸略显急促。初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至12.3×10⁹/L(正常为4.0~10.0),中性粒细胞达78%(正常为40%~70%),提示机体处于明显应激状态。
随后医生检查伤口:左手腕靠近拇指根部有一处0.8厘米深的椭圆形咬伤,创口边缘整齐但出血不止,皮下组织部分外露,周围皮肤红肿明显,触碰即剧痛。医生认定为典型的动物穿透性咬伤,需按照狂犬病高暴露级别处理。
医生立即启动规范处置流程,先用肥皂水持续冲洗创口超过15分钟,确保尽可能清除猫唾液中可能携带的病毒成分。冲洗过程中,林可昕侧过头不敢看,手腕因水流冲刷和疼痛感不断颤抖,她几次咬牙吸气,手肘肌肉因僵直而发紧。
医生随后又使用500mL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反复清洗,将皮下残留组织彻底冲净,再三次使用碘伏对伤口及周围皮肤做了彻底消毒。由于猫咬伤具有高度风险,医生决定不予缝合伤口,而是保持开放状态,引导伤口自然排出可能残留的致病源,以减少感染几率。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半小时,林可昕手腕的皮肤已因长时间浸泡变得发白发皱,贴着创口的地方像被烧灼过一般红肿明显,但她没有发出一点抱怨,脸上的表情除了痛楚,就是努力克制的坚忍。
处理完成后,医生为林可昕注射了第一针狂犬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并语气格外严肃地反复叮嘱:这类高暴露等级的动物咬伤,必须在咬伤后尽快接种狂犬疫苗,且严格按照0、3、7、14、28天的时间表完成全程接种,任何一针遗漏或延迟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保护效果。
同时,医生强调绝不能擅自使用碘酒、红药水、止血膏等民间常见药物二次处理伤口,那些看似“消炎”的举动,往往会破坏清洗后形成的防护屏障,让本该排出的病毒反而被封存在组织内部,从而加大狂犬病感染的风险。
林可昕连连点头,并表示自己会严格遵守医嘱。回到宿舍后,她整个人已被疲惫和疼痛掏空。她用右手小心地解开衣扣、换衣服,再低头看了一眼被纱布包裹的左手腕,仿佛还能感受到猫牙狠狠刺入的瞬间。林可昕没有怨恨那只猫,却对自己的疏忽感到懊悔。
从那天起,林可昕开始彻底调整生活节奏,严格执行医生的每一项叮嘱。过去她常为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加班到凌晨,吃饭时间也常被打乱,如今她主动放弃夜宵和外卖,开始吃学校食堂的蒸菜和炖汤,晚餐后只喝温水,不碰辛辣与油炸。水果也每日固定摄入,维生素C补剂摆在办公桌角落,提醒自己注意营养均衡。
打针的日子里,林可昕总是提前安排好所有工作,即便有学生紧急请假,她也会第一时间协调好流程,绝不耽误接种。有几次因为工作太紧张,赶到接种门诊时胳膊紧绷得发抖,护士扎针时几次提醒她“放松点”,她只能深吸一口气缓缓转头,强忍住紧张。
注射部位偶尔会酸痛,但她从不抱怨,默默在办公桌前继续写材料、批改表格。晚上11点前,林可昕都会准时上床休息,哪怕还有工作待处理,也学着调整优先级,“明天再说”成了她慢慢学会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随着时间推移,林可昕手腕上的创口逐渐干涸,最初鲜红肿胀的组织渐渐平整下来,结痂脱落后露出一层淡粉色的新皮肤。她轻轻握拳测试活动范围,发现已经不再牵扯疼痛,写字、打字、穿衣服都恢复了如常。过去握笔时需要调整角度才能避免疼痛,如今她已可以像从前一样,流畅地批阅学生周记。
一个月后,林可昕走进那家动物救助站,把那只橘猫亲手交到工作人员手中。离开前她站在门口看了它几眼,小猫已经比刚捡到时精神许多,正在笼子里打盹。她忍住泪意没伸手再摸它,只默默转身离开。送走小猫后,林可昕的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与安定,仿佛一切都在慢慢归于平静。只是,她还不知道,那场悄然滋生的风暴,才刚刚酝酿。
6月21日中午,林可昕正在办公室整理学生请假表,才刚坐下不到十分钟,忽然感觉脖子一紧,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从背后悄然缠绕,越勒越紧。她下意识地挺了挺背,想舒展一下,但头部却陡然沉重,像是被钉在椅背上,难以抬起。与此同时,眼前屏幕上的文档字迹开始轻轻晃动,随后快速扭曲、模糊,仿佛被水泡浸过一般,连光标都拉出一道道残影。她用手指按住太阳穴轻轻揉搓,眉心却越来越紧锁,额角浮出细密的汗珠。
