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的长河中,周星驰宛如一颗独特的彗星,以他独特的光芒划过。他曾经塑造的阿星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被胶卷定格成永恒,但周星驰作为现实中的电影工作者,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老。
在电影的长河中,周星驰宛如一颗独特的彗星,以他独特的光芒划过。他曾经塑造的阿星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被胶卷定格成永恒,但周星驰作为现实中的电影工作者,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老。
周星驰作为现实中的电影工作者,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老
周星驰已经在我们的视野中缺席许久。自2019年《新喜剧之王》的失利之后,他下一部导演作品便遥遥无期。如果我们将周星驰等同于喜剧或者无厘头本身,那他的“消失”就更为久远。2008年《长江七号》之后,他就逐渐退出了台前;新千年后,他标志性的无厘头精神也基本褪去。近1/4个世纪的时间,我们感觉与他渐行渐远,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自2019年《新喜剧之王》的失利之后,他下一部导演作品便遥遥无期
然而,他又好似无处不在。在元宇宙、Web3.0、区块链和NFT等新兴概念兴起的时代浪潮中,他有着自己的身影。他与带货网红合影,2024年6月和11月推出的两部抖音短剧更是刷爆媒体圈,同时也在影迷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应,骂声一片。他似乎总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这时的他却唯独与电影渐行渐远,还总是伴随着资本游戏、破产传闻以及情感官司等诸多争议。
2021年2月,吴孟达的去世让周星驰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他发声悼念,称吴孟达是多年的搭档和老友,但两人也曾传出交恶,达叔宣称不再见面,这让媒体和自媒体有了诸多别样解读。当3月周星驰一袭黑衣现身葬礼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他已头发花白、身形佝偻,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大家恍然意识到周星驰真的老了。2022年他60岁时,各大媒体和自媒体为他贡献了大量头条和版面,这背后隐藏着岁月的残酷,人们虽然心底里知道他老了,但却不愿承认,60岁这个年龄的到来显得如此突然。
2021年2月,吴孟达的去世让周星驰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周星驰,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文化符号,对媒体和影迷有着巨大的解构魅惑。他把无厘头喜剧发挥到极致,可身上孤僻的阴影却若隐若现。大家都急于探寻喜剧和悲剧在他身上是如何拉锯,如何碰撞出他那独特的艺术观,即便这可能并非他创作的初衷。当我们回顾他时,不禁要问:当一个导演老去,一种艺术风格走向消亡,周星驰到底留下了什么?
尹天仇视《演员的自我修养》为信仰,而周星驰却只读了几十页
以《喜剧之王》为例,这部电影就像是周星驰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尹天仇这个角色就像周星驰自己的映照。尹天仇视《演员的自我修养》为信仰,而周星驰却只读了几十页。他在电影中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进行了解构。尹天仇按照自己对所谓正统表演体系的理解去表演,却总是碰壁,无论是在片场跑龙套,还是当上男主角的时候。
周星驰通过这部电影,用一种荒唐又有点恶俗的方式开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玩笑,也在表明他对正统电影理论的反抗和不信任。他出身草根,在香港那个追求粗制滥造的八十年代,龙套被称为“茄哩啡”,时薪低、无前途、镜头不关注、无对白,而他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靠着自己的努力,一路含着血泪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喜剧之王》虽被看作是小人物的演员梦和奋斗史,但其中也潜藏着周星驰对“电影梦”的自嘲和解构。
周星驰的存在不仅仅是他的电影作品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周星驰的存在不仅仅是他的电影作品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他的缺席和无处不在,他对正统的解构,都将引发我们对电影、对艺术、对梦想以及对他这个人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在电影史上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经典的喜剧桥段,更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精神,一种从底层崛起又不断质疑主流的态度。
来源:娱小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