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值得看的,是后面那串“操作”——清华把旧书房整个搬进校园,连他批注到卷边的《量子场论》都摆回原位;诺奖官网连夜翻出1957年斯德哥尔摩的录音,粒子物理圈直接降半旗;教育部更狠,打算把他的故事写进高中选修课本,以后高考可能真会考“杨-米尔斯”到底怎么用。
八宝山那个门口,24号早上九点又要排队了。
上一次这么长的队,是邓稼先。
三十多年过去,同一个礼堂,轮到杨振宁。
消息一出,有人愣住:原来他真的走了。
别急着刷过去,这不是“又一位大师陨落”的套话。
真正值得看的,是后面那串“操作”——清华把旧书房整个搬进校园,连他批注到卷边的《量子场论》都摆回原位;诺奖官网连夜翻出1957年斯德哥尔摩的录音,粒子物理圈直接降半旗;教育部更狠,打算把他的故事写进高中选修课本,以后高考可能真会考“杨-米尔斯”到底怎么用。
先说24号当天怎么凑这个热闹。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主厅只能进亲属和官方代表,副厅同步直播,不限制人流。
现场会放一段1971年的黑白影像:51岁的杨振宁从纽约飞北京,过罗湖桥时回头冲镜头笑了一下,那天他穿的是件不合身的灰西装,据说借的。
想更近一点,清华18号就开了缅怀室,老图书馆二楼,空调开得足。
最显眼的是一张手写草稿,1954年,他和米尔斯在布鲁克海文食堂 napkins 上画下的那几行公式,后来被叫作“杨-米尔斯理论”。
草稿边角有咖啡渍,本人认证“当时糖放多了”。
别以为只有国内在忙。
布鲁克海文23日降半旗,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页挂出黑框,标题一句“Without Yang, no Higgs”。
翻译过来:没有他打地基,希格斯玻色子连门都找不到。
物理圈就是这么直接,纪念方式只有一句话——承认你牛。
国内后续更“卷”。
中国物理学会新设“杨振宁理论物理纪念奖学金”,首批30个名额,一人十万,直接打到卡上。
清华干脆挂牌“杨振宁学术思想研究中心”,首批六个课题,全是硬骨头:高温超导机制、量子引力低能有效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数学结构……听着就掉头发。
家属这边,翁帆把书房捐了,连他晚年最爱的那把藤椅也搬过去,椅背贴块胶布写着“此椅危险,坐前三思”。
据说杨先生习惯盘腿写算式,椅子嘎吱嘎吱响,他嫌吵,又舍不得换,胶布一贴继续用。
最接地气的动作是教育部:2024年春季选修教材,单独开一页“科学精神”,配的照片不是标准证件照,而是一张他2003年在清华园门口自己啃冰棍的抓拍。
编写组说,就想让学生知道,诺奖得主也怕热,也排队买五毛钱的老冰棍。
所以24号如果路过八宝山,看见队伍别惊讶。
有人带白花,有人拿《量子场论》旧书,还有高中生抱着新版选修教材现场找签名——当然没人给签,但不妨碍他们拍张照发朋友圈,配文“今天排队送别课本里的人”。
物理不会骗人,公式写完就留在黑板上;人会走,故事留下。
杨先生自己说过,最怕被供进神龛,“那就真死了”。
现在看,他大概率躲不掉,但好歹被记住的方式没那么无聊:奖学金、草稿、藤椅、录像、半旗、课本……全是活的。
至于普通人能带走什么?
如果那天去现场,记得带支笔,缅怀室门口有本大开页的留言簿,已经写满半本。
有人抄麦克斯韦方程,有人画小老虎,还有人只写一句“谢谢你让我知道世界更大”。
不写也行,拍张照就走。
下次翻物理题,看见“规范场”三个字,能想起那个在食堂 napkins 上画圈的年轻人,就够了。
来源:把梦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