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和李敏 24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7:26 2

摘要:在五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但这 些对李敏的触动都不大,这是因为那时她年纪还小,正在学校 读书,她专注的是学业,对社会上的政治运动不大关心。

作者:王行娟

李敏不知该革谁的命

在五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但这 些对李敏的触动都不大,这是因为那时她年纪还小,正在学校 读书,她专注的是学业,对社会上的政治运动不大关心。

但是,1966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则不同了。这是一个震撼 世界、震撼全国人民的政治运动,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于 这个运动之外。而且,年纪越轻,越是这场革命运动的主力, 被称作革命小将。

当毛泽东独自来到中共中央群众接待站,发出了: “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时,全 国人民沸腾了,李敏全身的血液也沸腾了。

陶斯亮在一篇回忆聂力、李讷、林豆豆的文章中说到李讷 对她爸爸的崇拜。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 见红卫兵,以后又走下天安门城楼,来到金水桥边,面对着广 场上的百万民众,席地而坐,微笑着缓缓地抽着烟。

李讷也走 下天安门,站在离毛泽东仅50米的地方,兴奋地对陶斯亮说: “你看爸爸,神采奕奕多健康!多精神! 我们该有多幸福!

李敏对爸爸也有着很深的崇敬,她觉得爸爸是伟大的、睿智的,而且也一定是正确的。她同她那一代人一样,在对这场 运动还很不理解的情况下就投身到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中。

她当时在国防科工委工作,不住在毛泽东的身边,因此, 在文革初期,她没有李讷那样的气势,成为毛泽东的化身或代言人,但也是亦步亦趋,在国防科工委就地造反。由于她是毛 泽东的女儿的特殊身份,出身好,很快就成了一个革命派的一 个头头。

李敏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那时是满腔热情地去闹革 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造反,可是应该去造谁的反,并不知 道,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开始是保聂(荣臻)的,后来又成了反聂的了,一场混战,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是真革命了。”

然而,既然当了造反派,就得造反,就得有造反的目标。

有一次,有人提出要揪斗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之一赵尔陆,要 把他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李敏看了看揪斗的材料, 似乎说明不了这个向题,她觉得没有把握,就来到中南海,向 父亲讨教来了。

这次她很快见到了爸爸,毛泽东拉着女儿的手,慈爱地抚 摸着,向长向短,和蔼可亲。每次见到女儿,他都是满心的欢 喜,总是说:你多回来看看我呀。

李敏在谈了一会儿家常后,就转入了正题,谈到要揪斗赵 尔陆的事。她的话还没有说完,没想到毛泽东的脸陡然变了 色。刚才还是一派清风明月,温良慈爱的毛泽东,此时却满脸 的怒容。他呼吸一下变得短促,拉着李敏的手变得冰凉,而且 不断地颤抖。

他暴怒了,厉声地说道:

“赵尔陆是上过井冈山的人,他是革命好同志。是谁决定 要批斗他的?”

看到这个情形,李敏简直吓坏了。她连忙紧紧地拉住爸爸的手,不住声地说道:

“爸爸,您别生气,您千万别生气,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您的身体要紧。”

过了好一阵子,毛泽东的情绪才平伏下来。他对李敏讲述 了赵尔陆忠于革命的故事,让她回去告诉单位的造反派,不许 揪斗赵尔陆。

李敏轻轻地点头说: “我一定传达爸爸的指示,按爸爸的 意见去办。”

那天,李敏在爸爸身边逗留了好久。她打来了一盆水,帮 爸爸洗了脚,穿上了睡袍,照顾爸爸休息了,才离开。

这是自从1949年李敏来到爸爸的身边以来,爸爸第一次冲 着她发火。当然这次发火也不是对着李敏个人而来的,而是对 揪斗赵尔陆不满意。

在这之前,李敏见过爸爸发过两次脾气。

一次是为了修露 天舞厅。国家干部在周末跳交际舞的风气在建国初期仍然盛 行。中南海里原有一个室内舞厅,那时候没有空调,夏天在 室内跳舞,气温比较高。于是有关部门就在跳舞厅的外面修了 个露天舞池,舞池下面有三个涵洞,流水可以从这里通过,这 样,人在上面跳舞,凉快多了。毛泽东知道了,十分震怒,认 为这是干部搞特殊化,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批评了搞这项工 程的有关人员。