林可昕刚想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脚下却一阵发虚,重心不稳,险些撞翻桌角。她赶紧扶住桌面,手里的笔却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斜斜的弧线。坐在一旁的同事发现她脸色苍白,忙问她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林可昕笑着摆了摆手,低声说:“可能是坐太久了,我休息一会儿就好。”
当晚回到宿舍后,林可昕感觉自己整个人像被重物压在胸口,呼吸开始变得短促,额头发热,脸颊浮现潮红。舍友察觉异样,伸手一摸便发现她的额头烫得惊人。测温计显示:38.3℃。大家只以为她只是中暑或感冒,便让她贴上退热贴、早点休息。但当林可昕躺下后,却感觉耳边却开始传来阵阵耳鸣声,像是飞虫拍打耳膜,不停嗡嗡作响。当天夜里,她几次惊醒,感觉整个人像被堵在密闭空间,胸口像压着一块湿冷的石头,林可昕只以为是感冒的正常反应,并没有多想。
而意外就发生在6月24日,这天上午天气闷热,林可昕在操场上组织毕业典礼彩排,站在烈日下讲话时口干舌燥,她拧开水瓶,刚将瓶口贴到嘴边,喉咙却猛地一阵剧烈痉挛,像是有什么东西瞬间卡住气管。林可昕一口水还没吞下,整个人便开始剧烈咳嗽,水从嘴角喷出,胸腔剧烈震动,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涌。她连忙用手死死按着喉咙,仿佛想把这股痉挛压制下去,脸涨得通红,呼吸急促如破风箱,汗水沿着下颌滴落,滴在地上。身边同事急忙跑来拍背,林可昕咳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缓过来。
当天下午,林可昕拎着一叠表格走在教学楼三楼的走廊上,正准备将材料交给教学秘书,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重重撞在墙上,表格散落一地。她的脸色在瞬间褪去了所有血色,嘴巴张着却发不出半点声音,呼吸急促紊乱,胸口像被捶打一样剧烈起伏。紧接着,只见林可昕的身子猛地一抖,口水混着细密白泡从嘴角不断涌出,随后便像断线木偶般瘫倒在地。
一旁的同事惊叫着奔来,有人将她平放,有人试图拍醒她。但林可昕的牙关已经紧咬,眼球缓缓上翻,只露出一片灰白,双手颤抖不止,指甲扣进掌心,腿部抽搐如同电击般无法控制。她喉咙深处发出低沉含糊的哼声,仿佛一只受惊的野兽。同事见状不对,立刻通知学校领导,并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急救车赶到后,林可昕被紧急送往市区医院。到达急诊室后,医生立即启动抢救流程,首先为她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液体,并给予镇静剂以缓解抽搐。她的体温已升至40.2℃,呼吸频率高达每分钟38次,医生当即安排冰毯物理降温,并辅以退热药物控制体温。由于呼吸急促伴随喉头痉挛,医护迅速为其实施气管插管,连接上机械通气设备。
与此同时,抽取脑脊液、静脉血和唾液样本送至PCR实验室。约三小时后,检验结果回传:脑脊液中狂犬病毒RNA拷贝数为2.9×10⁵copies/mL,唾液样本中为7.2×10³copies/mL,血清IgG抗体滴度升至1:540。结合临床表现,医生确认林可昕已进入狂犬病发作期。
抢救仍在继续。心率飙升至每分钟166次,血压下降至76/48mmHg,血氧饱和度跌破60%。医护团队轮番进行液体复苏、电解质纠正、呼吸调控、吸痰引流,几乎每个步骤都与时间赛跑。尽管投入所有抢救手段,她的病情仍持续恶化。凌晨2点50分,监护仪发出长鸣,心跳骤停。尽管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高剂量肾上腺素注射,仍未能恢复自主心律。凌晨3点12分,医生最终宣布抢救无效。
当医院正式下达死亡通知书时,林可昕的母亲如同被抽干了所有力气,整个人瘫坐在急诊室冰冷的地板上。她的哭声嘶哑凌乱,如同被撕裂的布匹骤然炸响在长廊间,令人听得心惊胆颤。那声音里裹挟着撕心裂肺的悲怆与绝望,仿佛要将所有压抑的痛苦在这一刻尽数倾泻。
林可昕的父亲红着眼眶,满脸泪痕,死死盯着医生,声音哽咽断裂:“她才27岁啊,每一针疫苗都打了,从来没拖过,吃的、睡的、行的都照医生说的来,家里小心得连一点偏差都不敢有……可为什么还是没救回来?你们不是说猫传播狂犬的几率很低吗?难道真的是疫苗出问题了?”
