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负心汉——中唐大诗人李益的双面人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3:09 2

摘要:大唐贞元年间的一个秋夜,受降城上月光如水。一位身着青袍的官员独自登上城楼,远眺回乐峰前的沙地如雪,烽火台下月光如霜。忽然,不知何处传来芦笛声,那凄清婉转的曲调让这位官员怔立当场,眼中泛起泪光。他就是当时已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益。

一、写出中唐七绝之冠的大诗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大唐贞元年间的一个秋夜,受降城上月光如水。一位身着青袍的官员独自登上城楼,远眺回乐峰前的沙地如雪,烽火台下月光如霜。忽然,不知何处传来芦笛声,那凄清婉转的曲调让这位官员怔立当场,眼中泛起泪光。他就是当时已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益。

就在这个夜晚,一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从他笔下流出:"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被乐工争相传唱,成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那种苍凉而克制的乡愁,那种对征人命运的深切共情,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李益"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为第一",清代沈德潜也称其"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从这些评价可见李益诗歌艺术成就之高。

为什么《夜上受降城闻笛》被称为中唐七绝之冠呢?

首先,音律方面,此诗音韵和谐,讲究平仄,朗朗上口,配上音乐,声韵悠扬谐美,令人喜诵爱唱,以至家诵户弦。

第二、情景交融,景色既美好又略带忧伤,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家乡之景与亲人,但忧伤中却不堕于颓废,同时暗示了守卫边关将士既思念家乡又不忘守卫边关的职责,如实传达了将士们的心声,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文,既接地气又艺术高雅,不流行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客观上反映了中唐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原因造成了大唐国力下降,诗人和读者们共同伤感于国势日颓,怀念大唐再也回不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那些盛世,优美和谐的音韵,激昂忧伤的旋律,高超的艺术手法,真实传达了时人特别是守关将士的内心思想,在当时很少有七绝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水准,因此,该诗被评为七绝之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长安城里却流传着另一个关于李益的故事——一个关于负心、猜忌与悲剧的爱情传说。这个被蒋防写在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与诗人形象截然不同的李益:多疑善妒、冷酷无情,最终导致才貌双全的霍小玉含恨而终。

为什么同一个李益,在诗歌中与在情感生活中竟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位能写出"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献刘济》)这样深挚诗句的诗人,为何在私人情感中却显得如此不堪?且让我们穿越时空,尝试解开这个历史谜团。

二、诗中的李益:边塞乡愁与人生况味

李益(746-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生活在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及第,因仕途不顺,曾北游河朔,在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中任职多年。这段军旅生涯成为他边塞诗创作的重要源泉。

诗人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受降城是唐代为接受北方少数民族投降而建的城池,诗中"回乐峰"位于今宁夏灵武一带。在这荒凉的边塞,李益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月下边关图:白沙似雪,冷月如霜,不知从何处飘来的芦笛声,唤起了所有戍边将士的乡愁。诗中无一字直言思乡,却字字透露出深切的乡思;无一语抱怨边塞艰苦,却句句让人感受到征人的孤寂。

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李益诗作的独特魅力。他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商妇口吻写出等待的苦楚;《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道尽战乱年代亲人离散的悲欢。这些诗作无不显示出李益对人性情感的敏锐把握和深刻理解。

尤为难得的是,李益的边塞诗虽然也描写战争的残酷,如《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但更多展现的是对普通士兵命运的关怀。《度破讷沙》中"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不仅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更道出了戍边将士对季节变化的麻木——纵然春天来了,他们也无从知晓,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被战争彻底异化。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李益的诗歌在盛唐豪迈的边塞诗之外,开辟了一条更关注人性、更贴近普通人情感的道路。当我们读到《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一夜征人尽望乡"时,仿佛能看到无数戍边将士在月光下默默思念家乡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心中那份无法言说的乡愁。

三、情史中的李益:《霍小玉传》中的负心人

然而,与诗作中那个深情、关注底层士兵的李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霍小玉传》中那个薄情负心的李益形象。

《霍小玉传》是中唐传奇名篇,作者蒋防以写实笔法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李益在长安与名妓霍小玉相恋,立下海誓山盟。后来李益得官赴任,临行前向痴情女子霍小玉(其母名净持,为已故霍王的宠婢。霍王死后,母女俩被霍王子女赶出王府而被迫沦落风尘)信誓旦旦地承诺不久便来迎娶。然而李益回家后,却屈从母命,娶了表妹卢氏。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家财寻访李益消息,最终在黄衫客的帮助下,霍小玉与李益好不容易见上一面。见面时,霍小玉痛斥李益负心,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随后气绝身亡。而李益婚后果然如霍小玉所言,对妻妾猜忌不已,并因此而屡屡酿成家庭悲剧。

