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门一开,站在第三排的小李连包都没来得及摘,就被后面的人潮“推”进车厢,鞋跟踩在门槛外,列车关门时反复弹开三次才勉强合拢——这一幕,不是春运,只是广州13号线每个工作日的日常。
7:28,沙村站站台广播响起“下一班列车即将进站”,人群像被拧紧的发条,瞬间往前蹭半步。
车门一开,站在第三排的小李连包都没来得及摘,就被后面的人潮“推”进车厢,鞋跟踩在门槛外,列车关门时反复弹开三次才勉强合拢——这一幕,不是春运,只是广州13号线每个工作日的日常。
别惊讶,这条“东部大动脉”已经把早高峰挤成极限运动。
最新数据说,鱼珠站7:30-9:00的换乘客流冲到3.8万人次/小时,比去年再涨四成,相当于把一座小县城的人塞进一个地铁站。
广州地铁紧急上线“潮汐闸机”——栏杆像超市入口的回旋铁马,能根据人流方向自己掉头,谁进谁出,机器说了算,省得乘客“肉搏”。
可硬件再聪明,也扛不住“哑铃式”客流的暴击。
二期通车后,两端的天河公园、新塘站被挤成“哑铃片”,中间的珠村、棠下却像那根细杆——日均客流不到五千,站台冷清得能听见广播回声。
规划部门急了,连夜把棠下划进“智慧城”大礼包,准备砸产业、砸写字楼,把人流“诱”回来;否则列车一过,风声比人多,地铁票都回不了本。
最惨的还是换乘点。
鱼珠站5号线和13号线呈“T”字交叉,早高峰像两股洪水正面相撞,一边要下车,一边要上车,中间只留一条5米宽的楼梯。
有人形容:“像超市开门抢鸡蛋,篮子在左、人在右,谁都过不去。
”广州地铁干脆宣布:2024年春运前,把楼梯改成“跨站台空中走廊”,直接在空中修一条平行通道,让两股人流上下分层,物理隔离,谁也别挡谁。
车不够,就把间隔往死里压。
明年18列新车到货,13号线最小间隔从3分钟一刀砍到2分30秒,别小看这30秒,早高峰能多送2400人,相当于4节车厢的容量。
为了把“刚需”乘客从7:30挪到7:00,交通局甩出“早起红包”:7点前出闸,票价直接打5折。
消息一出,23%的人真的调了闹钟——省钱比咖啡提神,早起的广州人,连肠粉都多买一条。
东部尽头的新塘,更像按了快进键。
穗莞深城际新塘南站每天1.2万人次进出,广汕高铁年底通车,未来佛穗莞城际再插一脚,三线“十字”互换,官方给它起名“东部超级路口”。3平方公里土地已经围挡,280米地标塔楼、商场、写字楼、长租公寓一起长出来,目标是“到站即到站城”——出站闸机一刷,左手公司,右手星巴克,住在新塘,进天河上班,全程地铁45分钟,比天河公园部分路段公交还快。
所以,别再吐槽13号线“把人挤成照片”。
它正在用加车、加路、加钱的组合拳,把“极限运动”降级为“日常通勤”。
下一次,当你在鱼珠站被人群推着走时,抬头看看——头顶那条正在施工的钢架桥,就是明年让你不再对冲的“空中走廊”。
东部广州的故事,说到底只有一句:路是人修出来的,也是人让出来的;列车可以压缩间隔,乘客愿意错峰一分钟,整条线就松一口气。
来源:岩花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