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余皑磊打开手机。弹幕还在滚动。“想打他”“叛徒该死”。他叹了口气。开始写长文。求观众别骂了。这是《沉默的荣光》播出后的日常。一个演员。因为演得太好。正在承受不该承受的重量。
#美女#
当角色成为靶心 演技太好也是错吗 余皑磊的困境与荣光
深夜。余皑磊打开手机。弹幕还在滚动。“想打他”“叛徒该死”。他叹了口气。开始写长文。求观众别骂了。这是《沉默的荣光》播出后的日常。一个演员。因为演得太好。正在承受不该承受的重量。
他瘦了八公斤。为了演好叛徒杜文彬。左手抖烟的动作。是他从史料里挖出来的细节。叛徒紧张时手会抖。他照做了。结果呢。越真实。越被骂。平台剪出反派高光片段。两百万点赞。把对角色的怒火。全引到他本人身上。
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冯远征演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车胎被扎。李明启演完容嬷嬷。去买菜被扔鸡蛋。现在。轮到余皑磊。观众分不清戏和现实。把情绪宣泄在演员身上。这种错位。正在伤害影视创作的根本。
老一辈观众懂。戏是戏。人是人。骂错对象。下次没人敢演坏人。坏人一假。英雄也假。整部戏就塌了。
余皑磊在长文里写:“我知道大家恨的是杜文彬。但扮演他的人是我。”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一个用心塑造角色的演员。需要向观众解释“演戏是假的”。这本身就很魔幻。
影视创作陷入怪圈。演员越敬业。越可能被网暴。当反派角色必须“脸谱化”才能安全。当复杂人性被简化成非黑即白。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数据不会说谎。《沉默的荣光》收视破纪录。余皑磊的表演功不可没。观众咬牙切齿。正说明他演活了角色。可这份专业。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攻击。
制片人私下说:现在找演员演反派越来越难。谁都怕成为下一个靶子。
这不是观众的问题。是观剧素养的问题。短视频时代。人们习惯了快速消费情绪。没耐心理解角色弧光。把复杂叙事压缩成十秒片段。愤怒有了。思考没了。
解决办法其实简单。下次想骂。喊角色名。别喊演员名。把掌声还给演员。把情绪留在剧里。
于和伟在采访中力挺余皑磊:“没有他的杜文彬。我的英雄角色立不住。”反派越真实。英雄越有光。这是基本常识。
影视创作需要安全感。让演员敢演坏人。让编剧敢写复杂人物。让我们能看到真实的人性图谱。而不是 sanitized 的完美假象。
余皑磊关了私信。但他的表演还在。这份沉默。比任何辩解都有力量。
当最后一个敢演反派的演员选择退缩。当屏幕上只剩下单薄的好人。那才是影视行业真正的冬天。
记住:骂角色。说明演员成功了。骂演员。说明我们失败了。
看剧时,不妨多想一层。那个让你恨得牙痒的人,正是好演员用专业撑起的另一片天空。
来源: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