还有一次是在六十年代初,中南海建室内游泳池的事。那 时,小宁宁已经出生了。修室内游泳池,毛泽东事先不知道。 等他发现时,已经修得差不多了。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人 们连饭都吃不饱,却大兴土木搞室内游泳池,毛泽东十分恼 火,发了脾气。他发誓说,他绝不上那里去游泳,也不许他的 子女到游泳馆去游泳。

他这样批评兴建这项工程的负责人员:

“室内游泳池到了冬天,要把游泳池的水烧到一定的温度 才能下去游泳。你想想,这不是一小壶开水,而是满满的一大 池子水。这里的水还要不断地更换,这要烧掉多少煤呀。国家 那么困难,却把钱花在这个上面,你能不痛心?”

修建游泳池的全部费用,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补上了。他 的确从来未去那里游过泳,以示反对。这个室内游泳池只在夏 天放水,到了冬天就不放水,为了节约煤炭。

毛泽东同李讷也生过一次气,也是为了游泳。

中央住进中 南海后,曾经把中海与南海挖深,放养鱼苗。为此,管理人员 作出规定,不许游泳。年幼的李讷不听话,偏要下去游泳,毛 泽东知道了,发了一通火。

李敏笑着说: “其实中南海里的鱼长不大,不是因为游 泳,而是在挖深中海与南海时,把草拔得太干净了,鱼儿没有 可吃的东西;也就长不大。

“我是最爱吃鱼的。有一次,周末回家,炊事员对我说,我今天一定要做条活鱼给你吃。

可是从中南海打捞起来的鱼太瘦 小了,煎炸以后连肉都见不着了,鱼的骨头都露了出来。炊事 员说,这太丢脸了,不能给你吃。

我说,就是这样我也喜欢 吃。炊事员说,不行不行,拿不出来,我还是给你做点肉吃 吧。

以后,割了草扔到海里喂鱼,鱼才长大了。”

毛泽东这次为了保赵尔陆,竟动了肝火,他对赵尔陆的态 度,李敏是明确了。

那么,对其他的老干部呢?有的也是上过 井冈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投身革命,他们功高盖 世,这些人难道也会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 派吗?

在这方面,李敏仍然是大惑不解。

李敏哪里知道,毛泽东在文化革命中所保的人,何止是赵尔陆一个。

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汪东兴说,毛泽东在 文革中保了很多人,很多省的省委书记如谭启龙、杨尚奎、刘俊秀,都是毛主席保下来的。宋庆龄不许斗,也是毛主席说了 话。保陈毅,保贺龙,也是得到毛主席的同意的。贺龙住进周总 理的西花厅,是周恩来通过汪东兴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说, 就让他在那里住着嘛。还有一些人,毛主席也保进了中南海。

林彪要整贺龙,要周恩来的警卫员搜查贺龙,说他把枪带进西 花厅。警卫员请示汪东兴该怎么办。汪东兴说,他没有带枪进 来,你就如实报告嘛。

汪东兴还谈到: “在文化革命中,毛主席对刘少奇看来是有些想法。他提出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红色资本家等理 论,毛主席不同意。在文革初期,刘少奇派工作组,事先并未 请示毛主席,毛主席要整整他的想法是有的,但是他的惨S, 是瞒着毛主席的,毛泽东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如此说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他的初衷是要反修防 修,并不是要打倒一大批的老干部。然而由于林彪以及江青等 人的干扰,他的意图未能得到完全的体现,甚至是歪曲了他的 本意,致使这场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浩劫和灾难。

这一些想法,当时的李敏是并没有认识到的。她只把保赵尔陆看作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与其他的老干部的被保和被打 倒,没有内在的联系。她忠实地执行毛泽东的指令,也同千百 万的人民一样,为最高指示的发表,半夜从家里赶到单位,敲 锣打鼓地上街游行,欢呼。

发起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的毛泽东,在当时,也未必看 得清楚。他按照他的设想, 一步步地将运动推向前去。

1966年 5月7日,毛泽东发出了“五、七”指示,提出军队要学农、学工,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学生,要以本业为主,兼学别样。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 的,也要这样做。

在这以后,五七干校创建了,毛泽东作了 批示: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 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部应这样做、在职干部应分批下放劳 动。”全国掀起了干部下放的高潮。

