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从高达2300米的阿尔卑斯山底打通的隧道,在挖掘时条件非常复杂,正式施工前光测量就花费了3年。为了让四条隧道在中间交汇,4台掘进机每天挖掘9米,在反复的勘测和挖掘中最终相遇,精度误差仅有8厘米。
瑞士人是全世界出了名的严谨。2016年,世界上最长的、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基线隧道,耗时17年终于贯通时,几乎成了新的世界奇迹。
这座从高达2300米的阿尔卑斯山底打通的隧道,在挖掘时条件非常复杂,正式施工前光测量就花费了3年。为了让四条隧道在中间交汇,4台掘进机每天挖掘9米,在反复的勘测和挖掘中最终相遇,精度误差仅有8厘米。
无论修隧道、造钟表,还是制定公共交通计划,瑞士人都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谨。外界很难想象,一个如此要求严谨、精确的国家,却在全球无人驾驶领域,成为拆掉汽车方向盘的尝鲜者。
据了解,10月22日,瑞士邮政旗下的PostBus将于百度的萝卜快跑(Apollo Go)合作,在瑞士东部多州推出无人驾驶服务“AmiGo” 。此次合作囊括两大震撼性创新:萝卜快跑“可拆卸方向盘”的第六代无人车,和“无人拼车”新服务模式。
这意味着,萝卜快跑在今年继签约香港、迪拜、阿布扎比后,将出海的版图划到了欧洲的核心瑞士,一个60%的国土被阿尔卑斯山脉覆盖的国度。
风口迅速转换的时代里,普遍的看法是:低垂的果实更易得,高挂的星辰最难摘。
尽管过去百度一度被误解为“押注最前沿却难摘果实”,但今年以来,这种叙事似乎正在发生扭转,萝卜快跑除了已经在多个国家落地,还和另外两家无人驾驶领域的巨头Waymo、特斯拉并列为“三大家”,被认为是中国和美国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主要贡献者。
在一个具有极大社会外部效应,容易陷入争议的新技术领域开疆拓土,并不容易。过去十年,萝卜快跑无人驾驶从国内小规模测试,到局部城市获得落地许可,每一步推进都要克服各类阻碍。
如今,在一件事通常要经过长期规划和论证的瑞士,竟也选择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合作,并大胆革新,背后充满玄妙。
01 凭什么是瑞士
今年3月宣布引入自动驾驶车辆许可前,瑞士已经对自动驾驶受控测试至少十年,可见瑞士对自动驾驶的安全层面要求极高。这也意味着,如果以严谨著称的瑞士都开始落地Robotaxi,表明Robotaxi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Robotaxi正迎来爆发之夜。2023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到1583 亿美元,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2年有望达到2.3万亿美元。此外,麦肯锡也将2025年当作Robotaxi运单爆发式增长的拐点。
但这依然无法解释,瑞士为何会选择百度的第六代可拆卸方向盘的无人车。
要知道,各国政策普遍要求无人驾驶自动车运营时,不仅需要方向盘,还需要安全员陪车,哪怕存在极大的空间浪费。
因此,无人驾驶汽车摆脱掉传统汽车的踏板和方向盘,几乎是李彦宏和马斯克最近几年扯不断的“心结”。毕竟去掉方向盘后,前排空间可用于储物或者作为乘客互动区,真为无人驾驶做一次原生设计。这次瑞士往前迈了一大步,也算了结李彦宏和马斯克一半的心结。
瑞士选择和百度萝卜快跑合作有一定的基础。过去十年里,瑞士公共部门已经在巴士、自动泊车系统、配送火车等品类启动多个无人驾驶试点,人们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已经有所提高。
我们了解到,此次百度和瑞士PostBus合作,获得了从州到联邦各级政府部门及权威机构的共同支持,包括圣加仑州、外阿彭策尔州、内阿彭策尔州、图尔高州及瑞士联邦交通局、联邦公路局、瑞士汽车协会等。
实际上得到官方背书并不容易,瑞士是全球交通监管最严、道路系统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多雪山混合,还有随时乱入的牛羊群,能拿到牌照且允许上路,是对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技术的认可。
据多家媒体报道,萝卜快跑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族数属全球第一,并已驶入全球16座城市,累计提供超过1400万次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已超过2亿公里,具备在多规则城市(如香港、迪拜)中快速适配与复制的能力。
萝卜快跑落地迪拜
