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究竟该怎么破?甘肃13岁女孩被霸凌,报警后3名女生上门威胁,已被迫转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02:25 2

摘要: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个家长都考虑过的问题,那这个问题有没有标准答案呢?到底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才能让她的身体不再遭受欺凌?才能让她的心理不再受到创伤呢?

如果你家孩子被霸凌了,你会怎么做?

我想,这可能是每一个家长都考虑过的问题,那这个问题有没有标准答案呢?到底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才能让她的身体不再遭受欺凌?才能让她的心理不再受到创伤呢?

前段时间,在甘肃省西和县发生了一起霸凌时间,而4个月过去了,该案目前还在“调解”阶段。结果并不如人意,被欺负的孩子不仅没能找回公道,而且只能无奈选择了“躲”,已经被迫转到其它省份上学去了。

事情发生在7月份,恰逢毕业季,13岁的小欣(化名)也结束了小学生涯,准备迎接初中生活。而事情的起因,仅仅是她通过某手平台,向一个同班的男同学索要照片,以便留作纪念。

不曾想,这个男生的账号当时正被外校的另一女生登录,看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双方先是在网上发生口角,后渐渐发展为线下冲突。

7月23日,有多名女生将小欣哄骗到刚泰小区的一处楼道间,随后进行了殴打和侮辱,至少有3名女生参与了殴打。

小欣的母亲尚女士手机中保存着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时长1分02秒,画面显示在楼道拐角处,3个女生轮番用手掌和拖鞋在小欣脸上扇耳光,嘴里更是脏话连篇,各种威胁。除了施暴者外,还有几个女生在一旁嬉笑起哄,有人举着手机录视频……

在第二段视频中,其中一个女生一把拽住小欣的头发,使劲儿把她的头往下按,并叫嚣着让她道歉。小欣一边哭一边鞠躬,连声说“对不起”。不过,霸凌者并没有轻易放过她,一遍说完还要再说一遍……

“孩子没有跟家里人讲,回来后就直接睡下不起床,把自己整个蒙在被子里。”尚女士如是说。

直到第二天,妈妈才发现小欣脸上有红肿和伤痕。再三追问下,她才支支吾吾地说被其他学校的学生打了。

更恶劣的是,这帮人还把当天拍摄的视频发到了同学群里,让大家都观看小欣被打的过程,进行二次羞辱。小欣自己也在一个群里看到了视频,心里委屈至极。

还有更嚣张的,7月27日下午14:00左右,尚女士带着儿女去报警。令她没想到的是,下午15:13分,那3个女生竟敢直接找到自己家里,还想“教训”小欣……

监控视频显示,这3个女生叉着腰就大大咧咧地闯进来了,而当时母女俩正在派出所配合民警做笔录,只有小欣的奶奶独自在家。3人谎称是小欣的同学,来找她玩儿。不过,奶奶纳闷的是,既然是同学,为什么她们临走时还故意毁坏了家门口的葡萄树?

“后来我们问小欣,小欣才说,是对方在网上约她出去,还要打她。她没出去,对方就直接找上门来‘示威’。”尚女士如是说。

能看得出来,这帮“人”不仅下手狠毒,而且毫无顾忌,天不怕地不怕。不仅欺负小欣,甚至连她的家里的大人也没放在眼里!

在小欣的手机上,有一个姓柳的女生发消息威胁,小欣曾提出给她们买烟,只求她们放自己一马,不要再打自己了。女生回复:“可不是我要打你哦,汉源、北川都等着你,可不只是我的人。”

嚣张至极,嚣张至极啊!

根据办案民警介绍,小欣和这帮女生并不认识,也不是一个学校,就是因为要照片而产生的矛盾。目前确定打小欣的有3名女生,一个13岁,两个14岁,都是未成年人。

民警还表示:案件还在调解处理,若调解不成,将追究打人者的法律责任。但三人都是未成年,最多也只能是拘留不执行。

我不太理解这句话,调解不成会追究法律责任,但追究的结果最多也是“拘留不执行”,那不就是追究了个寂寞吗?难怪它们敢如此嚣张,难怪它们会无所畏惧,难怪它们个个无法无天……

尚女士表示,她们本就是西和县人,正常来说,女儿小学毕业后会到附近一所初中就读。但现在家里担心女儿还会持续遭到报复,无奈之下已经给小欣转学,女儿被迫背井离乡,到外省读初中了。

即便如此,那帮施暴者还在炫耀自己的“战果”,它们把小欣被打的视频发到群里传播,还做成表情包各种羞辱。在小欣加入的一个某手群里,一名打人的女生还发消息:“把娃吓着了,去河南了。”

嚣张至极,嚣张至极啊!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件事是什么感受,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都气的浑身发抖。我无法想象,如果是我的女儿受到这样的委屈,我会做出什么事来……

前阵子刚做过一个相关科普问答,当遭遇校园霸凌时应该怎么做?正确答案是: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及时报警。但事实证明,只要有“未成年”这三个字的标签在身上,貌似告诉谁都没什么卵用……

现在的孩子都会上网,信息来源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大部分都知道自己身上有个天然的“护身符”、“挡箭牌”。老实孩子有它也没什么用,而嚣张跋扈的孩子有了它,只会让他们更嚣张、更跋扈、更无所畏惧。

我在想,有孩子被欺负了,被打了,总该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吧?保护未成年可以理解,那法律为什么不能直接去追究监护人的责任呢?为什么让民警也只能“调解”呢?

孩子无所畏惧,家长也不用负什么责任,那这样的“调解”本身就是不对等的谈判。这也是为什么,小欣只能“躲”,只能转学,只能选择背井离乡的原因。可是,她是受害者啊,她也是个孩子啊,打人的孩子被“保护”了,谁来保护她呢?她就活该被欺负吗?

其实,这件事里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略。毕业了,小欣只是找同班同学要个照片留念,这很正常的事情吧?为什么对方女生会醋意大发,甚至纠结一帮人把小欣教训一顿呢?

再结合小欣与他们的聊天记录去推测,难道现在小学生就把早恋、抽烟、打架等恶习都集全了吗?细思极恐。

看来,在中小学教育上,还有很多问题函待解决啊……

敬请点赞,转发,关注。

来源:十九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