毛泽东不仅把广大干部下放了,而且把两个女儿也下放 了。

他对李敏和李讷说: “你们也应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两个女儿果真按照爸爸的指示去做了,李讷下放到中办 的农场去劳动。

汪东兴让李敏也一起上中办的农场去。李敏不 同意,说: “我有自己的工作单位,我同自己单位的人一起下 放。于是她来到国防科工委在河南信阳的农场劳动。由于李敏 的身体本来不好,下放不久就病了,几个月后又回到北京。

江青对准了“革命”的目标

她没有忘记李敏给过她的羞辱,她要发泄她的心头之恨。

在文化革命初期,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助教。北京的 高等院校是江青一伙人操纵的主要的阵地,被称为学生中四大领袖的造反派们,在学校兴风作浪,完全是按照江青的意志行 事。江青还常常到一些重点的院校去煽风点火。此时,她那原 来既怕风、又怕声的多病之躯变得什么都不怕了。

不久,有一股邪风从四大学生领袖之一的韩爱晶那里刮起 来了。一时间, “孔令华是埋在毛泽东身边的定时炸弹”“李 敏是保皇派”、 “李敏不是江青生的孩子”等等,流传极广, 危及到他们的造反地位和他们所在的造反派的地位。

正在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积极进行革命造反的李敏和孔令 华,没有想到这场革命竟然会革到他们的头上来了。他们感到 生气,也感到困惑,决定回去看看爸爸,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动向。

他们在中南海的门口等候了多时,才被允许去见毛泽东。 他们刚踏进家门,迎面碰上了江青。此时的江青,已经不是用 打扑克来消磨时光的模样,她摆出一副极其匆忙、不可一势的 架子。她还改了装,往日那些花里胡哨的装扮、服装,全收起 了,改穿上布军衣,戴上布军帽。

她已经不同毛泽东住在一起,而是住到了钓鱼台,她到中 南海来是找毛泽东谈什么事的,正好碰上李敏夫妻也回来了。 这个爱记仇的女人,当然不会放过任何的机会来表达她对李敏 的不满了。她用一种讥讽的口吻,大声地说:“小保皇回来了 呀!现在正搞运动,回来干什么?想摸底呀!”

毛泽东已经知道李敏他们要来了,正在等着他们,听到江 青的话,知道女儿、女婿到了。

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门 口,对李敏说:

“当小保皇有什么不好,保我这个老皇嘛,不是保小皇, 是保老皇嘛!”

他又冲着江青说:

“回来摸底,光明正大,搞运动不准女儿见父亲,岂有此理 ! ”

江青无言以对,悻悻地走了。

毛泽东看到女儿来了,满心的欢喜,从李敏的身体问到小 外孙的情况、在李敏的心目中,发动如此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 命的、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舵手和导师,仍然是慈祥的父 亲。

毛泽东也听取了李敏和孔令华对本单位运动情况的汇报, 作了一些原则的指示。他们似乎真摸到了什么底,高高兴兴地 走 了 。

此后,在北航,看不到对孔令华的攻击的标语和大字报; 在国防科工委,也听不到对李敏生母是谁的议论了、这是否江 青看到了毛泽东对他们的保护的态度,有所收敛的表现呢?

然面,江青要趁文革混乱之机整治李敏的心并没有死,她 又想出新花招来了。

一天李敏下班回到家里, 一只高音喇叭正对着她的窗口吼叫 : “砸烂干部食堂!实现官兵平等!反对资产阶级小姐生活 作风!反对讲吃讲喝!”这几句话来回地播放着。

李敏走到窗边一看,她家正对面的干部食堂前人头济济, 一群红卫兵正往食堂的大门上贴封条,他们配戴的红袖章上有 “哈军工”的字样。

李敏马上就明白了,这是江青借毛远新的 手捣的鬼,她要报大食堂之仇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小姐生活作 风,什么讲吃讲喝,都是江青诬蔑过她的话,现在搬到大喇叭 上来嚷叫了。

李敏气愤地把窗关上,对孔令华说:“江青要报复我一个 人,为此打击一大片。这喇叭吵得四邻不安,让院里所有的干 部日夜没法工作休息,还让所有的干部都到战士食堂去吃饭。 江青真要讲平等,她自己为什么要住招待国宾的钓鱼台,为什么要单开小灶?这是个两面派,是个利用政治报私仇的人。”

