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终审裁决,以色列上诉失败,内塔尼亚胡面临全球通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16:25 1

摘要: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在两个法庭上当被告?一个在千里之外的海牙,一个就在自己国家的首都特拉维夫,这事儿听着跟好莱坞编剧写出来的剧本似的,但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身上。

编辑:香瓜

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在两个法庭上当被告?一个在千里之外的海牙,一个就在自己国家的首都特拉维夫,这事儿听着跟好莱坞编剧写出来的剧本似的,但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身上。

2025年10月17日,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庭上,法官们签署了一份长达13页的裁决书,正式驳回了以色列的上诉请求,维持了对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的逮捕令。

国际刑事法院在裁决中明确指出,“以色列所提问题不属于可上诉事项”。

这位以色列政坛“常青树”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从执掌一国权柄的总理,沦为100多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嫌犯”。

一边是国际刑事法院坚持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普遍管辖权,另一边则是以色列坚守的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退路。

国际刑事法院的底气来自其法律根基。由于巴勒斯坦是《罗马规约》的缔约国,法院早在2021年2月就宣布,其管辖权可以合法地延伸到被占领土,包括加沙、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这为追究在这些地区发生的罪行铺平了道路。

法院认为有“合理理由”相信内塔尼亚胡负有个人刑事责任,罪名直指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这些不是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建立在具体的证据之上,比如将平民饥饿作为一种战争手段,以及系统性地剥夺食物、净水、医疗用品、电力和燃料等生存必需品。法院直言,这种封锁制造了旨在“摧毁”加沙部分平民人口的生存条件。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司法,以色列的辩护策略简单而直接:我们不是《罗马规约》的成员国,所以法院对我们的国民没有管辖权,更无权干涉我们的自卫行动。内塔尼亚胡本人更是将这场诉讼斥为一场政治“猎巫”,甚至用“现代德雷福斯事件”来形容,试图以此唤起国内支持,并从根本上否定法院的合法性。

然而,法院最终驳回上诉的关键一击,却出乎许多人意料。裁决并非直接判定管辖权争议的归属,而是基于一个程序性理由。根据《罗马规约》第82条,只有那些可能影响诉讼公正性且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才能被上诉。

法院认为,以色列只是在重复那些早已被驳回的论点,其上诉不符合这一标准。这一记“程序性绝杀”,巧妙地绕开了最棘手的“主权”辩论,却让逮捕令的效力瞬间落地。

法律裁决一出,旧有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一张全新的地缘政治地图徐徐展开,各国是遵守还是藐视国际法,成了新的站队标准。

美国总统特朗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完全反对”的立场,称内塔尼亚胡是“战争英雄”,裁决本身“令人愤慨”,并对国际刑事法院的官员实施了制裁。这种姿态无疑是给了内塔尼亚胡最强有力的政治背书。

但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景象截然不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明确表示,逮捕令对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

荷兰、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等国更是直接表态,如果内塔尼亚胡踏上他们的领土,将会依法执行逮捕。就连英国和法国也表示尊重法院的决定。昔日的盟友,如今立场泾渭分明。

当然,逮捕令的权威并非没有边界。国际刑事法院没有自己的警察部队,其执行力完全依赖于成员国的合作。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收到逮捕令后,依然访问了同为成员国的蒙古而安然无恙,这个先例暴露了国际法的现实困境。法律的威严,终究要面对政治意愿的考验。

内塔尼亚胡面临着124个国家的“禁飞区”,但同时也有美国、印度、埃及这样的“安全港”。

内外交困的围城

对于内塔尼亚胡而言,一位早已深陷国内困局的领导人彻底围困。内外的压力相互交织,让他腹背受敌。

内塔尼亚胡要每周三天,每天六小时地出现在特拉维夫的法庭上,应对着三起悬而未决的腐败案。当法官问及他是否收受了230箱、每箱价值400美元的雪茄时,他只是疲惫地回答:“我不记得了。”这种形象上的巨大反差,深刻揭示了他权力的脆弱。

如果国内的腐败案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长达十年的监禁,这个威胁远比海牙的逮捕令来得更直接。他的支持率早已岌岌可危,民调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以色列民众希望他辞职。连续数周,成千上万的抗议者走上街头,其中不乏科技精英、医生、学者和军队预备役人员,他们曾经是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

结语

内塔尼亚胡的困境,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最有权势的国家领导人,其权力也不再是无限的,而是被两股力量紧紧束缚:外部的国际法框架和内部的民主民意。国际刑事法院建立的法律囚笼,与国内民众筑起的政治围城,相互呼应,相互加固,共同定义了一位强人领袖的权力边界。

法律真的能终结战争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一张逮捕令无法让逝者复生,也无法将食物和药品立即送到加沙民众手中。但它的存在,却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它向世界宣告,“没有限制的战争”正面临一种全新的全球审视。它标志着,强权的“有罪不罚”时代可能正在走向终结。

这留下了一个灼热的、挥之不去的问题:这种姗姗来迟的法律问责,最终能否为那片土地上被长期回避的道德清算,铺平一条道路?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