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曾发生了一场没有成功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这场学习西方的变法运动之所以夭折,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了变法失败。然而,有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曾发生了一场没有成功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这场学习西方的变法运动之所以夭折,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了变法失败。然而,有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告一场变法运动正式开始,因为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故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新政谕诏,除旧布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改革措施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致使很多上谕都成了一纸空文,光绪帝和当时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这年七、八月间,形势进一步恶化,守旧势力预谋政变。光绪帝颁密诏给维新派,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读到密诏后,痛哭失声,誓死营救皇帝。他们决定实行兵变,包围慈禧太后当时居住的颐和园,迫使其交权。八月初三深夜,谭嗣同只身前往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寓所法华寺,托以出兵相救的重任,说服袁举兵杀死当时拱卫京师的直隶总督荣禄,包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还未等维新派动手,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宣布训政,光绪帝也被囚禁起来。随后,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慈禧太后为何会“先下手为强”,扼杀了变法运动呢?传统说法认为,是袁世凯的告密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因科举不第,便弃文投军,投到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袁世凯被派往朝鲜,并取得李鸿章的信任。1895年,袁世凯在李鸿章的保举之下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开始成为有军权的实力人物。
1898年,年轻而力求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推动下,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开始实行变法维新。
变法运动初期,袁世凯曾经表现出支持变法、积极推动变法的热忱。1895年,在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以后,袁世凯也曾亲自向光绪皇帝上书,条陈变法事宜。1895年夏,康有为第四次上书光绪,都察院等部门拒绝代陈,袁世凯还曾帮助请求督办军务处代递。
11月,袁世凯受命往天津小站编练陆军时,康有为还曾亲自为他设酒饯行,康有为对袁的印象也极好,认为:“袁倾向我甚至,谓吾为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7月,变法运动达到高潮之后,袁世凯又派徐世昌到北京与维新派保持联系。袁世凯对戊戌变法的关心,应当说得到了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对他的信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一,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破格提升他为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务。并允许他可以不受荣禄节制,各办各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后来事情的进展正如前文所述,慈禧一出手,变法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遂告失败。
那么,到底是不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了戊戌变法呢?
传统说法认为,当谭嗣同于戊戌年八月初三日(1898年9月18日)那天,在袁的寓所法华寺托请袁世凯出兵相救时,袁世凯耍了个两面派手法: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于是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后,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又从天津乘车赶到北京向慈禧太后
告了密,慈禧一怒之下便发动了政变。后人甚至还编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讽刺袁世凯卖友求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不过,对于这种说法,有人提出了疑问,据当时天津发行的《国闻报》记载,1898年9月20日,袁世凯乘坐上午11点40分的火车返回天津,抵达天津时,就已经是傍晚了。所以袁世凯到荣禄府上告密,应该是在当天的夜里,荣禄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不可能于当天夜里便赶到北京颐和园告密。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久,只在白天行车,没有夜车。但慈禧太后于第二天的上午就发动了政变,可见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是早有预谋,并非因为袁世凯告密引起。
另外一个疑点是,八月初六日慈禧实行政变时,如果是袁世凯告密所致,则政变上谕中必定指名捕拿谭嗣同,因谭是往说袁世凯围困颐和园劫持太后的人,属于“逆首”。慈禧太后绝不会放过他。何以上谕中只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没有谭嗣同在内?而且上谕中康的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较轻。如果真有围园劫太后之谋,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上谕中,何以轻轻放过?这只能说明,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前袁世凯没有告密。
不过,也有学者考证后认为,袁世凯其实是在政变发生之后告的密。在袁世凯自己所写的《戊戌日记》中对于告密一事并未讳言。他在日记中说:谭嗣同深夜来访,再三要求自己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并说:“不除此老朽(指慈禧太后),国不能保。自己闻言大惊,推辞敷衍,不肯答应。并说自己回天津后立即找了荣禄。
我们知道,袁写此日记时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告密是忠于皇太后、忠于清朝的表现,因此应当是可信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怀疑,那就是袁世凯9月18日就通过谭嗣同知道了维新派企图围困颐和园,拘禁慈禧太后的计划,他如果当时是想通过告密升官发财的话。完全可以在第二天就直接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密。没有必要一直等到9月20日的晚上才通过荣禄托出此事。也许,袁世凯在告密之前也是经过了一番利害考虑,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说出这个秘密?
有人推测,袁世凯之所以一直等到20日晚上才告了密。一方面他是在静观事态发展。从自身安全的角度讲,他不愿贸然地参与到维新派的诛杀荣禄、围困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的计划中去。他知道维新派手中除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外,根本没有什么实力。自己如果按照康有为等人的计划,带兵围困颐和园,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小站的兵虽然精锐,但人数却远远少于荣禄掌握的军队。况且小站距离北京二三百里,要长途行军,奔袭入京。势必会受到早已被荣禄安置在京郊一带的聂士成、董祥福等部的阻拦。
另一方面,维新派的谭嗣同等人已经寻觅了毕永年以及大刀王五等江湖侠客,还存在出其不意,突袭颐和园,控制慈禧的可能。所以在事件没有爆发之前,袁世凯还不想完全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直等到21日的上午,袁世凯前往荣禄府,看到荣禄的卫兵夹道迎接他。感觉到事态的严重,后来又听到正在荣禄府上的杨崇伊告知他太后已经训政。他见自己已被荣禄怀疑,更怕康有为等人被捕后供出自己在法华寺所说的话,无奈之下只好向荣禄告密,说出维新派兵变围园的密谋,导致慈禧太后进一步加大了对维新派的打击。
由此可见,袁世凯曾告过密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不过,他之告密已在慈禧出手镇压维新派之后,就算他不告密,“戊戌变法”也绝无成功可能。因此,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袁世凯告密所致并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当然,不论袁世凯的告密是在事前还是在事后,只要是卖友求荣的人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世人唾骂。
来源:仲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