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揍饭”不是骂人,是奶奶在喊你回家吃饭——可这个词,再过十年就没人听得懂了。2023年冬天,周口项城,86岁的张桂兰对着镜头说出“揍碗面片儿”,被省非遗中心存进硬盘,成为“方言记忆工程”第0037号标本。
“揍饭”不是骂人,是奶奶在喊你回家吃饭——可这个词,再过十年就没人听得懂了。2023年冬天,周口项城,86岁的张桂兰对着镜头说出“揍碗面片儿”,被省非遗中心存进硬盘,成为“方言记忆工程”第0037号标本。
同一天,她12岁的重孙女在郑州小学课堂上,被同学嘲笑“说话像外星”。
老口音正在加速断档,保护刚起步,遗忘已冲刺。
“揍”只是“做”的韵母打了个盹,却把一整片中原乡愁拖进消失倒计时。
豫东平原六十岁以上老人嘴里的“揍饭”“揍衣”“揍双棉鞋”,其实是把-uo读成-ou,舌头省劲,声音带土味,却把手工温度一并缝进针线。
如今机器批量替代灶台与缝纫机,年轻人连“做饭”都嫌土,谁还愿意学“揍”?
省语保工程最新数据扎心:40岁以下会用的不到5%,00后几乎清零。
非遗名录再漂亮,也挡不住日常场景集体退场。
别急着叹“方言必死”。
菏泽、邯郸还有零星老人把“做豆腐”叫“揍豆腐”,可使用率比河南更低。
人口流动像一把大筛子,把土音甩在身后,城市越大,口音越薄。
抖音上“豫语研究所”账号把“揍饭”剪成15秒短视频,点赞最高的一条是“哈哈哈,笑死,原来河南人天天挨打”。
评论区里,老乡一边纠正“不是打,是干”,一边默默转发,像给即将熄灭的火堆添最后一根柴。
硬盘里的录音、短视频里的梗,终究抵不过饭桌上少一张嘴、灶台上少一把米。
等会“揍”的人走了,词就真成了标本。
“再过十年,想听一句‘妞儿,回来揍饭’,得去博物馆点播放键。
”
——@豫东小疙瘩
小时候被奶奶这样喊,嫌土。
现在想听,得开手机。
科技救不了方言,只能把它做成标本。
会“揍”的人一个个走,词就跟着埋。
硬盘不会冒烟,可也不会端热面条。
保护了个寂寞。
真留住它,得回家吃那口“揍”出来的糊涂面。
来源:树洞悠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