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伦达35mm F1.7 Ultron是一款“兼顾紧凑体积与出色画质”的优秀镜头。它虽非“最小的35mm镜头”,但也绝非“大块头”,恰好处于“体积与性能平衡的黄金区间”。尽管市面上有光圈更大的镜头,但对“这般体积”的镜头而言,F1.7光圈已十分出色。
福伦达35mm F1.7 Ultron是一款“兼顾紧凑体积与出色画质”的优秀镜头。它虽非“最小的35mm镜头”,但也绝非“大块头”,恰好处于“体积与性能平衡的黄金区间”。尽管市面上有光圈更大的镜头,但对“这般体积”的镜头而言,F1.7光圈已十分出色。
这款镜头的外观设计极具质感:银色版本颜值出众,黑色版本则更易与机身搭配(除非你使用银色徕卡或富士相机,否则黑色不易产生视觉冲突)。对焦环手感丝滑,成像锐度极佳——即便边缘也保持高锐度,仅角落存在轻微偏软。
对焦环操作体验出色,光圈环的手感也值得称赞——唯一需适应的是“光圈环位于镜头前端(而非靠近卡口处)”,档位刻度清晰,阻尼适中(既不松软也不过硬),日常使用中从未出现“误触改变光圈”的情况。
对焦时镜筒会伸缩,这种设计可能因“镜筒伸缩产生的真空效应”导致更多灰尘进入镜头内部。笔者使用时间尚短,暂未发现明显问题,多数拍摄场景下无需担心;但不建议在“粉尘极多的环境”中使用。
除此之外无其他明显问题,仅存在几点“特性差异”,下文将详细说明。
1. 暗角
暗角是“小体积镜头的常见特性”,需理性接受。笔者个人不介意这一现象,且这款镜头的暗角比福伦达15mm Heliar III等型号更轻微;F4光圈时暗角明显改善,但即便收缩至更大光圈,仍能观察到轻微暗角。
2. 场曲
场曲表现为“对焦中心主体时,背景仅边缘特定区域清晰(与中心不在同一焦平面)”。这种现象可能与索尼堆叠CMOS传感器或微透镜结构有关,笔者暂未发现“值得展示的明显场曲样片”,仅存在“无需特别说明的轻微问题”。
3. 锐度
需注意:这款镜头的最小对焦距离为0.5m,且近摄画质本身并非优势——若想在F5.6及以下光圈获得锐利画面,需与被摄体保持“数米距离”。
4. 散景
散景并非完美圆形,可能存在“极轻微的漩涡感”,但远未达到“猫眼效应”的程度;得益于10片光圈叶片,焦外整体呈现“柔和奶油质感”。
5. 星芒与眩光
福伦达镜头的星芒效果向来出色,即便小光圈也能呈现——甚至F2.8时就能拍出星芒,下方样片为F5.6拍摄效果。
同时,这款镜头的抗眩光能力极强,很难出现明显眩光。
6. 对焦偏移
对焦偏移指“改变光圈时,焦点发生轻微偏移”——例如F1.7对焦清晰的物体,切换至F5.6后可能失焦。笔者测试发现这款镜头存在此现象:进行衍射测试时,从F1.7到F5.6的每个光圈档位,都需重新调整对焦,否则焦点会随光圈收缩偏移。
这种偏移幅度不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察觉;但追求“极致精准”的话,调整光圈后重新对焦,能带来明显的画质提升。
- 索尼A7III,感光度100,光圈F-,快门1/2000秒
- 索尼A7III,感光度100,光圈F-,快门1/1600秒
- 感光度160,光圈F5.6,快门1/30秒
- 感光度160,光圈F1.7,快门1/6400秒
- 感光度100,光圈F5.6,快门1/640秒
- 感光度100,光圈F5.6,快门1/800秒
若你正在为索尼(甚至徕卡)寻找“该价位、纯手动对焦的35mm镜头”,这款镜头堪称“闭眼入”之选。从笔者的拍摄风格与题材来看,它的性能已完全满足需求,在“同体积、同系统”的镜头中,鲜有能超越它的型号。
它在索尼A7R III上表现出色,搭配富士XT3时等效50mm视角,同样惊艳——无论使用何种系统,它都是一款优秀的镜头。对焦手感丝滑,“这般体积下的光圈速度”令人惊叹,光学素质也接近完美。
转接建议
- 索尼相机:笔者使用福伦达VM-E卡口转接环。
- 富士相机:推荐官方转接环,其自带“一键调用转接环设置”的按钮,操作便捷。
- 佳能EOS R与尼康Z卡口:可选择Kipon转接环;若追求性价比,K&N Concept转接环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