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10:48 2

摘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一生起伏跌宕,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漫游、理想与坎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一生起伏跌宕,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漫游、理想与坎坷!

幼年时随家族迁居蜀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从小家境环境优越,父亲为商人,因此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幼年时天资聪慧,5岁便能诵六甲,10岁读诸子百家,15岁时已有诗作传世!因此少年时便已声名远播,成为一代俊杰!青年时开始游历蜀地名山,登峨眉山、青城山,写下《登峨眉山》等诸多作品,诗中渐显浪漫主义色彩;青年时性格豪迈,广交天下好友,同时与当地隐士,名流交往,为以后起伏漂泊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登峨眉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25岁时,李白离开蜀地,沿长江东下,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足迹遍布楚、吴、越、齐、赵等地。游洞庭、登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过金陵(今南京)、扬州,与文人豪客饮酒赋诗,曾“散金数十万”接济落魄士子,尽显豪迈;而后在安陆(今湖北)娶前宰相之孙女,定居十年,在此期间游襄阳,与孟浩然结为挚友,送别时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世广为流传。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漫游中,李白始终胸怀天下苍生,体谅民间之疾苦,“济苍生、安社稷”,却不愿意通过科举入仕,转而向地方官员献诗等等,均未取得成功。也曾入长安求见宰相,却遭冷落,因此困居多年以后失望而离去,写下《行路难》,道尽仕途坎坷。42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引荐,李白被召入长安,任“供奉翰林”——专为皇帝撰写诗文,虽无实权,却获唐玄宗极高礼遇:期间写下《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以牡丹喻杨贵妃,成为传世名作;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宫廷规矩格格不入,因此得罪权贵,最终遭人谗言诋毁。玄宗虽然欣赏其才华,却不愿委以重任,最终在744年“赐金放还”,李白因此被迫离开长安。此次离京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虽失意,却催生了《将进酒》等巅峰佳作,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描绘的淋漓尽致。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离开长安后,在洛阳李白与杜甫相遇,二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后又与高适结伴,高谈阔论,谈古论今,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李白虽然当时远离朝堂,但仍心系国事,诗中多次表达对边疆战事、民生疾苦的关切,如《关山月》可见其“家国情怀”从未消减。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唐玄宗出逃。李白携家人避乱至庐山,而后被永王李璘征召入幕府,他以为实现报国的机会来临,写下《永王东巡歌》。不久永王李璘与唐肃宗(玄宗之子,已即位)发生权力之争,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被判流放(今贵州桐梓一带)。759年,他流放至白帝城时,遇朝廷大赦天下,狂喜之下写下《早发白帝城》成为唐诗中最轻快的名篇之一。遇赦后,李白已年近六十,仍漫游江南,寄人篱下,晚年生活困顿潦倒。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61年,他听闻太尉李光弼率军平叛,欣喜之余不顾年老多病前往投军,途中因病折返,次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上的追求达到了极致,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失意;既追求“济苍生,安天下”的入世理想,也向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出世自由。他的诗歌题材涵盖范围极广(山水、边塞、友情),诗词风格豪放飘逸,引人入胜;不仅成为唐代文学的巅峰,更塑造了中国人心中“诗仙”的永恒形象! 李白一生创作的诗词数量(大量作品在流传中失传),现存可考的诗歌大约1000首,文赋大约60余篇,主要收录于宋代宋敏求编、曾巩补校的《李太白文集》。

来源:承文说人文学心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