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P在美国,自称资产十位数,八岁账户到账290万,每月信用卡额度两万美元,父亲厅级、母亲平民,旅游四十多国,护照晒满朋友圈。
又一个“天龙女”横空出世。
IP在美国,自称资产十位数,八岁账户到账290万,每月信用卡额度两万美元,父亲厅级、母亲平民,旅游四十多国,护照晒满朋友圈。
这位名叫“安月”的留学生,用一套标准的“二代叙事模板”,在互联网上完成了一场高调的身份展演。
她说自己“只是分享生活”,可这哪是生活?分明是一场赤裸裸的阶层炫耀。她晒的不是照片,是门槛;她讲的不是经历,是特权;她所谓的“快乐”,建立在对普通人努力的无声嘲讽之上。
更讽刺的是,她一边炫富,一边装无辜:“不排除父亲外面有师生”“老头是个世界公民”“公务员了不起”,这话术太熟练了。
看似自黑,实则抬高;表面调侃,暗藏优越。说“公务员了不起”,潜台词是“我家不止是公务员”;说“不排除有师生”,实则是暗示“我们家复杂得很”。这种“凡尔赛式”的表达,比直接喊“我有钱”更扎心。
而最耐人寻味的,是她的IP地址:美国。
一个在国内体制边缘游走的家庭,子女却在海外享受着顶级消费,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隐喻。
她不在国内发声,而在境外平台高调露富,既避开了监管,又能收割流量,还能测试舆论水温,进可攻,退可守,算盘打得噼啪响。
这不是第一次了。
从“我爸是李刚”到“北极鲶鱼”,再到江西某公子“每天喝8万一泡的茶”,这类炫富事件总能引爆舆论。但每一次,结局都惊人相似:当事人被扒,家人被查,公众情绪从猎奇转向愤怒,最终演变成一场社会信任的崩塌。
为什么大家如此反感?
因为炫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财富与权力的模糊边界。她说父亲是厅级或正处,那问题是:一个体制内干部,如何拥有“十位数”资产?
八岁给孩子打290万零花钱,这合理吗?如果合法,为何不敢公开来源?如果不合法,那这每一分钱,都是对公平的践踏。
胡锡进说得对:现在大家都沉默了。
明星不敢发日常,公职人员不敢晒生活,普通人连朋友圈都懒得更新。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为一开口,就可能被审视、被质疑、被网暴。
可偏偏有些人,在境外平台肆无忌惮地炫耀,仿佛规则对他们无效。
这不是刷“存在感”,而是挑衅。她知道国内对这类言论敏感,所以选择在海外发声;她知道网友爱扒底细,所以故意留线索吊胃口;她甚至可能期待一场风波,争议越大,名气越大,说不定还能带货、接广告,把“天龙女”人设变现。
更可悲的是,这种炫富已经形成产业链。
有人靠晒包、晒车、晒旅行攒粉丝;有人靠“揭露内幕”“深度起底”赚流量;还有人借机贩卖焦虑,鼓吹“寒门再难出贵子”。
结果就是:真正努力的人闭嘴了,钻空子的人笑了,社会的信任感,碎了一地。
我们不反对富裕,也不仇富。
有人靠创业致富,有人靠技术翻身,这些值得尊重。可当财富来路不明,当特权被包装成“个人奋斗”,当炫耀成为常态,我们就必须警惕: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社会公平的警报。
“杨兰兰”们或许觉得,自己只是在“分享生活”。
可她们忘了,互联网不是私密日记本,而是公共广场。你晒的每一笔消费,都在提醒别人:有些人出生就在终点,而大多数人,一辈子也跑不到起跑线。
最后,别说什么“让子弹飞”。
子弹不该由网友来发,监督的枪,应该握在制度手里。否则,每一次炫富风波,都只会加深割裂,让普通人更加相信:这个世界的规则,从来就不曾公平。
来源:特别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