医生望着眼前这对悲恸欲绝的父母,没有立即回应。他先请护士递来纸巾,轻声安慰情绪濒临崩溃的母亲,语气温和却沉重。片刻沉默后,他才缓缓开口:“所有用于接种的疫苗都在国家药监体系下流通,每一批都经过冷链运输、批号可追溯、检测合格,根本不存在你们担心的‘质量问题’。”他语气中带着坚决与理性,试图先将两位家长从疫苗失效的情绪误区中拉回来。但他的眉头依旧紧皱,眼神深处的不安并未散去。
待母亲的情绪略有平复,医生开始进一步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后细节。他请父母从头说起——从最初的咬伤、就诊流程、疫苗接种时间,到生活起居的管理有没有按规范执行。母亲哭着回忆道:“那天她刚被咬,我们立刻带她去了门诊,医生当场处理了伤口,冲洗了好久,还反复消毒,接着就开始打疫苗了。之后每一针我们都提前赶过去,一针都没落,医生说什么就照着做。”
父亲在一旁点头:“打针记录都有,每一回都有登记,时间、剂量都对得上,从没延误过一次。”医生一边倾听一边点头,将情况记录在病历纸上,神情逐渐放松一些,似乎确认了最关键的环节没出问题。
随后,医生继续追问林可昕的饮食管理是否有异常。母亲抽泣着说:“孩子胃口一直好,那段时间我天天给她做饭,特意不放辣,不用重油,都是炖菜、清粥、蛋白质和青菜轮着来。”父亲也接着说:“我有空也会炖鸡汤,她不想吃太油,我们就放点山药、胡萝卜,连水果都帮她削好切好放桌上。”
医生边听边记录,又确认:“有没有吃外卖?喝酒?或者吃过什么来路不明的东西?”两人立即摇头,母亲斩钉截铁地说:“全程没叫过外卖,她就在单位食堂吃饭,要不就在家,东西都是我亲手做的。”
接下来,医生将重点放在作息和日常行为上。他问道:“她平时有没有熬夜?是不是经常看手机到很晚?”母亲立刻回答:“没有没有,那阵子我天天打电话提醒她早点睡,不敢让她超过十一点。”父亲也说:“她怕影响恢复,自己都主动改了生活习惯,晚上10点半就上床,第二天早上也准时起床去上班,从没请过假,精神也很好。”
医生继续问:“她有没有剧烈运动?有没有再次接触过猫或者其他动物?”父亲连忙摇头:“从那天起,她见着猫都绕着走,就怕再出问题。生活安排得比以前还规矩,哪儿敢出纰漏?”
听到这里,医生的神情稍显平缓,屋里气氛也松动了一些,像是最危险的可能终于被一一排除。但就在他随口问起一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时,他的表情忽然僵住了。原本流畅记录的笔尖突然停在空中,笔迹在纸上拖出一道未完的墨痕。
下一秒,医生的眼神瞬间沉了下去,原本平和的脸庞浮出隐隐怒意,额角的青筋突起。林可昕的父母对视一眼,神色骤然紧张,意识到医生可能察觉到了什么,却不敢贸然追问。空气仿佛被冻结,时间被无限拉长。
林可昕的父母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紧盯着医生,预感到答案的沉重与刺痛。医生沉默片刻后终于抬起头,眼神复杂而哀伤,语气缓慢地开口:“唉……真是糊涂啊。即便五针全都按时打完,也不能在所有情况下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而偏偏,你们在这整个过程中,忽略了三件极为关键的细节——正是这三处漏洞,让林可昕所有坚持最终化为泡影。你们明白吗?临床上很多不小心被小动物咬伤的患者,即使接种了五针疫苗,也还是在这三个细节处犯下错误,才让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最难接受的结果啊!”
