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虽然成功带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但是他的家人和至亲骨肉却一个又一个战死沙场,这也成为主席人生的一大遗憾。
从战争时期走过的战士们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对于普通将士来说如此,对于将领和领袖来说亦不例外。
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虽然成功带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但是他的家人和至亲骨肉却一个又一个战死沙场,这也成为主席人生的一大遗憾。
而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主席的妻子和孩子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和追捕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天涯相隔的状态,当时主席的妻子贺子珍就因为不得已和女儿李敏分开而内心备受煎熬。
在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下,贺子珍的身体情况也一天不如一天,好在李敏后来长大成人,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往复,贺子珍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1951年李敏到上海访母时,贺子珍十分严肃的提起一件事情,质问女儿为何要刻意隐瞒自己.....
那么李敏到底隐瞒了什么,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罕见的情绪低落,34岁的年纪已然不是太年轻,但革命起义的失败让他又在重新考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不是正确的。
在井冈山上他遇到了一个英姿飒爽和他有着同样理想抱负的女青年——贺子珍,前不久的永新暴动中,这位豪迈的女战士在战场上展露了她独特的一面。
虽然是井冈山上有名的“双枪女将”,但是贺子珍面对毛泽东时,却展现出了女性温柔害羞的一面,对于她来说,眼前的这个高个子也让她暗生情愫。
在相处的日子中,两人感情逐渐升温,贺子珍主动担负起了毛泽东生活秘书的这份重任,毛主席终于不再回避这段关系,1928年在朱老总、陈毅等人的注视下,两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结婚当晚,毛主席拉着贺子珍的手说道:“选择了我,未来的路可能会很苦的,你要有心理准备。”贺子珍看着这个刚毅汉子中流露出的温柔,用力的点了点头,对于这一对革命伉俪来说,未来要经受的磨难其实也才刚刚开始。
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开始处在了党内边缘位置上,除了保留一项虚职外,主席的所有权利都被剥夺,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和贺子珍有了难得的相处时光。
很多时候儿子的一声呼唤,毛泽东就放下手中的书,加入到母子二人之中,这让贺子珍心中很不是滋味。
随着革命的深入,主席的境遇也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改变,遵义会议上重新确定了主席的领导职务,随着红军胜利会师到达陕北,本来是该大展拳脚的时刻,贺子珍的心境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尤其是这几年接连生养子女,让原本也是进步青年的贺子珍和毛泽东之间有了明显的差距。
当看到很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女青年高谈阔论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贺子珍找到了主席:“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你也该为我考虑考虑。”
毛主席还以为是前段时间刚刚夭折不久的孩子一直让贺子珍没能走出难过悲伤的心情,对贺子珍的这些话只是宽慰了些许,繁忙的工作让他将这件事随即抛之脑后,却没想到妻子早已经下定了决心。
1937年10月,贺子珍没有和主席告别,一个人踏上了去往异国他乡的火车,这次离别对于两个人来说很难说是否是正确的选择,一个沉浸在悲伤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另一个在外地始终也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留着他们未长大的女儿处在了单亲家庭的环境之下。
或许是在火车上看着异国他乡不熟悉的面庞,听着那怎么也学不会的语言,贺子珍对亲情又有了其他的理解,到达莫斯科的第一件事,贺子珍不是寻找住所和帮助,而是惦记起着两个素未谋面的孩子,毛岸青和毛岸英。
