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18年3月,江都,宫变那晚,宇文化及的刀很快,隋炀帝杨广被勒死,齐王杨暕被杀,杨暕的两个儿子也被杀,皇室男丁,几乎砍光,血流到天亮。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亡国皇孙,在长安城里当官,他的祖父是隋炀帝杨广,父亲是齐王杨暕。
按理说,前朝皇室血脉,早该死绝了。
可他不但活着,还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人,这不合常理。
——《壹》——
618年3月,江都,宫变那晚,宇文化及的刀很快,隋炀帝杨广被勒死,齐王杨暕被杀,杨暕的两个儿子也被杀,皇室男丁,几乎砍光,血流到天亮。
但宇文化及漏了一个,不是他心软,是他不知道。
杨暕的一个妃子,肚子里怀着孩子,那晚她装成宫女,混在人群里逃了出去,江都城外,到处是乱兵,她就这样,挺着肚子,在废墟里找吃的。
一个月后,孩子生下来了,男孩。
如果隋朝还在,这孩子是皇孙,是未来的储君,可现在隋朝没了,这孩子只是个累赘,随时会被杀的累赘,母亲给他取名杨政道。
很快,他们被李密的人抓住,又被窦建德的人抓住。
每换一个主人,就要担心一次性命,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前朝皇室的血,最好流干净,619年初,窦建德手下押来一群俘虏,里面有个女人,怀里抱着婴儿。
士兵说,这女人自称是隋朝齐王的妃子,孩子是杨广的亲孙子。
窦建德愣了一下,手下人等着他下令,杀,还是放?窦建德没说话,他看着那个婴儿,脑子飞快转动,杀了很简单,一刀的事,可杀了有什么好处?
窦建德想明白了,这孩子,有用。
天下还有很多隋朝的旧臣,很多老百姓还念着隋朝的好,如果窦建德善待这个皇孙,消息传出去,那些人会怎么想?
他们会说,窦建德是个仁义的人。
这孩子就是一块招牌,有他在,窦建德就能号令那些隋朝旧部,于是,窦建德下令,不但不杀,还要好好养着。
619年4月,窦建德正式册封杨政道为郧国公。
一个婴儿,有了爵位,这消息传出去,果然有效果,很多隋朝旧臣投奔窦建德,说是为了保护隋朝血脉,窦建德笑了,他用一个孩子,收买了一批人心。
但窦建德还是担心,他知道,这孩子是双刃剑。
用得好,是招牌,用不好,是祸根,而且,北方还有更大的势力在盯着这个孩子。
——《贰》——
620年初,突厥派人来了,使者直接对窦建德说,突厥可汗要杨广的皇后萧氏,还要那个孩子,窦建德不敢拒绝,突厥太强了,窦建德打不过。
于是,杨政道母子,连同萧皇后,被送到了草原。
突厥人为什么要这个孩子?因为草原上有个女人,她叫义成公主,义成公主是隋文帝的女儿,杨广的妹妹,599年,她被送到突厥和亲,嫁给了启民可汗。
这一嫁,就是三十年。
启民可汗死后,按突厥习俗,她又嫁给了启民的儿子始毕可汗,始毕死了,嫁处罗可汗,处罗死了,嫁颉利可汗,四任丈夫,全是突厥可汗。
义成公主在草原的地位,比任何一个突厥贵族都高。
她听说萧皇后和杨政道被窦建德抓了,立刻派人去要人,对她来说,这是隋朝最后的血脉,她不能让这孩子死在中原的乱世里。
620年2月,杨政道到了定襄。
义成公主见到这个两岁的孩子,哭了,这是她哥哥杨广的孙子,是她侄孙,隋朝亡了,但这孩子还在,她当场对处罗可汗说,要给这孩子一个名分。
处罗可汗同意了,620年2月,东突厥正式册封杨政道为"隋王"。
一个两岁的孩子,成了王,更离奇的是,处罗可汗把所有逃到突厥的隋朝官员和百姓,全部划给杨政道,一共一万多人,杨政道有了自己的政权。
他设置百官,按隋朝制度运作,就住在定襄城。
这就是历史上的"后隋",一个流亡政权,在草原上延续着隋朝的香火,处罗可汗不只是做做样子,他是真想帮杨政道复国。
620年11月,处罗可汗召集群臣商议,说要攻打并州,把那里给杨政道做根据地。
群臣反对,他们说,现在唐朝正强,打并州风险太大,处罗可汗发火了,他说了一句很重的话:"我父亲当年失去国家,是隋朝扶持他才重新当上可汗,这样的大恩,我不能忘。"
这话说得很明白,突厥欠隋朝的,必须还。
群臣不敢再说话,但天不遂人愿,就在处罗可汗准备出兵的时候,怪事发生了,史书记载,那段时间天上下雨,连下三天,国中的狗半夜乱叫,找不到原因。
处罗可汗疑神疑鬼,病倒了。
