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后,魏国所有将领都在欢呼,唯有一人流下了眼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2:46 2

摘要: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益州牧刘璋的府邸内,气氛凝重如铁。曹操派钟繇率军进攻汉中张鲁的消息传来,张鲁本就有投降之意,并不慌乱,可刘璋却坐立难安 —— 汉中是益州的天然门户,一旦落入曹操之手,益州便如同门户大开,迟早会被吞并。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益州牧刘璋的府邸内,气氛凝重如铁。曹操派钟繇率军进攻汉中张鲁的消息传来,张鲁本就有投降之意,并不慌乱,可刘璋却坐立难安 —— 汉中是益州的天然门户,一旦落入曹操之手,益州便如同门户大开,迟早会被吞并。

朝堂之上,刘璋急寻对策,别驾张松站出来建议:“刘备与主公同属刘氏宗亲,素有仁义之名,如今驻守荆州,若能请他入川相助,必能守住益州。” 这番话让刘璋眼前一亮,他觉得宗亲相助最为可靠,当即决定派使者去荆州请刘备。​

就在众人纷纷附和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主公不可!” 说话者正是时任益州主簿的黄权。他快步走出队列,躬身劝谏:“刘备虽为宗亲,却非等闲之辈。他早年转战各地,威名远播,若请他入川,该如何相待?若以君臣之礼,他素有雄才,岂会甘心屈居人下;若以宾客之礼,便与主公平起平坐,益州之地岂能容二主共存?”​

黄权的语气恳切,句句戳中要害:“刘备若在益州站稳脚跟,一旦与主公反目,以他的军事才能,主公根本无力抗衡。如今当务之急,是加强边境防务,整顿军备,而非引外援入川 —— 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

可刘璋早已被曹操的威胁吓慌了神,根本听不进黄权的逆耳忠言。他认为黄权是故意阻挠,当场下令将其贬为广汉县长,随后派法正出使荆州,亲自迎接刘备入川。黄权望着刘璋决绝的背影,心中满是忧虑,却只能无奈赴任 —— 他知道,益州的命运,或许从这一刻起就已注定。​

刘备初入川时,果然表现得恭顺有礼,帮刘璋抵御张鲁的进攻。可没过多久,他便露出獠牙,以刘璋未给足粮草为由,率军反攻益州。益州各地郡县见刘备势大,大多开城投降,唯有少数城池坚守不降,黄权驻守的广汉县便是其中之一。​

黄权紧闭城门,组织士兵加固城防,任凭刘备大军围城也拒不投降 —— 他虽不认同刘璋的决策,却始终坚守着身为臣子的本分。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刘璋在成都献城投降,刘备进驻益州首府,黄权得知消息后,才明白抵抗已无意义。他打开城门,亲自前往成都拜见刘备,心中早已做好了被治罪的准备。​

令黄权意外的是,刘备不仅没有追责,反而上前扶起他,笑着说:“先生当初劝谏刘璋,是尽臣子之责,朕怎会怪罪?” 随后,刘备提拔黄权为偏将军,让他留在身边辅佐 —— 这份知遇之恩,让黄权心中的归属感悄然转变,他开始将刘备视为值得追随的明主。​

刘备麾下的得力臂膀:汉中之战的谋略与伐吴的远见​

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张鲁向曹操投降,汉中落入曹魏之手。消息传到成都,黄权第一时间找到刘备,语气急切地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若失汉中,则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之地震动,相当于斩断了益州的臂膀!主公必须尽快夺回汉中,否则益州永无宁日。”​

刘备深以为然,当即任命黄权为护军,让他参与汉中战事的谋划。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汉中之战持续近两年,黄权始终伴随刘备左右,多次献上关键计谋。他建议刘备避开夏侯渊驻守的阳平关,转而攻取定军山,占据险要地势;又在夏侯渊率军来夺时,提议派黄忠率军居高临下突袭 —— 正是这一系列谋略,帮助刘备最终击败曹魏,夺取汉中。​

战后,刘备在汉中称王,自领益州牧,黄权因功被任命为治中从事,负责管理益州的文书政务,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官员之一。此时的黄权,早已从益州旧臣彻底转变为刘备的得力助手,他对刘备的忠诚,也从最初的 “尽本分”,变成了发自内心的 “报知遇”。​

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便是决定亲征东吴,为关羽报仇。朝堂之上,多数大臣因畏惧刘备的怒火不敢劝谏,唯有黄权挺身而出 —— 他虽为文官,却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东吴将士擅长水战,此次我军沿水路进军,若先锋部队遭遇埋伏,必是进易退难。臣愿率军为先锋,先探前路虚实,为主公扫清障碍。”​

黄权的担忧并非多余,他清楚东吴的陆逊善于用兵,水路作战对蜀汉不利,主动 “蹚雷” 既是保护刘备,也是为蜀汉大军减少风险。可刘备却拒绝了:“此次伐吴是为二弟报仇,乃朕的私事,岂能让你替朕冒险?” 最终,刘备坚持亲自担任先锋,同时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领一支军队驻守江北 —— 他的任务,是防备曹魏趁机出兵偷袭蜀汉后方。​

