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倾 19 年心血,铸就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这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 ,跨越 1362 年的历史长河,将 16 个朝代的兴衰成败一一展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倾 19 年心血,铸就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这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 ,跨越 1362 年的历史长河,将 16 个朝代的兴衰成败一一展现。
宋神宗因其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而赐名《资治通鉴》,它不单单是一部简单记录历史事件的史书,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蕴含着无数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智慧。司马光在编撰时,“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从海量史料中精心筛选出有关国家盛衰、生民休戚的内容,目的就是给后世治国者提供借鉴。
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着理想投身其中,却在现实的浪潮中遭遇重重考验。他们有的成功,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失败,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叹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资治通鉴》的记载里被无限放大,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为何有的人能在现实的泥沼中实现理想,而有的人却折戟沉沙?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资治通鉴》,探寻理想与现实碰撞背后的奥秘。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无数贤君明臣怀揣着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文帝刘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被后世赞为 “三代后第一贤君” 。刘恒在位期间,始终秉持着节俭的美德,以身作则,为天下臣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身着粗布麻衣,就连宠爱的慎夫人,衣饰也极为朴素,“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有一次,大臣建议修建一座露台,汉文帝经过仔细核算,发现建造费用竟然需要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说道:“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这种节俭的作风,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富,更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
汉文帝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他推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将田税从十五分之一降到三十分之一,甚至连续 12 年免除田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他还废除了肉刑等一些残酷的刑罚,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汉文帝的治理下,汉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 “文景之治” 的繁荣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故事,更是成为了贤君明臣共治天下的佳话。李世民即位后,深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的道理,因此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指出自己的过失。魏征性格刚直,敢于犯颜直谏,他前后向李世民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等著名谏言,都对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世民对魏征也极为敬重和信任,他将魏征视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在李世民和魏征等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唐朝迎来了 “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些贤君明臣的事迹,体现了他们对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应该是君主贤明、臣子忠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臣子应该忠诚于君主,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政治应该清明公正,法律严明,赏罚分明,杜绝贪污腐败和徇私舞弊的现象;百姓应该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这种政治理想,不仅是古代仁人志士的追求,也是现代社会所向往的目标。
儒家倡导的大同社会,是古人对和谐、公平、富足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资治通鉴》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段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爱与关怀、人人平等、互助互爱的理想社会蓝图。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品德高尚,相互信任,讲求和睦。选拔人才以贤能为标准,而非凭借出身或权势。人们不只是关爱自己的亲人,也关心他人,将社会视为一个大家庭,共同承担起照顾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责任。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古人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
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太平盛世的景象,如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等,这些时期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大同社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安定社会的追求。在这些盛世中,政治相对清明,经济繁荣发展,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井然,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例如,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推行科举制度、加强法治建设等,使得社会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史书记载,当时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权力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无数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上演了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残酷剧。“玄武门之变” 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唐朝建立初期,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势力逐渐壮大。太子李建成身为嫡长子,得到了部分皇室宗亲、贵族以及一些保守势力的支持,但他的战功和威望远不及李世民,对李世民的崛起深感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合,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先发制人。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 626 年 7 月 2 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亲信,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接到李渊的诏令后,毫无防备地进入玄武门,当他们行至临湖殿时,察觉到了异样,想要调转马头返回东宫。李世民见状,立即率领伏兵杀出,他亲手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所杀。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入宫,控制了李渊。李渊无奈之下,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两个月后禅位于他,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这场政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他成功登上了皇位,开启了 “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了繁荣昌盛。然而,这场政变也充满了血腥与残酷,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不惜杀害自己的亲兄弟,违背了人伦道德。在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黑暗面被无限放大,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的情感都变得脆弱不堪。权力斗争不仅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政变过程中,双方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许多无辜的人被卷入其中,失去了生命。政变后,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廷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这也为唐朝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翻开《资治通鉴》,乱世中百姓的苦难生活令人触目惊心。战争、灾荒、暴政…… 这些无情的灾难如恶魔般肆虐,将百姓的生活拖入了无尽的深渊。他们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生命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政治黑暗。地方豪强趁机崛起,拥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相互攻伐,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百姓们不仅要承受战争的痛苦,还要面对严重的灾荒。频繁的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使得庄稼颗粒无收,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百姓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逃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许多人在逃亡的途中饿死、病死或被乱军杀害。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句诗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争使得大量百姓死亡,荒野中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声,一百个百姓中只剩下一个还活着,读来令人痛心疾首。在那个乱世,百姓们的生命如同蝼蚁般脆弱,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他们渴望和平,渴望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在现实面前,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成了泡影。
在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还要遭受军阀的掠夺和欺压。在这个时期,许多地方出现了 “人相食” 的惨剧,百姓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这种违背人性的事情。这种残酷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乱世中民生的疾苦,也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太平盛世,人们所憧憬的和谐、安定、富足的生活,在乱世中显得如此遥不可及。百姓们的生命和尊严被肆意践踏,他们的苦难如同滔滔江水,无尽无休。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秦国因地处西陲,国力相对较弱,面临着被其他诸侯国兼并的危险。在这一背景下,秦孝公颁布 “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渴望通过变法图强,使秦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商鞅怀揣着治国安邦的理想,从魏国来到秦国,以其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与重用,开启了一场震撼历史的变法之旅。
商鞅变法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旨在打破旧有的制度束缚,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秩序。在政治上,他推行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进行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在经济方面,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限制商业活动,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业上。此外,他还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军事上,商鞅制定了军功爵制,根据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和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来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热情,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
然而,这场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下,贵族们凭借着血缘关系就能世代享受荣华富贵,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予爵位和土地的措施,无疑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公子虔、公孙贾等贵族代表联合起来,结成了强大的反对势力,他们在朝堂上公然与商鞅针锋相对,言辞激烈地抨击变法,试图动摇秦孝公的决心。在民间,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蛊惑百姓,说变法会让国家陷入混乱,让百姓失去安稳的生活,利用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煽动民众对变法的不满情绪。
