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猫、淘宝“双十一”第一波促销冲刺期,胡可与李佳琦两大头部直播间被多名消费者质疑“清库存”。焦点集中在两类商品:其一,胡可直播间售出的“雅诗兰黛”白金黑钻套装中,正装面霜标注的限用日期为2026年8月1日,按消费者收货时点折算仅剩约9个月;其二,李佳琦直播间
在天猫、淘宝“双十一”第一波促销冲刺期,胡可与李佳琦两大头部直播间被多名消费者质疑“清库存”。焦点集中在两类商品:其一,胡可直播间售出的“雅诗兰黛”白金黑钻套装中,正装面霜标注的限用日期为2026年8月1日,按消费者收货时点折算仅剩约9个月;其二,李佳琦直播间售卖的“飞利浦”钻石7系电动牙刷黑粉组合中,黑色款标注为2023年9月生产,被网友认为是“库存货”。两起反馈共同指向一个问题:直播讲解与商品详情页对生产日期、批次、效期等关键信息是否“充分、显著、准确”地披露。
网友发帖称胡可直播间所购的雅诗兰黛面霜使用期限剩9个月
最新进展:主播方暂未发布统一说明,个案多由客服端“先行处置”
截至10月24日发稿,公开渠道仍未见涉事两大直播间或主播本人就“库存和临近有效期”争议作出系统回应。截至发稿,涉事直播间未做出相关回应。从已披露的信息看,事件主要由平台旗舰店或品牌客服先行答复与分流——对不满意的消费者,提出“未拆封可退货退款”的处理路径;同时强调商品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在适宜的空调环境中统一存储。整体仍处于“客服端个案协调”的阶段,并无统一的对外方案。
品牌方回应要点:产品有效期解释与售后口径
围绕“白金黑钻”面霜剩余期限较短的质疑,“雅诗兰黛官方旗舰店”客服向回应表示:品牌产品保质期通常为3年,正装原装进口到国内销售会有时间差,消费者常见到手效期余量在1—2年之间;限用日期以实物为准,若消费者不满意,在未拆封前可退货退款。品牌同时称,只要在效期内并按要求存放与使用,产品功效不受影响。上述表态成为当前舆论判断品牌侧“合规性”与“善意处理”的重要依据。
对“2023年9月生产的电动牙刷是否为库存、是否影响使用”的担心,“飞利浦口腔护理”客服回复称:密封圈为软胶材质,在未使用状态下并不会自然老化;密封圈受损多与长期接触牙膏残留等腐蚀性物质有关,未使用且保持干燥一般不构成问题。关于售后,客服端同样给出“按规则办理退货退款”等处理方式。
网友们收到李佳琦直播间售卖的飞利浦7系电动牙刷,生产于2023年9月。
消费者的核心关切有二:第一,直播讲解与商品详情页未同步呈现生产日期、批次、限用日期等“交易决定性信息”,在高节奏“秒杀预售”场景中,消费者很难在下单前清晰评估“是否临近效期/是否为旧批次”;第二,售后阶段可能出现品牌、店铺与主播团队之间的“责任切分”“互相推诿”,加大维权时间与沟通成本。就目前公开报道及聊天记录截图所呈现的案例看,这些“信息披露—履约—售后”的断点,正是此次舆情迅速发酵的动因。
直播电商“必须讲明白”的红线
从“应该讲什么、如何讲”看,监管层已有明确框架。《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市监总局令第37号)规定:在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活动中销售商品适用本办法;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商品信息,并以显著方式展示经营主体与售后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针对化妆品,《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国家药监局2021年第77号公告)要求:使用期限须在销售包装可视面以“生产日期+保质期”或“生产批号+限期使用日期”的方式清晰标注;注册人、备案人对标签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与一致性负责。这为消费者识别“是否临期/是否接近限用期”提供了合规基础。
就平台侧,天猫曾发布“商品保质期发布规范”等规则,要求对临期商品在商品标题或详情页显著标示“临期”或明确“到期年月”,并就不同品类设定“剩余保质期不得低于某阈值”的发布与发货限制(如部分规则对少于90天剩余保质期的化妆品禁止上架发货)。这类平台规则虽属经营性规范,但在实务中直接影响商家的商品发布与展示义务。
临近有效期不是原罪,关键在“明示、管控与可追溯”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近效期商品”并非当然违法,问题在于是否充分“明示”,以及是否具备合规的储运条件与完备的售后。《法治参考》曾报道显示,临近使用期限的化妆品对温湿度与光照更加敏感,经营者应当强化全链条质量管理并主动提示风险。若经营者在信息披露或存储环节不到位,便可能引发质量与纠纷风险。
在司法层面,“主播承诺”的效力已被典型案例所确认:最高法与多地法院发布的网络消费纠纷案例明确指出,直播营销中主播作出的“假一赔十”等质量承诺构成买卖合同的一部分,经营者应依约履行。换言之,一旦直播话术涉及生产日期、批次、效期、质保等具有承诺性质的表述,事后均可能成为认定责任的关键依据。
需要厘清的是,现行国家层面并无统一的“临期化妆品”严格法律定义,各平台与行业文章常以“距离限期使用日不足6个月”为经验性口径,用以提示消费者合理预期与平台治理,但其法律效力不等同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因此,在合规实践中,更应回到“是否充分明示、是否按规则标注、是否满足平台与监管的展示要求”的基本面。
把“效期/批次”从售后端前移到售前端
此次“双十一”节点争议具有典型的直播电商“高流量、高上新、高折扣”特征。一端是消费者对高客单价护肤品与耐用品的“知情权/选择权”敏感度持续走高;另一端是“品牌—店铺—主播—平台”的多主体协作形态,信息传导与责任划分复杂。若直播间与商品详情页能在售前以足够显著的方式同步披露“生产日期/限用日期”“不同颜色/型号的生产批次差异”“质保条款与售后承诺”“赠品批次与效期”,争议空间将明显收窄。上述改进方向,契合监管关于“显著展示”与“可追溯留存”的基本要求。
短期看,相关个案仍将通过客服端“退换货/退款”流程化解;中期看,平台层面或将进一步细化“效期披露模块”,例如强制填写“到期年月/剩余月数”、在近效期商品详情页顶部弹窗提示,并对直播间“口播与上架信息一致性”建立校验机制;长期看,随着《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起草与公开征求意见等工作推进,直播带货的“强监管+强留痕”趋势将更为明确,头部主播信息披露义务与连带责任边界也将更清晰。
从“是否临期”到“是否明示”,焦点正从商品本身移向信息披露与责任承诺。就目前公开信息看,涉事商品均处有效期内,品牌客服亦提供了“未拆封可退”的解决路径;真正考验直播电商基本功的,是在高强度促销场景下,如何用更显著、更一致、更可追溯的方式,把完整、关键的商品信息在售前就摆到消费者面前。只有当“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成为行业共识,库存管理与效期管理才能从舆情风险点,转化为供应链透明化的竞争力。
来源:视讯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