第一个错误,是在创伤处理后的二次干预。她在医院接受了规范的清创:肥皂水冲洗、盐水冲洗、碘伏消毒、伤口保持开放。但回到宿舍后,她出于“巩固消毒”心理,再次使用碘酒涂抹伤口,并包上了纱布。这种行为虽然初衷是出于谨慎,但从狂犬病的处置原则来看,反而是一个严重干扰。狂犬病毒并不通过血液大量传播,而是通过神经末梢“潜伏”进人体神经系统。当伤口被再次包扎或涂抹刺激性消毒剂时,不仅可能造成病毒更深层渗入,还会破坏医院处理后形成的自我引流环境。尤其是纱布封闭使得伤口不再通气,也阻碍了病毒的外排。医学上明确强调,狂犬暴露后的伤口应保持开放状态,过早包扎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个错误,是在接种过程中未重视身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虽然她按时完成了五针疫苗接种,但接种期间,她曾有过一次明显的感冒发热经历,当时体温达到38.3℃,还伴有耳鸣、胸闷等不适。在那段时间,她虽然仍坚持完成疫苗注射,但没有报告自己的发热状态,也没有前往医院复查是否需要延后注射或补种加强剂。狂犬疫苗的效果依赖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而高热状态或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时,可能会影响疫苗引发抗体生成的效率。
特别是早期接种时,人体还未产生足够抗体,若此时因感染其他病毒而使免疫系统“分心”,会造成抗体水平低于保护阈值,而这一点并不会在短期内表现出来,直到发病时才暴露问题。因此,在接种期间如有明显发热、感染、长期腹泻等情况,哪怕并非疫苗本身的反应,也应当引起警觉,及时告知医生,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接种计划。
第三个错误,是对咬伤动物的风险评估过于主观。林可昕当时被咬的是一只流浪的橘猫,虽然看起来干净温顺,她也主动将它送去了动物救助站。但遗憾的是,她没有对该动物进行观察或者检测,也未向社区或疾控中心报告动物来源。这导致她的暴露等级判断依赖于个人印象,而非医学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需要联合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以及注射部位和剂量,都与暴露级别密切相关。如果是三类暴露(即破皮咬伤、出血、伤口靠近神经丰富区域),尤其是涉及野生或流浪动物,通常需要联合使用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而林可昕虽然伤口破皮出血,但可能因猫“看起来无害”而未被明确认定为三级暴露,也就没有被安排注射免疫球蛋白。这种判断误差,在病例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单独存在,也许风险尚可控制。但一旦叠加,便会让本来占据主动的防控节奏逐渐失衡。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个问题,会直接影响病毒是否有机会在接种前进入神经系统。一旦进入中枢神经,疫苗再高效也无力阻挡。
必须说明的是,这些错误看似偶然,其实在大量病例中都有类似影子存在。许多患者认为“只要打了疫苗就没事”,于是忽视伤口后续处理;一些患者发热时仍盲目接种,却没有重新评估接种效力;还有不少人在评估动物危险性时,仅凭个人经验做判断,而不是依照医学标准严格分级。这些行为不一定立刻造成影响,但一旦病毒潜伏成功,它的进攻路径将悄无声息地展开,直至彻底击垮人体防线。
狂犬病的恐怖之处,并不在于它让人瞬间发病,而是它用“沉默期”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患者常常在被咬后的一两周、甚至一个月内状态良好,于是渐渐放松警惕,甚至自行调整处理方法。但实际上,病毒可能早已藏身神经末梢,静静等待时机。等到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越过了生理救治的界限。
林可昕的案例不是孤例,也不是极端。它提醒所有人:面对狂犬病,防控不仅是打针,更是一系列连续、严谨、细致的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破绽,每一次“看似多此一举”的操作,往往才是拦住病毒的关键。从第一步清洗伤口、到疫苗接种的反应监测、再到动物接触史的科学评估,每一环都不能靠主观经验判断,而必须严格依照标准执行。
这是一场与病毒的速度较量,更是一场细节管理的考试。忽略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都会让整条防线崩溃。而一旦发病,结局注定无法挽回。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这起案例中吸取教训,真正认识狂犬病的隐蔽性与致命性,不再将“打了疫苗”当作唯一的安全保证,而是从源头开始,步步精准,严防死守。
资料来源:
1.李强,王洁.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免疫策略及疫苗接种效果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5):431-435.
2.张倩,刘洋,赵磊.狂犬病毒传播机制及新型疫苗研发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4,14(03):215-219.
3.陈浩,孙倩,周婷.城市流浪动物管理与狂犬病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06):524-528.
(《纪实:27岁大学辅导员被流浪猫咬伤,已打五针狂犬疫苗,2个月后还是走了,医生无奈:犯了3个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