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海:完全没关注过苏超,它只能带动文旅,群众体育≠竞技体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23:53 2

摘要:不是因为一场职业联赛的决赛,而是因为一场被官方称为“足球嘉年华”的活动——200个8到12岁的小孩,穿着印有“嗨球少年”的球衣,在草地上踢得满头大汗。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外,人潮涌动。

不是因为一场职业联赛的决赛,而是因为一场被官方称为“足球嘉年华”的活动——200个8到12岁的小孩,穿着印有“嗨球少年”的球衣,在草地上踢得满头大汗。

孙继海蹲在场边,手把手教一个孩子如何用脚内侧传一个不旋转的球。

他没说话,但眼神比任何口号都清楚:这才是足球的根。

没人指望这场“苏超”决赛能立刻改变中国足球的排名。

南通对泰州,比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成了一个入口——不是通往奖金、转播权或媒体热搜的入口,而是通往一群孩子脚下的草皮、通往未来十年国家队名单的入口。

孙继海从不掩饰他对“城市联赛”的冷淡。

他觉得,靠十几支城市队打个循环赛,解决不了中国足球的结构性问题。

职业体系崩了,青训断了,靠地方文旅拉动的热闹,终究是泡沫。

他过去这么说,现在还是这么说。

但他没停下脚步。

他带着“嗨球少年”走遍全国,每年从三万孩子里挑出三百个有潜力的,免费训练,带他们去德国、西班牙看球、训练、比赛。

他不信口号,只信动作。

而这一次,江苏省体育局主动把“嗨球少年”搬到了决赛日的舞台。

不是请他当嘉宾,是请他当老师;不是让他站台,是让他蹲在泥地里教孩子颠球。

官方公告里写着:“把苏超流量转化为长期人才储备。

”这句话,轻描淡写,却暗藏玄机——他们终于明白,球迷的呐喊撑不起国家队,但一个孩子在10岁那年,被一个前国脚摸了摸头,可能就撑得起未来二十年。

孙继海没公开感谢,也没再批评。

他只是在“国脚面对面”环节,和李昂一起,给排队的孩子签了整整两小时的名。

有人问他:“您觉得苏超有意义吗?

”他笑了笑,把签名笔递给下一个孩子:“我教的不是苏超的球迷,是未来的国脚。

这背后,是一场静默的改革。

地方政府不再只把城市联赛当旅游宣传牌,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流量中转站”——用一场万人围观的决赛,把注意力引向最没人关注的地方:基层青训。

这不是靠政策文件推动的,是靠一场决赛、一次体验课、一个前国脚蹲下来教孩子传球的动作,悄悄完成的。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是缺钱,也不是缺人,而是缺“连接”。

职业队和青训是割裂的,球迷和孩子是隔绝的,媒体关注的永远是输赢,没人关心一个10岁孩子会不会用脚背停球。

苏超的出现,让城市有了归属感;而这次嘉年华,让归属感有了出口。

孙继海不指望一场联赛能救足球。

但他知道,如果每个城市都能在自己的“高光时刻”,给孩子们一个摸到职业球员手的机会,那中国足球的种子,就不会埋在地下,而是长在阳光里。

十年后,当某个孩子在国家队进球,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踢球?

他可能不会说:“因为苏超精彩。

他会说:“我十岁那年,孙继海教我怎么传球。

那一刻,没人再问“城市联赛有没有用”。

因为答案,早就写在那些沾满草屑的球鞋里。

来源:雪山圣洁闪耀的光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