“我们对她是要多长个心眼才行。”孔令华表示同意。

第二天,李敏给毛远新打去了电话,警告他说:你不要做 得太过份了。国防科工委里不仅有资产阶级小姐,还有无产阶 级革命派呢。

几天以后,喇叭哑了。但是,被封的干部食堂,从此再也 没有恢复起来。

江青还要报“西瓜诗”之仇。她把手伸向了贺子珍这个不 幸的人。

1989年1月16日,汪东兴在谈话中介绍了如下的事实:

“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想把贺子珍从上海搞走,把她弄 到西北去,不让她在上海居住。她自己不出面,却要陈伯达出 面来办这件事,要陈伯达请示毛主席。

陈伯达就来找我,说要 把贺子珍从上海搞到西北去。陈伯达一讲,我就知道这准是江 青的主意。我就对陈伯达说,你是要我转报,还是要我通知毛 主席有人要向他报告。

陈伯达不敢去主席那里报告,连忙说, 由你转报最好。这样,我就向毛主席报告了。

毛主席说,‘把 贺子珍搞到西北去,人搞走了,思想能搞走吗?贺子珍是有思 想的人嘛。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嘛。我不同意,这是谁出的主 意?他们有本事他们干,我不同意。’

我把毛主席的话转告陈伯 达,陈伯达不敢动了,这样贺子珍在上海才没有动。”

看得很清楚,李敏、孔令华和贺子珍,都曾经是江青要 “革命”的目标。她没能搬动他们,不是她不想,面是她不 敢,不能。毛泽东这把红色的保护伞保护了他们。要不是毛泽 东说了话,西且态度鲜明、坚决,他们的处境会是怎么样呢?

“文革”中贺子珍一家

在“文革”中,对于毛泽东曾经保护过她,贺子珍是一无 所知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她本来就是一个游离于中国政治 生活之外的大闲人。全民开展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 她是漠然处之,她仍然沉浸在个人的不幸与哀怨之中。但是,这场运动的冲击波是如此之大,她想躲都躲不开。

最先的告急信来自她的哥哥贺敏学。当时贺敏学正任福建 省副省长,造反派给他安了个走资派的罪名,把他关了起来, 还抄了他的家。李立英没办法,只好给贺子珍和李敏写信求 助,贺子珍是没有办法可想的,她只能托人给李敏捎话,让李 敏报告毛泽东。

李敏真的去找了爸爸,告诉他舅舅被抓起来的消息。毛泽 东听了后,答应了一声“哦”,就没有再说什么。

李敏着急地说:“舅舅的事,我管不了。”

“对,这事你是管不了,”毛泽东说: “你的舅舅是个好 同志。”

毛泽东这一次没有出面去保贺敏学,但是在1969年党的第 九次代表大会上,他曾经突然重提1930年富田事变的事情。

那 村有一些革命的叛徒,打着“拥护朱(德)、彭(德怀)、黄 (公略),打倒毛泽东”的口号,制造分裂。那时曾山是江西 省政府主席,陈毅是特委书记,都被抓起来了。

贺敏学在东固 被作为毛泽东线上的人抓了起来,要把他拉出示众,然后枪毙。 贺敏学为毛泽东保存了六个文件箱,他怕毛泽东不了解情况, 说服了看守,给毛泽东送去一张条子,报告了反革命的叛乱的 情形。

毛泽东在九大讲话时,提到了一个条子,还点了曾山的名,说,曾山你当时也在。但毛泽东讲话中没有提到贺敏学的 名字。

毛泽东对李敏说,你舅舅是个好同志,说明他对贺敏学 是有认识的。贺敏学送条子事他也记忆犹新。可能由于党内斗 争的复杂,他觉得自己不便多说话,对贺敏学在文化革命中被 抓没有出面去保。于是,贺敏学在这场斗争中被关了八十多 天,他再次为毛泽东坐了牢。待到造反派们把他放了出来,他 的宫也被罢了, 一直处在被审查的地位。

紧接着,永新的家乡也告了急。贺子珍的一个同父异母的 兄弟贺敏置,在父母兄弟一家人都参加革命以后,无以为生, 只得躲到庙里当了斋工。以后他入了党,以斋工身份作掩护, 为共产党传送情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宗教地主、假党员,被整得死去活来,夫妻俩含冤死去。