面对旧贵族的疯狂抵制和民间传统观念的束缚,商鞅并没有退缩。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来排除障碍。当公子虔和公孙贾带头违反变法法令时,商鞅毫不留情地对他们进行了严惩,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公孙贾被施以黥刑。这一举措如同一记重锤,打在了旧贵族的身上,让他们见识到了商鞅变法的坚定决心。同时,商鞅不断向秦孝公阐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据,坚定了秦孝公支持变法的决心,秦孝公成为了商鞅变法最坚实的后盾,为变法的推行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为了消除民间的疑虑和抵制情绪,商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 “徙木立信”。他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宣布谁能将其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起初,百姓们都以为这是一场玩笑,无人敢应。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了出来,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承诺。这一事件在秦国引起了轰动,百姓们看到商鞅言出必行,对变法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此后,商鞅又通过各种方式,向百姓宣传变法的好处,让他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新的制度。
在商鞅的不懈努力下,变法的种子在秦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开花结果。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商鞅的结局却异常悲惨。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 “欲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因无法出示身份证明,被旅店主人拒绝入住,而这正是他自己颁布的法令所导致的。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逃到了自己的封邑商,为求自保,不得已举兵造反,但很快就被秦国军队击败,商鞅本人也被 “杀之于郑渑池”,死后他的尸身被带回咸阳,遭到车裂示众的悲惨结局 。
商鞅的悲剧命运,深刻地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他的变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却触动了旧贵族的根本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疯狂报复。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成为了旧贵族们攻击的目标。同时,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严厉手段,如用刑过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感。他的改革虽然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难以被所有人接受。商鞅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理想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改革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和各种阻力,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己的抱负。
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内部,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出现了 “冗官”“冗费” 的问题;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不强,存在 “冗兵” 的现象。外部,北方的辽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政府不得不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的岁币,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北宋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 。
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于熙宁二年(1069 年)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 “理财”“整军” 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在经济方面,他推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由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农民度过难关,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行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百姓按户等高低缴纳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
在军事方面,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将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保丁进行军事训练,既可以维护地方治安,又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实行将兵法,精简军队,裁汰老弱,选拔有才能的将领负责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行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以满足军队对马匹的需求,增强军队的机动性 。在教育和人才选拔方面,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等旧科目,注重考察考生的经义策论,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培养适应变法需要的人才 。
然而,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缺乏适应的土壤。王安石试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在当时的世界上,这种做法的范围与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难以逾越的困境,这使得变法的走样与失败不可避免。其次,新法的 “敛财” 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 “理财” 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
此外,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 “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社会各阶级难以承受,使得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政策执行不力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如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却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却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
用人不当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因素。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只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于是应该由行政技术层面解决的议题便转化为道德层面的问题,变法派在后一层面上与保守派相比,立即陷于劣势 。
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也加速了变法的失败。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当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宋神宗对他的态度已经有所变化,“意颇厌之,事多不从”,王安石看到变法停滞不前,被迫再次辞职。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许多变法派只从自己利益考虑,而不以改革大局为重,结果使参与变法的人员闹得四分五裂 。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王安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心想要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变法的失败让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他的政治理想破灭,身心俱疲。在变法过程中,他遭受了来自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攻击,被指责为乱国之臣,这对他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尽管如此,王安石的变法精神和改革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他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尝试新的政策和方法,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与强大的保守势力作斗争。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各方利益,才能使改革取得成功 。
《资治通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种种境遇。它启示我们,在追求理想时,必须清醒地认识现实,尊重客观规律,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当我们面对现实的困境时,也不能轻易放弃理想,而要像商鞅、王安石等历史人物一样,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努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人渴望事业成功,有人追求家庭幸福,有人致力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现实往往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可能会遇到职场竞争的压力、生活中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困扰等。这些现实因素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迷茫甚至绝望,让我们的理想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而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要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同时也要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应变,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方法,避免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资治通鉴》让我们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虽然存在差距,但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现实的挑战,不断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跨越时间的鸿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理想之花在现实的土壤中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资治通鉴》如同一部宏大的历史交响乐,奏响了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旋律。在那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理想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引领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然而,现实却似汹涌波涛,无情地拍打着理想的彼岸,使得许多人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碎成无数的泡影 。
我们看到,贤君明臣们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以及古人对和谐安定大同社会的憧憬,这些美好的理想犹如闪耀的光芒,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引着方向。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民生疾苦的沉重,又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非仅仅是时间的沉淀,更是无数艰难抉择、不懈奋斗与沉痛牺牲的交织。
商鞅、王安石等改革者,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试图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他们的故事,是理想与现实激烈交锋的生动写照,让我们看到了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正是这些先驱者们的勇敢尝试,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既要坚守信念,又要懂得灵活变通,尊重现实规律,平衡各方利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让我们明白,尽管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相反,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务实的行动,在现实的土壤中播下理想的种子,用汗水和努力去浇灌,让理想之花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宏伟的理想,需要我们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在追求这个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勇于担当,善于学习,就一定能够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障碍,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