故事中的李益形象极为不堪:他始乱终弃,背弃誓言;懦弱无能,不敢违抗母命;冷酷无情,对霍小玉的苦苦追寻东躲西藏,置若罔闻。更讽刺的是,这位在诗中表现出对人性深刻理解的诗人,在生活中却成了一个因过度猜忌而屡屡伤害身边人的偏执狂。

《霍小玉传》中有一段特别值得玩味的描写:李益婚后,"每至夜阑,常以小玉之冤为辞,相对涕泣。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这种病态的猜忌,似乎正是霍小玉临终诅咒的应验,也成了对李益负心的惩罚。

需要指出的是,《霍小玉传》作为文学作品,其历史真实性历来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在唐代就已广为流传,甚至李益本人也因"妒痴"而闻名。《旧唐书》本传称他"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妒痴尚书李十郎"之称。唐代笔记《国史补》也记载了李益猜忌妻妾的轶事。这些记载至少说明,李益在私人情感方面的名声确实不佳。

四、诗心与情殇:解析李益形象的两面性

面对诗歌中深情款款的李益与情感生活中冷酷猜忌的李益,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如此矛盾的两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情感投射与补偿机制。李益的诗作,尤其是那些描写边塞征人、闺中思妇的作品,展现的是他理想中的情感世界——一个深情、忠贞、富有同情心的世界。而现实中的他,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达到这个理想标准,于是将无法实现的情感需求投射到诗歌创作中。换言之,诗中的李益或许正是他渴望成为却未能成为的自己。

从社会背景来分析,李益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社会价值观正在经历剧烈变化。传统的儒家道德约束力减弱,士人阶层在功名利禄与个人情感之间常常陷入矛盾。李益屈从母命抛弃霍小玉而选择门当户对的卢氏,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在现实利益与情感承诺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却又无法坦然面对这种选择带来的道德压力,于是发展出病态的猜忌心理。

从文学创作规律看,诗歌作为一种高度提炼的艺术形式,往往展现的是作者最精华的思想情感,而无法全面反映其复杂的真实人格。就像现代作家可以在作品中歌颂爱情的美好,却可能在私人生活中处理不好感情关系一样,李益的诗歌才华与他的情感处理能力并不必然等同。

此外,唐代社会对文人的道德要求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文人狎妓在当时是普遍现象,而社会又期待他们在正式婚姻中恪守礼法。这种双重标准使许多文人陷入情感与道德的困境。李益的个案可能只是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李益晚年的诗作如《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流露出深深的悔恨与无奈,或许是他对自己情感经历的一种反思吧。

五、历史的回响:才子形象与道德评判的永恒张力

李益的双面人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才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观念,认为作品与作者的人品应当一致。然而从古至今,文学艺术史上却不乏作品与作者品行相悖的例子。西晋文人潘岳谄事权臣贾谧,却写出了《闲居赋》这样高洁的作品;宋代蔡京是著名奸臣,书法却堪称一绝;现代西方如海德格尔、庞德等大思想家、诗人,却与纳粹有过牵连。

李益的个案提醒我们,人性是复杂的,才华与道德并不总是同步发展。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并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家,未必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种理解。这或许正是人性的悲剧所在。

唐代社会对李益的态度也颇值得玩味。尽管他的"妒痴"名声在外,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在诗坛的地位和仕途的发展。他最终官至礼部尚书,活到八十多岁高寿。这种社会对才华与道德的"双重标准",在今天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却有其合理性——社会更看重士人在公共领域的表现,而对私人领域的道德瑕疵相对宽容。

从文学史角度看,正是李益复杂的人格矛盾,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霍小玉传》作为唐传奇的代表作流传千古,明代汤显祖更以其为蓝本创作了《紫钗记》。这些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更引发读者对才华与道德、情感与责任等永恒命题的思考。

六、结语:月光下的诗人与阴影中的凡人

回到那个受降城上的秋夜。当李益写下"一夜征人尽望乡"时,他是否也想起了长安城里那个等待他的女子?当他为戍边将士的乡愁而动容时,是否意识到自己也正在制造另一个人的相思之苦?历史没有给我们答案。

李益的身体早已化作尘土,但他的诗作与传说却穿越时空,让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与一个情感有缺的凡人如何共存于同一个躯体。这种矛盾与统一,或许正是李益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它提醒我们,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命题,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复杂领域。

在受降城的月光下,诗人李益捕捉到了人类最纯粹的乡愁;而在长安城的深宅大院里,凡人李益却陷入了情感的迷途。这种诗性与人性的分裂,不仅属于李益个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我们每个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现代人。

当我们吟咏《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优美诗句时,不妨也记住《霍小玉传》中的教训。艺术可以升华人性,但不能代替道德选择;才华可以照亮他人,却未必能温暖自己和曾经与自己相爱过的人。这也许就是李益的双面人生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