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例经口胃肠减压病例反思围术期经鼻胃肠减压的有效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8:08 2

摘要:患儿,男,8岁,24kg。术前诊断:闭合性腹部损伤、脾破裂。入院前4小时进食、进水,术前经鼻放置了成人型号的胃管。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术。麻醉前对胃管进行吸引,但没有吸引出胃内容物。术中发现脾破裂、胃膨胀严重,行脾切除术。胃膨胀说明经鼻胃管

作者: 麻醉科黄建华;普外科李伟杰

山西省稷山县人民医院

病例一

患儿,男,8岁,24kg。术前诊断:闭合性腹部损伤、脾破裂。入院前4小时进食、进水,术前经鼻放置了成人型号的胃管。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术。麻醉前对胃管进行吸引,但没有吸引出胃内容物。术中发现脾破裂、胃膨胀严重,行脾切除术。胃膨胀说明经鼻胃管并没有起到胃肠减压的作用,多次冲水抽吸仍不能将胃内容物吸出。考虑到术后胃胀有增加患儿反流误吸的风险、影响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不利于患儿快速康复。经讨论,根据该患儿的食管横径,决定经口放置更大口径的吸引管(采用3000ml生理盐水灌洗液的连接管)排空胃内容物。放置过程顺利,吸出大量粘稠的胃内容物,胃变空虚,然后顺利关腹。几天后康复出院。

病例二

患者,男,72岁,主因“纳差2个月,乏力10天”就诊,在门诊行无痛胃镜检查时发现胃内大量乳糜样食物残渣、幽门梗阻。患者在做无痛胃镜时,镜子出来后,带出部分乳糜样食物残渣,发生反流,内镜面罩里有不少呕吐物,此时患者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口唇发绀,快速清理口腔、面罩吸氧后逐渐好转,清醒后入院。入院诊断:胃恶性肿瘤?冠心病、电解质紊乱。

次日,胸部CT显示:胸廓对称,纵隔、气管位置居中,气管主支气管及其分支管腔通畅,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左肺明显。影像诊断:双肺感染性病变,需积极治疗后复查。

胃镜示:胃体:粘膜管腔狭窄,粘膜凹凸不平糜烂,镜身勉强通过,取检组织三块,考虑恶性。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化疗+免疫、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支持治疗。入院后第8天,患者在介入导管室行“经鼻肠营养导管置入术”,尽管术前已留置胃管,但由于胃内容物残留过多而无法操作。于是拔出胃管,再次经口放置较粗大的吸引管(胸腔引流管),吸出大量的乳糜样食物残渣(1000多毫升)。之后,营养管顺利置入。

入院20天后出院。

放置胃管不是目的,有效的减压才是目的。由于管径、位置、体位、负压的原因,常规的经鼻胃管对液体和气体的抽吸效果较好,而对粘稠的固体食物效果有限。临床工作中,围术期无效的胃肠减压病例比比皆是,如何让胃肠减压变得有效,是值得每一位手术麻醉团队成员思考的问题。

一、围术期胃潴留的原因?

围术期胃潴留是指胃排空受阻,导致大量胃内容物积聚。其原因有:

1、机械性梗阻: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如肠梗阻、幽门梗阻等,胃出口被堵塞,食物和消化液无法顺利进入肠道,从而在胃内大量潴留。

2、胃排空时间延长:

高龄患者、 妊娠(>20周)、病态肥胖(BMI≥40kg/㎡)、胃减容术后、导致胃轻瘫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食管病变(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狭窄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或手术史(急性胆囊炎、阑尾炎,食管/胃/胆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史及消化道重建术后等)、吞咽 功能障碍 (帕金森、 阿尔茨海默病等)、近期特殊用药史(阿片类药物或减肥药物 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患者应激状态(急性疼痛或创伤状态)、先天性无痛症等。

3、无效的胃肠减压:胃管口径过细(如病例一尽管用的是成人型号胃管,相对仍不足),或胃管位置不当、侧孔被粘稠物堵塞,无法有效吸引。

二、围术期胃留的危害?

胃潴留是围术期非常危险的状况,其危害极大,主要包括:

1、反流与误吸:这是最致命的危害。当胃内压升高或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张力下降,致胃内压超过LES的张力,胃内容物即可反流至食管、咽喉并流入呼吸道。在麻醉状态下(尤其是诱导期和苏醒期)患者咽喉部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极易误吸入呼吸道。即便是清醒的患者,也有发生反流误吸的情况。其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气道阻塞和窒息、低氧血症和氧合不足、导致肺功能减退、气胸和胸腔积液、呼吸衰竭和循环失代偿。

2、影响手术操作和延迟术后恢复:

影响胃外和胃内的手术操作。

胃壁膨胀会影响血运,加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导致腹胀、呕吐,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复(ERAS)。

3、增加患者痛苦与医疗成本。

三、如何对胃留患者进行胃排空处理

对胃潴留患者,有效的胃排空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应采取综合措施:

1、评估与预防:

择期手术患者严格遵循术前禁食禁饮指南,但对于急诊、创伤或已知存在梗阻的患者,以及其他影响胃肠道正常排空的情况,必须视为“饱胃”处理。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有纳差、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排便障碍等患者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进行影像学(如胃部超声、腹部X线片和CT)或胃镜检查评估。

2、选择有效的减压方式:

选择合适的经鼻胃管:若使用经鼻胃管,应确保其口径足够粗(儿童需选择适当的型号),并保持通畅。胃管引流液体胃内容物效果相对较好,但对固体、半固体胃内容物有效性存疑,同时还受胃管型号、位置、患者体位等因素影响。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胃管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有效性,以及是否会增加误吸风险。

经口粗管吸引:必要时经口放置大口径带侧孔的吸引管(选择手术室内可用的各种管子,如胸腔引流管),其管腔粗大,不易被粘稠物堵塞,能快速、有效地清除大量胃内容物。这是处理重度胃潴留的一种有效方法。

3、麻醉管理策略:

快速序贯诱导(RSI):对饱胃或已知胃潴留患者,麻醉诱导应采用RSI技术,即预充氧后给予快速起效的麻醉药和肌松药,不使用面罩人工通气,并迅速完成气管插管,建立安全气道。

体位:误吸高危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插管期间,手术床头或患者上半身抬高约30°,可增加肺功能残气量及肺泡氧储备,延长气管插管无通气安全时限,在胃咽喉间形成重力落差,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可能性。

清醒气管插管:如果怀疑患者插管困难并且存在误吸风险增加,则进行清醒插管。

4、药物辅助:

麻醉诱导前可使用胃肠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和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但这些药物无法替代机械性的抽吸减压。

5、术后管理:

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应保留气管导管至完全清醒,保护性反射恢复。

抢救很重要,预防更重要。我们再次强调:放置胃管不是目的,有效的减压才是目的。临床工作中必须摒弃“放了胃管就万事大吉”的思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胃内容物性质、量、病因等)动态评估减压的效果,必要时采取经口粗管吸引等更积极有效的手段,以确保患者围术期安全。

参考文献

1、成人反流误吸高危人群全身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2、2022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困难气道管理实践指南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