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早,黄阿姨刚在小区广场锻炼完,便找了棵树下坐下来晒太阳。旁边的王大爷看见,和她聊起各自的“养生经”。
一大早,黄阿姨刚在小区广场锻炼完,便找了棵树下坐下来晒太阳。旁边的王大爷看见,和她聊起各自的“养生经”。
黄阿姨很自豪地说:“我每天都晒太阳,听说可以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谁知一旁路过的社区医生张主任却摇摇头:“别再觉得晒太阳就能补钙了,这事其实真的不靠谱。”
王大爷和黄阿姨愣住了,满脸疑惑:网上、广播里天天说,晒太阳还有补充维生素D的说法呢,难道也有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是黄阿姨和王大爷的“专利”。在我国,不少中老年人都认为“晒太阳=补钙”、维生素D补充剂是万能药。
但事实究竟是什么?医生为何屡屡提醒,这些流行的“补钙办法”其实靠不住?到底怎么做,骨头才能硬朗不脆弱?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拆解这个长久流传的养生误区。尤其是文章中会讲到的第2点,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看完你一定会质疑以前的做法!
“多出去晒太阳才好,冬天晒得多,骨头结实!”很多中老年朋友都相信着这样的说法,甚至专门在早上、傍晚晒个把小时,期望靠“阳光”保卫骨骼。
但事实上,正规医院骨科门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近几年却越来越多,说明晒太阳并没起到想象的补钙效果。
权威研究已经明确指出,晒太阳并不能直接为身体补充钙元素。我们身体的钙,主要依靠食物摄入,而不是靠皮肤“吸收”。晒太阳唯一的作用,是通过皮肤合成维生素D3,之后再经肝脏和肾脏转化,成为能帮助钙吸收的“活性维生素D”。但这里有几个大问题:
必须是“紫外线B(UVB)”才能激活皮肤合成过程,室内、隔玻璃、阴天几乎都没有效果。
防晒霜、空气污染、衣物遮挡、皮肤老化,都会大幅减少合成效率。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自制维生素D的能力急剧下降,60岁后仅剩年轻人的20%~30%。
有研究显示,我国60%以上的中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哪怕居住在南方、常晒太阳。
也就是说,单靠晒太阳补钙既慢又低效,甚至很多人晒了多年,体内维生素D和钙水平仍然都“不及格”。而维生素D缺乏时,钙补进身体也很难被利用,反而加重骨质流失风险。
“既然晒太阳补钙不行,那我直接吃维生素D片,是不是就稳妥了?”不少人体检发现骨密度低,便自作主张大量吃补充剂。但医生提醒:靠吃维生素D补钙同样容易“踩雷”!
维生素D确实能促进钙吸收,但不是越多越好。过量补充反而可能引发高钙血症、肾结石等风险。
吸收利用率受多种因素制约,如肠胃健康、肾功能状况等。部分疾病患者、老年人补得多也吸收有限。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指南建议:成年人维生素D每天补充量应控制在400~800 IU,老人或特殊人群按医嘱补充,切忌自作主张大剂量长期服用。
其实,很多“长期补钙不见效”的人,都是忽略了饮食摄入、生活方式和个体评估。只求依赖“补剂”,反而落入误区。
每年骨科医生接诊的骨质疏松患者中,有80%以上未能科学补钙。想让骨骼真正结实,一定要把握这2点:
食物是最基础、最安全的“钙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为800~1000毫克。牛奶、酸奶、芝士、豆制品、小鱼小虾、绿叶蔬菜等,都是高钙低脂之选。举个例子:一杯250ml纯牛奶含钙约240毫克,比许多补钙片还实惠!
适当的活动和生活习惯也是“骨密度守护神”。权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每天步行6000步、每周累计锻炼3小时以上,骨折风险比久坐群体低24.8%(数据来源:《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研究》)。
此外,减少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的摄入,控制烟酒,不熬夜,对骨健康同样有益。
对于特殊人群(如肾功能差、胃肠手术后、老年重症等),需在医院个体化评估后,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钙和维生素D。千万不要盲目跟随广告或网络偏方。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骨代谢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版)》
《老年骨质疏松的流行趋势与防治对策》
顾瑛院士团队:“中国人群骨质疏松与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
《维生素D与钙代谢的内分泌调控机制》
来源:张守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