在寒风凛冽的莫斯科,贺子珍托关系打听到了对方的消息,那时的两个男孩在国际儿童院中穿着单薄的外衣,吃着咬不动的俄罗斯面包,稚嫩的小手冻得早已粗糙不堪。
贺子珍把袋子中为数不多的苹果分给了兄弟两人,看着对方疑惑不解的表情,贺子珍说道:“是你们的爸爸让我来的,我叫贺子珍。”
兄弟两人对这个“陌生女人”的到来显然不是很适应,可对贺子珍来说,从她愿意嫁给主席的那一天起,就不能对这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视而不见。
所以当每个月贺子珍拿着攒下的70卢布带兄弟二人出外吃些好的,买些衣服时,两方的关系也在迅速改善。
兄弟两人开始和贺子珍分享学校发生的开心故事,贺子珍开始给他们提出生活和学习上的建议。
在主席寄来一封宣告两人感情彻底结束的信时,兄弟二人竟也说着:“贺妈妈,您还有我们,我们永远都是您的亲人。”情难自已的贺子珍有了两个异国他乡的“儿子”,但同时她也无比想念自己留在国内的女儿。
1941年,主席把还不过4岁的李敏送到莫斯科和贺子珍团聚,对于这个女儿,贺子珍朝思夜想,如今再度重逢更是让她喜不自胜。
一个大人要养活三个孩子,还是在异国他乡,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显然是不容易的,尤其李敏还因为气候环境原因感染上了严重的肺炎。
就在医生都给她宣判了死刑时,贺子珍却靠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把李敏从鬼门关拉回,这件事过后,贺子珍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也就越来越足。
1946年,王稼祥前往苏联治病,机缘巧合下联系到了贺子珍,在王稼祥的帮助下,贺子珍和李敏再度回国。
其实这么多年战友们不是不想接她回去,只是怕贺子珍走不出当时的牛角尖,不愿意强迫她。
可当看到贺子珍如今的精神状态,众人也都纷纷松了一口气,回国之事也就踏上了日程,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更是十分高兴,电报中的“完全同意”也证明了主席对贺子珍的思念。
再度回首往事新中国建立之后,贺子珍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独自一人前往上海生活,或许对于她来说,和主席互不打扰才是更好的选择。
李敏作为二人的女儿,工作闲暇之余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来回往复,她既舍不得离开父亲,但是又放心不下精神状态不好的母亲,虽然路上枯燥乏累一些,但是这样的日子好在是充满着盼头和希望的。
1951年年初之时,李敏又像往常一样前往上海,中国传统新年结束没多久,李敏还是带了很多北京的小吃和特色前来,只不过在踏进母亲屋内的那一刹那,李敏还是发觉了一些不对劲。
母女两人在经过几句简单的交谈后突然的沉默让李敏很是不自在,正当李敏拿出那些小吃说着:“妈你尝尝,北京的小吃老好吃了,我特意给你带来的,父亲也说让你尝尝。”
当她抬头看到母亲的眼神时,突然被眼睛中的绝望和苦楚所惊的不知所措,李敏还想说些什么,贺子珍却开口说道:“你们都还打算瞒我多久,这件事发生了这么久,你们为什么都不告诉我。”
李敏呆愣在原地没有说话,突然间贺子珍扑过来抱住女儿,李敏也泪如雨下说着:“妈妈,哥哥的事你知道了。”母女二人说的正是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这件事。
在李敏探望贺子珍的几天前,在收音机中,贺子珍意外得知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当时她反复收听着广播,不愿相信这一事实,尤其是身边所有人都没有告诉自己这个噩耗,贺子珍想会不会是广播电台搞错了,或是出个什么同名的乌龙。
可日子一天天过,贺子珍知道这是主席等人怕自己难过故意瞒着自己,可是这么大的事怎么能瞒得住,贺子珍痛苦着说:“岸英受了多大的苦啊,你爸爸又该多难过啊。”
是啊,李敏在离开北京前,主席强忍着悲痛又再度和她谈起这件事,要她在母亲面前绝对保密,千万不能再刺激她了,但对于贺子珍来说,那也是她深爱着的孩子,怎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后来主席没有选择把儿子的遗体运送回国内,而是和许多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般埋葬在朝鲜这片战斗过的土地上,或许这也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那须马革裹尸还。
1979年,贺子珍又重新被邀请进了毛主席纪念堂进行了参观,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有余,贺子珍对当时的境遇感受也有所改变。
但在经过毛主席卧室前,贺子珍却少见的情绪波动,只因为此处有着毛岸英留下的贴身衣物,而对于贺子珍来说,这也成为了她一生不愿意回首的一段往事经历罢了。
史料来源:[1]周浩:坚定的革命者贺子珍[J].世纪桥,2017
来源:史中阅灯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