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开拓者主场播报员高喊“杨瀚森”时,现场球迷的欢呼声几乎掀翻球馆顶棚。 这位20岁的中国中锋,在NBA常规赛首秀中踏进球场,成为第八位站上NBA常规赛舞台的中国球员。 这份喜悦仅持续了3分钟杨瀚森尚未触球完成一次进攻,便被主教练比卢普斯换下。 这一幕,让期待已
当开拓者主场播报员高喊“杨瀚森”时,现场球迷的欢呼声几乎掀翻球馆顶棚。 这位20岁的中国中锋,在NBA常规赛首秀中踏进球场,成为第八位站上NBA常规赛舞台的中国球员。 这份喜悦仅持续了3分钟杨瀚森尚未触球完成一次进攻,便被主教练比卢普斯换下。 这一幕,让期待已久的中国球迷错愕不已。
就在三个月前的夏季联赛,杨瀚森曾用单场10分4篮板5助攻3盖帽的全面数据惊艳球迷,美国解说员甚至激动高呼“Yang is everywhere! ”
但季前赛的残酷现实很快到来:对阵勇士的比赛中,他21分钟内领到6次犯规离场,仅得4分4篮板,末节关键阶段连续被造犯规,目送球队遭19分逆转。
彼时,比卢普斯教练仍给予鼓励,末节坚持将他留在场上,并在其犯满后拍拍肩膀示以支持。 但到了常规赛首战,教练的耐心似乎骤然收缩。
面对森林狼的顶级内线群,杨瀚森仅获3分钟出场时间,全程折返跑未获球权,最终因一次防守三秒违例被换下。
比卢普斯曾公开强调,评估球员更关注“细节而非数据”。 例如防守站位、挡拆时机等基础环节,恰是杨瀚森的短板。
季前赛中,他因掩护犯规、进攻走步等问题频发,对NBA判罚尺度明显不适应。严峻的是体能瓶颈:据开拓者队内测试,杨瀚森的3/4场冲刺数据优秀,但实战中却因磷酸原系统供能不足,爆发力仅能维持数秒,高速攻防下迅速体力透支。
季前赛时,比卢普斯指出杨瀚森“适应NBA速度需要时间”,而常规赛的短暂出场,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安排避免其在高强度对抗中信心受挫。 但这一切,与球迷期待的“重点培养”相去甚远。
开拓者的跑轰体系与杨瀚森的技术特点存在天然矛盾。 球队偏爱外线终结,季前赛中场均三分出手占比超40%,而杨瀚森更擅长低位策应。
在CBA时期他被誉为“中国约基奇”,但NBA级别的防守下,其策应能力难以施展:季前赛他仅送出生涯新低的1次助攻,多数时间沦为折返跑的“蓝领”。
微 首轮秀克林根凭借更成熟的卡位和篮板预判,已锁定主力中锋位置;曾与杨瀚森在CBA交手的里斯,则因机动性优势获得更多信任。
尽管队友韦斯利曾公开称赞杨瀚森“能拿最佳新秀”,但实战中的轮换顺序揭露了残酷的现实:在NBA,潜力需即刻转化为即战力。
比卢普斯在季前赛前曾承诺“通过轮换试验阵容”,甚至暗示杨瀚森可能首发。 但常规赛揭幕战,球队排出霍勒迪、夏普等七人核心轮换,杨瀚森彻底边缘化。
这种落差与其说是“背叛”,不如说是NBA竞争生态的缩影:重建期的开拓者虽给予年轻球员机会,但每场胜负都关联教练帅位,比卢普斯很难用战绩为新人成长买单。
杨瀚森自己似乎早有预感。 季前赛六犯离场后,他用毛巾捂脸片刻,随后调侃“掉了几颗小珍珠,但问题不大”。
这种苦涩的幽默感,或许正是他NBA生涯初期的注脚在数据与细节、期待与现实的夹缝中,每一次登场都是与时间的赛跑。
来源:小二谈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