这些硬科技含量和规模化数据支持,构成了萝卜快跑敢于“拆掉方向盘”的底气——在技术上实现十倍于人类驾驶员的理论安全性。
瑞士圣加伦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Andreas Herrmann认为,⾃动驾驶汽车在安全性⽅⾯已经超越⼈类,“⾃动驾驶汽车的主要优势在于,每辆车都能从集体学习中受益,所有车辆都能从其他车辆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就是为什么相⽐⾃动驾驶汽车我更担⼼⼈类驾驶员的原因。”
另一个客观现实是,瑞士是一个老龄化严重、人力成本高昂社会,天然适合Robotaxi推广。出行不便的老人、学生一族以及无车家庭,将大大提高出行自由。
百度官方公号称,萝卜快跑将于今年12月在瑞士东部的圣加仑州、外阿彭策尔州和内阿彭策尔州启动初步车队测试,并计划尽快实现常规化、完全无人驾驶运营。到时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约车辆,享受最多可容纳四人的专属或拼车服务。
想象一下,瑞士的乘客通过手机预约,陆续坐上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无人驾驶汽车,穿行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城镇之间,无疑是人、自然、科技最和谐的一幅画面。
02 Robotaxi“新三极”拉响抢时赛
过去许多年,全球科技的叙事中心一直在硅谷。而这个看似难以撼动的事实,在Robotaxi领域逐渐松动,中国厂商——萝卜快跑(Apollo Go),在落地规模、运营广度以及技术闭环上已经跻身前列,成了全球的标杆之一。
今年年初,ARK Invest发布《Big Ideas 2025》,报告将谷歌的Waymo、百度的萝卜快跑以及特斯拉,视为Robotaxi领域的三家领头羊。10月,《时代周刊》杂志还将萝卜快跑列为Waymo的强劲对手。
随着技术落地成熟以及无人驾驶运营的加快,三家巨头也开始了商业部署抢时赛。萝卜快跑和Waymo的商业逻辑最相似,主打出行服务,技术路线上,感知系统也是更落地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而非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
据了解,从安全里行驶里程上看,萝卜快跑累计提供超过1400万次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已超过2亿公里,领先谷歌旗下无人驾驶公司Waymo的1.5亿公里(9600万英里)。
谷歌Waymo和百度萝卜快跑安全行驶里程对比
在海外扩展速度上,萝卜快跑也远超Waymo。据了解,获得瑞士订单前,今年7月萝卜快跑已拿下迪拜首个测试牌照和50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未来将在迪拜部署超1000台全无人驾驶汽车。
除了独立在各地获得测试运营机会外,萝卜快跑今年下半年还和第三方出行平台Uber、Lyft合作,在亚洲、中东、欧洲等地部署数千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
萝卜快跑能快速在全球多地复制“中国方案”,离不开于中国复杂路况锤炼出的强大适应性与极端场景处理能力,所谓“中国方案”,其核心不是一套规则,而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
凭借这种规模化复制能力,也进一步反哺萝卜快跑的成本和智能化程度。2022年百度宣称的萝卜快跑第六代版本是25万,去年5月实际发行时,价格下降到了20万,是谷歌Waymo无人车的1/7,比特斯拉宣布2026年量产的CyberCab(3万美元)还低。
尽管Waymo在行驶里程、海外布局和车辆成本上暂时落后于萝卜快跑,但得益于当地开放的政策,谷歌Waymo已规模化驶入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凤凰城、奥斯汀、亚特兰大五座城市中心,并布局了超过2000辆无人车。
《时代周刊》指出,谷歌Waymo已完成1000多万次行程,并计划在 2026年将业务扩展到更多城市。
总之,当巨头们纷纷将自家的Robotaxi驶向世界各地的街头时,不只是技术水平和落地规模的比拼,而是在制定国际标准,抢占未来交通出行入口的话语权。
虽然特斯拉目前尚未像萝卜快跑和Waymo一样,推出无人驾驶的Robotaxi,但依然是个不容小看的劲敌,其正凭借汽车数据量加速追赶,数百万辆量产车在全球范围内上路,拥有海量人类驾驶以及自动辅助驾驶的数据集,这为其提供了竞争优势。