黄权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率军在江北布防,密切监视曹魏的动向,多次派斥候侦查,确保蜀汉大军的侧翼安全。在夷陵之战初期,正是因为黄权的严密防守,曹魏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刘备才能专心与东吴交战。​

夷陵兵败后的无奈降魏:宁投曹不投吴的忠诚底线​

章武二年(公元 222 年),夷陵之战的局势急转直下。陆逊以火攻之计烧毁蜀汉连营七百里,刘备大军溃败,被迫沿陆路撤退。此时的黄权还在江北坚守,等他得知刘备撤退的消息时,才发现东吴军队早已切断了他返回蜀汉的水路 —— 前有曹魏大军,后有东吴追兵,黄权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手下将领劝他:“将军不如暂时投降东吴,日后再寻机会返回蜀汉。” 黄权却摇头拒绝:“我受刘备厚恩,岂能投降东吴?东吴是蜀汉的仇敌,我宁可降魏,也绝不屈身事敌。” 在他心中,投降曹魏只是权宜之计,只要有机会,他必然会返回蜀汉,继续追随刘备。​

无奈之下,黄权率领军队北上,向曹魏投降。消息传到洛阳,曹丕亲自召见他,见面便问:“你如今归降朕,是想效仿陈平、韩信,从项羽麾下转投明主吗?” 曹丕的话语中带着试探,也带着对黄权的期许。​

黄权却坦诚回答:“刘备待我恩重如山,我今日降魏,只是因退路被断,不愿投降东吴。我不过是败军之将,岂能与陈平、韩信这样的先贤相比?” 这番不卑不亢的话,让曹丕对黄权刮目相看,当即封他为镇南将军,赐爵育阳侯,还允许他开府治事 —— 虽无实权,却给足了体面。​

而在蜀汉,黄权降魏的消息传开后,大臣们纷纷上奏刘备,请求处死黄权留在蜀中的妻儿,以儆效尤。刘备却沉默良久,最终下令:“是朕对不起黄权,不是他对不起朕。他降魏是无奈之举,谁敢动他的家人,以抗旨论处!” 随后,刘备不仅没有为难黄权的家人,反而继续善待他们,让他们在蜀中安稳生活。​

曹丕得知此事后,想试探黄权的忠心,便找来几个蜀汉俘虏,让他们谎称 “黄权的妻儿已被刘备处死”。当俘虏在朝堂上说出这番话时,满朝文武都看向黄权,以为他会悲痛愤怒。可黄权却神色平静,事后私下找到这几个俘虏,一番盘问便识破了曹丕的计谋。他对身边人说:“刘备待人宽厚,绝不会因我降魏而迁怒家人,此乃曹丕的离间之计。”​

身在曹营的蜀汉心:刘备病逝后的沉默与泪水​

公元 223 年 6 月,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消息传到洛阳。曹魏朝堂上,大臣们纷纷向曹丕道贺,庆祝蜀汉失去核心领袖,唯有黄权站在人群中,面色冷峻如霜,没有一丝笑意。他低着头,手指紧紧攥着朝服的衣角,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 他不敢在曹丕面前流露悲戚,更不能让同僚看出自己对蜀汉的牵挂。​

散朝后,黄权快步回到自己的私宅,关上房门的那一刻,所有的克制瞬间崩塌。他走到书房中,看着墙上挂着的益州地图,想起当年与刘备在汉中谋划战事的场景,想起刘备提拔自己时的信任,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滚落。他没有放声痛哭,只是无声地流泪,肩膀微微颤抖,手中反复摩挲着一枚早已磨损的蜀汉官印 —— 那是他离开益州时,偷偷带在身上的信物。​

此后的日子里,黄权在曹魏始终保持着低调。曹丕虽给了他高位,却也对他心存戒备,从未真正放权。黄权也不在意,他平日里很少参与朝堂争斗,只是偶尔与熟悉的蜀汉旧臣书信往来,打听蜀中近况,尤其是家人的消息。每当得知妻儿在蜀中平安生活,他便会露出难得的笑容。​

黄权在曹魏生下一子,名叫黄邕,可惜黄邕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而他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忠诚,官至尚书郎。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曹魏伐蜀,黄崇跟随诸葛瞻驻守绵竹,面对邓艾大军的进攻,他率军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 —— 父子二人,一个在曹魏沉默坚守,一个在蜀汉战死报国,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对刘氏政权的忠诚。​

黄权在曹魏活到了七十多岁,临终前,他让家人将那枚蜀汉官印与自己一同下葬。他终其一生都没能回到蜀汉,却始终以 “蜀汉旧臣” 自居。洛阳的朝堂上,人们只看到他身为曹魏官员的体面;唯有他自己知道,那颗藏在曹营里的心,从未离开过益州的土地,从未忘记过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今,当人们翻开《三国志》,读到黄权的传记时,总会为他 “降魏而心向蜀” 的经历感慨不已。他没有关羽 “宁死不降” 的决绝,也没有诸葛亮 “鞠躬尽瘁” 的壮烈,却用自己的方式,在乱世中守住了忠诚的底线 —— 即便身处敌营,即便被迫改变身份,那颗向着蜀汉的心,始终未曾动摇。​

来源:曹听资讯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