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后随访显示,立即漱口组中有37.5%的人牙釉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亚临床磨耗,而推迟漱口组仅为12.8%。最稳定的是规律刷牙组,仅有5.6%出现釉质问题。
饭后立即漱口这件事,在我们诊室里引发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最近一项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口腔流行病学研究,再次将这一看似“卫生习惯”的动作推到了风口浪尖。
数据提示,那些每顿饭后立即漱口的人,在半年内牙齿可能出现三种肉眼可见的变化,不仅仅是牙齿变脆、变黄,还有更深层的牙釉质微损伤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一位35岁的男工程师,因牙齿敏感前来就诊。他无烟无酒,饮食规律,甚至每天两次洁牙。可CBCT显示,他多颗前牙牙颈部釉质呈带状脱矿,
初步诊断为早期非龋性病损。他百思不得其解,只是轻声嘀咕:我只是每顿饭后都漱个口,图个清爽。问题正出在这里。
饭后口腔pH值处于酸性环境,尤其是摄入了富含碳水、水果、饮料之后,牙釉质表层会发生轻微脱矿。这个时候立即用水甚至漱口水漱口,
相当于用水流直接“冲刷”了表面已经软化的牙釉质。多次重复,牙齿表层结构完整性下降,形成微碎片脱落。
这类现象在口腔影像中有极高识别度。我们称之为“釉质边缘模糊征”,尤其在门牙和第一磨牙的唇面、颊面最为典型。
临床上表现为牙齿发黄、牙敏感、冷热酸甜刺激痛感增强,时间一久,甚至会误诊为龋齿,进而过度治疗。
哈佛研究团队追踪了4212名美国成年人,分为三组:饭后立即漱口、饭后10分钟后漱口、不漱口但每天两次刷牙。
半年后随访显示,立即漱口组中有37.5%的人牙釉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亚临床磨耗,而推迟漱口组仅为12.8%。最稳定的是规律刷牙组,仅有5.6%出现釉质问题。
牙齿变黄,其实不全是色素沉积,更常见的是釉质变薄后,牙本质颜色透出。很多患者以为自己牙齿“黄了”,便频繁使用美白牙膏、冷光美白,结果是牙齿敏感加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改变是牙缝变宽,这并非牙周退缩那么简单。釉质局部脱损后,邻接面的支撑力减弱,
牙齿间隙逐渐暴露。而这类细微变化,往往被误认为是牙龈萎缩,实则是非龋性磨损在先,牙龈退缩为继。
我们还观察到一类不易察觉的损伤:咬合面凹陷。尤其是喜欢嚼硬物的人群,如果在饭后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酸性水果又立即漱口,釉质在酸蚀与机械力双重打击下,出现杯状磨耗区,这类损伤一旦形成,几乎不可逆。
这类损伤的发病机制,属于典型的化学-物理联合型牙齿损伤,在国际口腔医学界已有广泛共识。挪威奥斯陆大学的一项对比研究指出,
酸性环境下牙釉质的维氏硬度下降幅度在10分钟内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回升。换句话说,牙齿在进食后有一个“再矿化窗口期”,如果在此期间操作不当,如刷牙、漱口、剔牙,都会加剧损伤。
牙齿是人体唯一不会自我再生的结构,哪怕是微米级别的损耗,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中年女性,牙齿整体发黄、敏感,已无法正常咀嚼。她自述十年如一日,每顿饭后都用冷水漱口,连夜宵之后也不例外。结果牙齿釉质几乎全层脱失,必须进行全口瓷贴面修复。
不少人以为,只要不使用漱口水就没问题,水本身的物理冲刷作用和温度刺激,在牙釉质处于弱酸化状态下,也足以带来微损伤。尤其是刷牙后立刻漱口,还可能带走牙膏中的氟化物,削弱其再矿化作用。
从癌变风险角度看,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饭后漱口与口腔癌发生有关,但慢性牙釉质损伤会增加牙本质暴露
继而导致慢性刺激、牙髓炎转化、根尖病变等一系列病理过程。而这些过程一旦伴随口腔菌群失衡,可能诱发如口腔扁平苔藓、白斑等癌前病变。
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35-44岁人群中有高达34.5%存在不同程度的非龋性牙齿缺损,城市居民比例更高,而这些人群的共同习惯之一正是饭后漱口。
真要保护牙齿,饭后该怎么做?我们建议:饭后30分钟内不要刷牙、不漱口、尤其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可选择轻轻含水,自然吞咽或吐出,待口腔pH值自我调节恢复,再进行清洁。
如果口腔实在不适,可以使用含氟含钙的口腔喷雾,帮助再矿化。也可以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唾液是天然的“牙齿防护膜”,能有效缓冲酸性,促进钙磷的沉积。
对于已经出现牙齿敏感、牙缝变宽、牙色改变等症状的人,请及时就诊,进行釉质硬度检测、冷敏测试和牙周状态评估,避免小问题拖成大病。如果检测出早期釉质脱矿,可通过氟化物涂布、CPP-ACP产品进行逆转。
长期来看,口腔健康的关键不在于“饭后洁净感”,而在于是否尊重牙齿的生理节律与结构脆弱点。我们每一次自以为健康的动作,可能都在悄悄透支牙齿的未来。
牙医有句老话:牙不是一年坏掉的,是每天一点点“好心办坏事”毁掉的。饭后漱口,听起来文明卫生,其实很多时候是“带刀温柔”。真正的保护,不是立即清洁,而是给牙齿一点缓冲的时间。
我们不是要否定漱口,而是希望大家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牙齿的寿命,是可以和人同步的,前提是我们别再把“清爽”误当“保健”。
参考文献:
[1]唐瞻贵.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解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9,54(3):161-165.
[2]张志愿.非龋性牙齿硬组织病损诊疗策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1):5-8.
[3]李志刚.牙体敏感症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0,13(4):193-197.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