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方会禅师问:若茶在碗中,那心在何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05:39 2

摘要:杨岐方会俗姓冷,出生在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他自幼机警聪慧,然而性格洒脱不羁,对传统的读书作文之路兴趣缺缺。到了二十岁,他投身官场成为一名小吏,可官场的规矩与束缚让他难以适应,在一次征收商税时,因督促不力,面临责罚。重压之下,他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逃离官场,一路

杨岐方会俗姓冷,出生在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他自幼机警聪慧,然而性格洒脱不羁,对传统的读书作文之路兴趣缺缺。到了二十岁,他投身官场成为一名小吏,可官场的规矩与束缚让他难以适应,在一次征收商税时,因督促不力,面临责罚。重压之下,他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逃离官场,一路辗转来到筠州九峰山。踏入九峰山的瞬间,一种奇妙的熟悉感涌上心头,仿佛这里是他寻觅已久的归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此落发为僧,法号“方会”,从此开启了他在佛门的修行之旅。

彼时,石霜楚圆禅师在禅林声名远扬,其禅法高深莫测,吸引着四方学子前来参学。方会听闻后,满怀敬仰与期待,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拜谒石霜楚圆,渴望在其座下领悟禅法真谛。初到楚圆禅师处,方会主动请缨担任监院一职,负责寺院的日常事务管理。在接下来的十年时光里,他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全力辅佐楚圆禅师,将寺院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在求法之路上,他却陷入了困境,虽日夜思索、参究,却始终未能参透禅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与日俱增。

一天,方会又像往常一样,向楚圆禅师请教禅法。楚圆禅师却只是淡淡地说:“你的工作如此繁重,等以后有空再说吧。”方会满心失落,但他并未放弃。此后,他又多次恳切求问,楚圆禅师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是用“监院以后的儿孙满布天下,急急于悟道,忙什么呢”这样的话语回应他。方会心中的渴望愈发强烈,对禅法的追求如同熊熊烈火,燃烧不息。

终于,一个契机悄然降临。一日,楚圆禅师外出办事,归途中突然天降大雨,山间小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方会恰好与楚圆禅师在小路上相遇,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急切,一把拉住楚圆禅师,说道:“老师!您今天必须给我开示,否则我就不让您回去!”楚圆禅师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缓缓说道:“监院!你如果知道这个事,一切便休!”就在这一瞬间,方会的耳边仿佛响起一声惊雷,心中豁然开朗,多年来萦绕心头的迷雾瞬间消散,他当下大彻大悟。激动的泪水、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他缓缓跪倒在泥地之中,口中喃喃道:“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这一刻,他终于体悟到了禅的真谛,那是一种超越言语、直指人心的顿悟,是对生命实相的深刻洞察。

悟道后的方会,禅法境界更上一层楼。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灵动的禅机,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他继承了临济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精髓,同时又巧妙地融合了云门宗等其他流派的禅风特色,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禅法风格。他的禅法朴实无华却又深邃精妙,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启发学人,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本心,见性成佛。

后来,方会辞别楚圆禅师,回到九峰山。他的声名逐渐传开,四方信众与修行者纷纷慕名而来,请求他开示禅法。庆历年间,应袁州道俗的诚挚邀请,方会前往杨岐山住持普通禅院。在杨岐山,他广收门徒,大开法筵,将自己的禅法倾囊相授。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时而用机锋峻烈的言辞直指人心,让弟子们在惊愕中猛然觉醒;时而又以温和的引导,启发弟子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禅意。他的禅法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求道者的心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他的门下,杨岐山普通禅院也因此门庭若市,禅风大振,杨岐派由此正式创立。

在杨岐山,方会禅师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禅机故事。一日,他上堂说法,沉默良久后,突然高声说道:“杨岐一句,急着眼看!”众僧们满心期待,正准备聆听他的教诲,他却突然拂袖下座,转身离去。有一位僧人满心疑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追至方丈室,问道:“适才和尚说‘杨岐一句’,请问到底是哪一句呢?”方会禅师反问:“你道是哪一句?”僧人一时语塞,正欲思索作答,方会禅师大喝一声:“错过也!”这一声大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僧人,也敲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原来,禅机就在当下,就在这一问一答、一喝一默之间,若用心去体悟,便能当下见性;若执着于言语文字,便会与禅机失之交臂。

又有一次,一位僧人问方会禅师:“如何是佛?”方会禅师答:“三脚驴子弄蹄行。”僧人满脸疑惑,无法理解其中深意。方会禅师见此,又踢倒净瓶,说道:“看!”这看似荒诞不经的回答和举动,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在方会禅师看来,佛性本自具足,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同三脚驴子自在地行走、净瓶随意地摆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只要我们能放下分别执着,用心去感受,便能在这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佛性的光辉。

方会禅师不仅在禅法上有着卓越的造诣,他还善于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启发弟子。一天清晨,一位年轻弟子端着一碗热茶,小心翼翼地走进禅房,将茶放在方会禅师面前,恭敬地说:“师父,请用茶。”方会禅师缓缓睁眼,微笑着问道:“茶在哪里?”弟子一愣,指着茶碗说:“师父,茶就在您面前啊。”方会禅师摇头说:“若茶在碗中,心在何处?”弟子陷入沉思,眉头紧锁。突然,他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激动地说:“师父,我明白了,茶不在碗中,而在心中。”方会禅师微笑点头:“善哉,心若安住,万物皆禅,禅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一碗茶、一句话、一念间。”通过这一碗茶的点化,弟子领悟到了禅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安住与体悟,而非外在的形式与表象。

随着杨岐派的声名远播,方会禅师的弟子们也在各地开枝散叶,将他的禅法传承并发扬光大。他的门下人才辈出,其中以白云守端最为出名。方会晚年曾以“临济正脉”付守端,寄予厚望。白云守端不负所托,门下五祖法演住黄梅五祖寺,声名远扬,有“中兴临济”之美誉。法演的弟子中,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更是声名赫赫,被称为“三佛”,他们在当时的禅林乃至朝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将临济宗推向了全盛的局面,使得杨岐派在中国禅宗界形成了席卷之势。南宋以后,杨岐派作为临济宗的正统,承袭了临济宗的名号,几乎囊括临济宗之全部道场,成为中国禅宗的代表。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远传至日本,著名的“疯佛祖”一休和尚便是杨岐派弟子,杨岐宗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大宗之一,信徒过百万以上。

皇祐改元(1049 年),方会禅师在长沙云盖山海会寺圆寂。他的一生,是追求禅法、弘扬佛法的一生。他以其独特的禅风、深邃的智慧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为禅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杨岐派这一影响深远的禅宗流派。他的故事和禅法,如同璀璨的星辰,在禅宗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修行者去探寻生命的真谛,追求心灵的解脱 。​​​​​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