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人抗争痕迹被抹去,美国AI翻新殖民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13:29 2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了图像的创作与消费方式。美国Midjourney、美国OpenAI公司的DALL-E和Sora等工具如今仅凭简短文本提示,就能凭空创造出从逼真照片到油画风格画作等各类图像。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AI 根据题目“毛利人与詹姆斯·库克的初次相遇”生成的图像。)

美国OpenAI公司的Sora模型在呈现新西兰历史时优先采用欧洲殖民者视角

生成式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了图像的创作与消费方式。美国Midjourney、美国OpenAI公司的DALL-E和Sora等工具如今仅凭简短文本提示,就能凭空创造出从逼真照片到油画风格画作等各类图像。

这些图像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方式使其人工生成特性难以辨识。但人工智能图像的便捷生产与分享也伴随着严重的社会风险。

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通过抓取网络及其他数字源的训练数据,惯常复制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刻板印象——例如将飞行员刻画为男性,将罪犯描绘为有色人种。

新近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存在殖民偏见。

研究人员要求美国OpenAI公司的Sora模型呈现新西兰(毛利语:Aotearoa)历史时,模型优先采用了欧洲殖民者的视角:殖民前景观被渲染为空旷荒野,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化身为温和的文明传播者,而毛利人则被刻画成永恒的边缘群体。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日益影响人类沟通方式,此类呈现方式至关重要。它们将“仁慈殖民”的神话自然化,同时削弱毛利人对政治主权、历史补偿及文化复兴的诉求。

为探究人工智能如何构想历史,研究人员向美国OpenAI公司的文本转图像模型Sora提出了呈现1700年至1860年代新西兰历史场景的要求。

为揭示模型默认的视觉假设而非预设呈现效果,提示语特意采用开放式设计——这在批判性人工智能研究中是常见做法。

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基于概率运作,会根据训练数据预测最可能的视觉元素组合,结果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相同提示反复生成近乎相同的图像。

以下两个案例可说明反复出现的视觉模式。

在Sora构想的“18世纪新西兰”中,陡峭的森林峡谷沐浴在金色光芒里,毛利人形象被作为装饰性细节点缀其间。画面中不见农作物种植园或帕式防御工事(毛利人防御性村落),唯有等待欧洲人探索的原始荒野。

这种美学直接承袭了19世纪殖民绘画中的浪漫主义风景传统,例如英国画家约翰·古利(John Gully)的作品,将土地描绘成原始未被占领的净土(即所谓的terra nullius),以此为殖民行为辩护。

当被要求描绘“1860年代的毛利人”时,Sora默认生成棕褐色调的摄影棚肖像:身着斗篷的庄重男子,伫立于中性背景前。

其与19世纪末访客卡照片的相似度令人惊叹。此类肖像照通常由欧洲摄影师精心布置,通过道具营造“真实土著”的形象。

Sora本能选择这种形式颇具深意——尽管1860年代正值毛利社区武装抗争与政治反抗的高潮,当时殖民势力正试图强加英国权威并没收土地。

视觉图像在殖民合法化过程中始终扮演核心角色。然而近几十年来,这种殖民视觉体系正持续受到挑战。

作为毛利人权利运动及更广泛历史反思的一部分,雕像被拆除,博物馆展览被修订,视觉媒体中的毛利人形象也发生了转变。

然而旧有影像并未消失。它们存续于数字档案和在线博物馆藏品中,往往被抽离语境且缺乏批判性解读。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具体来源尚不明确,但这些档案和藏品极有可能构成了Sora等系统学习的素材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实质上在循环利用这些素材,从而再现了曾经服务于帝国主义项目的陈规旧制。

但将殖民描绘为和平互惠的图像,会削弱毛利人通过怀唐伊法庭等机构争取政治主权与历史补偿的紧迫性,同时淡化文化复兴的呼声。

通过将历史中的毛利人塑造成被动、永恒的形象,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画面模糊了毛利人争取tino rangatiratanga(完全自治权)和mana motuhake(独立权威)的自我决定运动的延续性。

全球研究者与社群正致力于去殖民化人工智能,构建植根于原住民数据主权与集体同意的伦理框架。

然而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独特挑战——它不仅处理数据,更塑造着人们对历史与身份的认知。技术修正虽有帮助,但各有局限。

扩展数据集纳入毛利人策展的档案或抵抗运动图像,或许能丰富模型学习内容——但前提是遵循原住民数据与视觉主权原则。

理论上,修正算法偏见可以平衡Sora在殖民统治主题提示下的呈现效果。但“公平”表述的定义本质上是政治议题,而非单纯技术问题。

过滤器或许能屏蔽最严重的偏见输出,却也可能抹去令人不安的真相,例如殖民暴力的真实写照。

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人们需要理解这些系统的思考方式、数据来源以及有效提示的方法。

通过批判性与创造性地运用人工智能——正如部分社交媒体用户正在实践的那样——它才能超越殖民陈词滥调的循环,成为通过原住民及其他视角重塑历史认知的媒介。

人工智能的图像生成能力,看似是创造了无限可能,实则在不加批判地“回放”历史的视觉偏见。

Sora对新西兰历史的描绘,本质上是一场算法驱动的殖民地浪漫主义复兴。它提取了欧洲殖民者留下的、充斥着“原始荒野”和“被动土著”刻板印象的图像档案,并通过概率计算将其“标准化”为历史的默认面貌。

这证明,技术工具并非中立的媒介。它继承了训练数据的政治底色,将历史的权力关系重新编码,并以一种高度逼真的形式重新投射给当代社会。

因此,对抗这种“算法殖民”的关键,不在于等待技术的完美修正,而在于使用者必须提高批判性,理解算法如何“思考”。

只有当使用者懂得用更具反思性、更贴近原住民视角的提示去挑战它时,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重塑历史认知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循环往复的偏见回音壁。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也有自己的经历或思考,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作者:奥利·海尔曼(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