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大了怕肠癌?医生:想不肠癌?简单,长期做这4件事就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00:22 1

摘要: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居癌症发病排行榜第三位,而60岁以上人群,占了其中的七成以上。年纪一大,肠子这根“管道”,就像老旧的水管,容易堵、容易漏,也容易长出不该长的东西。

岁数大了怕肠癌?怕不是没道理的。肠癌,这个曾经似乎离咱们很远的词,如今正在悄无声息地挨个敲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居癌症发病排行榜第三位,而60岁以上人群,占了其中的七成以上。年纪一大,肠子这根“管道”,就像老旧的水管,容易堵、容易漏,也容易长出不该长的东西。

但话说回来,怕归怕,怕能解决问题吗?不能。想不肠癌?不难,长期做四件事就行。不是空口白话,也不是“多喝热水”式安慰,而是实打实有根据、能落地的医学建议。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肠子也是靠你一口一口喂出来的,养好它,才是根本。

第一件事:肠子最怕“懒”,排便要勤快,节奏要规律

你有没有想过,人体唯一每天都要定时“清仓”的器官是什么?是肠道。一旦它变懒,问题就来了。

长期便秘,会显著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这是在多个流行病学研究中被反复证实的。《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便秘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近1.8倍。

为什么?因为便秘时,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里,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的时间变长,就像烟熏火燎,时间一久,黏膜细胞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突变,最后可能演变成癌。

很多人上了年纪,肠道蠕动本身就变慢,再加上缺乏运动、不爱喝水、蔬菜水果吃得少,久而久之,排便成了“负担”。有人甚至三天不解手,还觉得“没事”,这就是养虎为患。

解决方法也不难,从饮食和作息双向入手。早上起床先喝温水,早餐要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菌菇、绿叶菜是肠道的“清道夫”。

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比如快走30分钟,也能刺激肠道蠕动。排便不只是生理需求,它是肠道的“日常保洁”,不能偷懒。

第二件事:饭桌上的“红+烤+腌”组合,是肠癌的三件毒器,能避就避

人这一生,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肠癌更是典型的“餐桌病”。2022年《肿瘤预防与治疗》刊登的一项全国性病例对照研究指出,高频摄入红肉、加工肉制品与腌制食品,与结直肠癌发病呈显著正相关。

红肉,像猪牛羊,吃多了会增加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这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再加上高温烹饪,比如烧烤、煎炸,脂肪分解产生的多环芳香烃和杂环胺类物质,对肠道黏膜简直是“化学攻击”。

腌制食品更不用说,腊肉香肠、咸菜咸蛋,虽然口味上头,但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常常超标,长期摄入,对肠道如同慢性中毒。

不是说一口都不能吃,而是要有分寸。每周红肉不超过500克,远离加工肉类,减少高温烹调频次,多用蒸煮炖代替煎炸烧烤。这不是你受罪,是你给肠道“减负”。

第三件事:肠癌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定期筛查是识破它的唯一捷径

很多人一听癌症,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命运捉弄”这些词。其实不然。结直肠癌是目前所有癌症中“最可筛查、最可预防”的一个。

它从正常黏膜变成腺瘤性息肉,再走到癌变,平均需要8到12年。这段时间,就是黄金干预期。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肠子里已经长了息肉。息肉不疼不痒,个头小的时候,根本没感觉。但一旦超过1厘米,癌变风险就成倍增加。

国家卫健委早在2020年就已经明确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应从40岁开始提前筛查。而现实中,很多人连一次肠镜都没做过,怕痛、怕麻烦、怕看见结果。

但你肠镜是目前最有效的肠癌筛查手段,不仅能发现早期癌变,还能直接切除息肉,防患于未然。它不是让你确认“有没有癌”,而是帮你“别得癌”。

第四件事:别让焦虑和抑郁偷走你的免疫力,心理健康是肠道的隐形屏障

你可能想不到,心情不好,也会“气坏肠子”。这是医学上的事实。

2024年《中华精神科杂志》刊登的一项交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的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炎症水平升高,肠道屏障功能减弱,罹患肠道疾病的风险随之上升。

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脑肠轴”说起。大脑和肠道之间有一套独立的神经网络系统,信息是双向传递的。你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肠道的激素分泌、菌群平衡和免疫反应。

有人一紧张就腹泻,有人一焦虑就便秘,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生理反应。若长期处于焦虑、压抑、孤独的情绪中,肠道环境就像被污染的池塘,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

不要小看情绪管理。规律作息、多与人交往、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从事能带来愉悦感的兴趣活动,都是“养肠”的隐形良方。甚至哪怕是每天晒半小时太阳、听段舒缓的音乐、去菜市场和人聊两句,都比你一个人闷在屋里强上百倍。

在这方面,古人早有智慧。《黄帝内经》里讲“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虽是中医表述,但背后道理,和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一脉相通。情绪是一剂良药,也可能是一把刀,关键看你怎么用它。

翻阅历史,清代学者俞樾晚年曾患严重肠胃病,他每日坚持写日记、会友、品茶,病情竟慢慢缓解。他说“心静自然凉,肠安自无忧”,虽非医生,却道出养肠真谛。

肠癌并不是无法战胜的敌人,它是可以预防、可以早发现、可以治愈的。问题在于,我们敢不敢直面它,愿不愿意做出一点生活上的改变。排便规律一点,饮食清淡一点,检查及时一点,情绪轻松一点,其实就是你和肠癌之间最坚固的防火墙。

人到中年,身体这本账要开始精打细算了。别再说“等有事了再看”,肠子可没时间等你后悔。别让自己成为那个“明明可以避免,却因为忽视而错过”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便秘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6):401-406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分析报告(2024年版)[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4,31(3):177-182

3.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委会.慢性应激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57(4):289-29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管医生健康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