这场运动也祸及了贺家的第二代。贺怡的一个义子在1968 年被活活打死,他原是上海铁路局的保卫处长。贺敏学的女婿 是叶挺的儿子,由张春桥点的名,把他打成五一六分子,逼他 揭发周恩来。

这些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促使着贺子珍不得不好好地想 想 了 。

事实上,不仅是贺子珍的一些亲属被揪、被斗,有的迫害 至死,连她自己也深受其害了。

毛泽东发了话,制止了江青要 将贺子珍迁往大西北的计划,但江青不会就此罢手的,她要变 着法子来整治贺子珍,以泄她的心头之恨。

她以“防止贺子珍 不良影响扩散”为名,把贺子珍与社会隔离开来。过去江青利用她在上海的影响,不许贺子珍出来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防 扩散的措施;在文化大革命中,她提出的防扩散的措施又进了 一步,这就是除了亲属之外,不许她与外界往来。在贺子珍在 上海湖南路住所的附近,经常有穿便衣的人在这里游动,看见有陌生的人来敲贺子珍家的门,就上来把他们带走,加以盘 问,并勒令他们马上离开,不许去见贺子珍。

开始贺子珍并不知道这种情形,只是觉得有些奇怪,她家 的门前为什么变得冷落了?

直到有一次,遇到一个故人,她才 明白过米。这位老乡亲告诉她,她按着门牌地址,找到她的 家,正要揿门铃,突然上来两个人,不问情由把他带走,带到 一个派出所,严加审查。他被扣上“反革命”、 “流氓”、"骗 子”一大堆吓人的帽子,关押了两天,被驱逐出上海。

后来贺子珍才知道,她这个与世无争的人,她在上海的 “保卫”工作,竟是徐景贤亲自过问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她 是个被划了圈子软禁起来的人。

她很清楚,这是江青的所作所为。对于文化大革命中江青 的青云直上,她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她无法了解江青是借着 什么风上去的,她有多少管理国家的能力,但是她了解江青的为 人,自私自利,恶毒刻薄,这同我们党的传统作风没有一点相 同之处,她不敢相信,这样的人还能成为革命的旗手,还能为 人民服务?

贺子珍执着地忠实于自己的爱情,她是怀着一种良好的愿 望,满心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幸福、快乐。只要江青体贴、关怀 毛泽东,她就感到无限的欢喜。她甚至用宽容和大度来对待江 青对她的诋毁和中伤,就在贺子珍知道,由于那首西瓜诗,江 青扬言要对她作组织处理时,她都没有想到要对她采取任何报 复的手段。就在那年寒假期完毕,李敏要返回北京,贺子珍照样 给江青和李讷各备了一份礼物,她希望江青能够善待毛泽东。

但是,当她从各种渠道听到江青对毛泽东不好的消息,不 照顾毛泽东的生活,还同毛泽东分居,她对江青的态度完全变 了,觉得江青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是个令人憎恶的人。

她忘记了自己的哀愁,却为毛泽东的孤寂而发愁了。

她常常对李敏 说 : “你的爸爸也是很孤苦、很寂寞的,你要多体贴他,多去 看望他。”

贺子珍由于心理压抑造成的精神障碍还不时地发作,但这 并不妨碍她关注着社会,关注着那些新的权贵们。

同毛泽东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她养成了仔细读报的习惯。 每次看报,她都要拿一支笔,一面看一面在上面作符号,把重 要的地方画出来,圈出来。

每次见到李敏,她都要提醒她要有 政治头脑,要注意政治风云。对于同在上海居住的她的侄女儿 贺小平、外甥女贺海峰,她的告诫就更多了,她建议她们一定 要每天看报,看政治风向,看国内外大事,她还常常把自己读 报的心得告诉她们,帮助她们掌握读报的重点。

贺子珍还在她的台历上,记下了文化革命中的一些重要的 事件和新的口号和提法,比如, "要文斗不要武斗”, "人贵 有自知之明”等,她还把江青臭名昭著的口号“文攻武卫”也 写到台历上了。

这个受到毛泽东严厉批判的口号,贺子珍把它 记下来,与毛泽东倡导的“要文斗不要武斗”写在一起,是什 么意思呢?是不是把江青的罪行一笔笔地记录下来呢?

就这样,李敏与贺子珍,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毛泽东所发 动的文化大革命的狂涛中,她们同江青的恩恩怨怨,也在继续 着、发展着。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