ARK Invest在今年2月发布的年度展望报告《Big Ideas 2025》预测,当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数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规模化后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每英里成本将从1.1美元/英里低至0.25美元/英里,会催生万亿美元级别的新市场。
届时,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全新市场将加速成形,而以萝卜快跑、Waymo、特斯拉为代表的中美自动驾驶“三强”,也将在技术、数据与商业化等多维赛道上,展开更激烈角逐。
03 欧洲政策正在放宽
自动驾驶进入全球化叙事,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国若想要在自动驾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急需政策和法律上为企业扫除不必要的障碍。
自动驾驶作为一个系统性创新产品,不是单点创新,它涉及复杂的公众信任、路况数据、城市技术设施等一系列复杂的系统性技术配合。单靠企业本身,无法自己完成闭环。
当前的自动驾驶就像1920年代的汽车,虽然汽车存在,技术也已经成熟,但完全适合汽车畅行的道路以及相关的交通法规、保险体系、责任认定等尚处于空白。
彼时汽车还只是极其少数富豪玩的奢侈品。不过,很快受益于修建公路以及《联邦公路法案》通过,美国福特的T型车在1923年年产量高达200万辆。政府通过制定安全标准、驾照体系、交通信号规范、道路设计规范,汽车成本下降,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上依靠政策催熟的案例比比皆是。远有欧洲的汽车产业,近有光伏产业,正是依靠国家政策补贴,将中国光伏从几乎一片空白,成长为全球产能与装机量第一的大国。
我们了解到,今年以来各国明显都开始提速自动驾驶进程。9月4日,美国相关部门已经计划明年春季提出修订议案,旨在消除不必要的监管障碍,还将“简化”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豁免流程。目前谷歌Waymo在Robotaxi的运行数据之所以全球领先,正是依赖美国地方政策给予支持。
在技术和资本投融资上落后中美两国的欧洲国家,普遍拥有一种复杂的FOMO心情,担心错过战略机遇部署窗口期,所以今年他们纷纷从政策、法案以及道路区域划定上,支持Robotaxi落地。
据报道,瑞士联邦公路局在去年年底通过了自动驾驶监管条例。今年3月1日起,该条例正式生效,该国将允许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和停车时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同时明确了试点项目的完全自动驾驶路线。
英国计划于2026年春季,在英格兰的道路上启动自动驾驶商业试点,去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法案》,主旨是对事故的责任认定上,预计2027年完整生效。德国早在2021年推出自动驾驶法案,明确L4自动驾驶的区域和责任认定。
这方面中国也曾一度领先,甚至早在2021年就推出首个收费无人驾驶出租车。近20个城市相继推行试点,推出地方性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但是比较分散,对自动驾驶的法律地位、责任认定都未涉及。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自动驾驶专门法案,一直未提上日程。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就曾呼吁,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国家应尽快制定自动驾驶专门法。
他认为,这不仅是实现汽车强国与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也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创新、吸引资本投入的重要保障。
无论如何,当越来越多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驶向海外,也增强了国产品牌的底气。
萝卜快跑深度参与到瑞士公共交通网络中,本质上正像瑞士耗时17年修建的圣哥达基线隧道一样,中国无人驾驶凭借技术成为这个国家“严谨”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中国方案”的输出,不再是过往意义上的产能出海,而是真正靠硬核技术被全世界认可。
撰写|柳嘉
编辑|八尺
「白鲸实验室」原创文章
来源:白鲸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