义成公主拿来药,说是五石散,能治病,处罗可汗吃了,没几天,长了毒疮,死了,杨政道的复国梦,断了,但更严重的问题来了。
——《叁》——
草原上的童年处罗可汗死后,义成公主没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反而立了处罗的弟弟颉利可汗,为什么?因为义成公主看得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太弱,保不住杨政道。
只有颉利继位,才能继续庇护这个隋朝遗孤。
义成公主又嫁给了颉利可汗,她用自己的婚姻,给杨政道换来了安全,杨政道在草原长大,他学突厥语,学骑马射箭,也学汉字和儒家经典。
义成公主对他很严格,她经常对杨政道说,你是隋朝皇孙,身上流着杨家的血。
你不能忘本,杨政道记住了,但草原生活,也改变了他,他不像中原的皇子那样温文尔雅,他更像突厥人,直接、强悍,他知道,自己的命是姑奶奶拼回来的。
他也知道,大唐不会放过他。
迟早有一天,他要在姑奶奶和大唐之间做选择,630年初,唐朝出兵了,李靖率领唐军,夜袭阴山,颉利可汗的军队,一触即溃,东突厥,亡了。
萧皇后听到消息,立刻找到康苏密,说要投降。
康苏密是颉利可汗的亲信,他看局势已定,带着萧皇后和杨政道,去唐军大营投降,义成公主不投降,李靖在大帐里见到她,他问,降不降?
义成公主说,不降,李靖拔剑,义成公主死了。
她临死前说,她是隋朝公主,只认隋朝,不认唐朝,杨政道看着姑奶奶死去,他什么都没说,也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姑奶奶用命,给他换来了活路。
630年正月初九,杨政道进了长安城,他十二岁。
李世民看着跪在面前的杨政道,这是个难题,杀,还是留?按常理,前朝皇室血脉,必须除掉,汉高祖杀了项羽全族,朱元璋灭了元朝宗室。
但李世民犹豫了,十二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威胁?
李世民想清楚了,杀,得不偿失,留,还能显示自己宽宏大量,630年,李世民下令,封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这是个闲职,没权,没钱,就是个名号。
但这个名号,意味着杨政道活下来了,他成了大唐的官员。
——《肆》——
杨政道在长安城住下了,他的日子过得很平静,每天上朝,站在角落里,不说话,下朝回家,也不和任何人来往,李世民对他很冷淡。
630年12月,李世民和大臣们聊天,突然提到了杨政道。
他对秘书监萧璟说,你在隋朝时见过萧皇后吗?萧璟说,她母女都很少见面,我怎么可能见到?魏徵在旁边说了一句很重的话。
他说,隋炀帝对自己的儿子杨暕都不信任,总派宦官监视。
听说杨暕喝酒,就说他图谋不轨,听说杨暕忧愁,也说他图谋不轨,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李世民笑了。
他说,朕对待杨政道,比隋炀帝对待杨暕强多了。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是说给杨政道听的,也是说给满朝文武听的,意思很明确:我李世民比杨广强,我不会像他那样猜忌自己人。
但杨政道听懂了另一层意思。
李世民这是在警告他,别有非分之想,杨政道更加低调了,几年后,李世民把他调到尚衣奉御,这个职位更清闲,专门管皇帝的衣服。
杨政道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龙袍有没有破损,准备李世民换洗的衣服。
一个隋朝皇孙,给唐朝皇帝管衣服,这就是杨政道的下半生,653年,杨政道死了,享年35岁,史书没记载他怎么死的。
或许是病死,或许是暗杀,谁知道呢?
但杨政道留下了儿子,他儿子叫杨崇礼,杨崇礼很聪明,也很会做官,他不像父亲那样低调,他积极参与朝政,和唐朝的大臣们打成一片。
到了唐玄宗时期,杨崇礼当上了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六部之一,这是实权职位,一个隋朝遗孤的儿子,当上了唐朝的户部尚书,杨崇礼的儿子,也就是杨政道的孙子,后来当了御史中丞。
杨家的血脉,就这样在唐朝延续下来,而且不只是延续,还重新崛起了。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