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1日下午,“法护侨益,有商有量”宁波市北仑区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交流活动在大碶街道举行。活动现场,区侨联携手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构建全市首个“公检法司侨”五方联动护侨机制,同步发布《工业社区“有商有量”侨企管家工作法(试行)》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余继洪 陈梦琦
10月21日下午,“法护侨益,有商有量”宁波市北仑区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交流活动在大碶街道举行。活动现场,区侨联携手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构建全市首个“公检法司侨”五方联动护侨机制,同步发布《工业社区“有商有量”侨企管家工作法(试行)》,为北仑涉侨权益保护工作按下“创新加速键”。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鲁爱丽,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海航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
作为浙东知名侨乡与区域产业经济核心平台,北仑的侨务工作始终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仅大碶街道就有侨眷1000余户、涉侨人员超8000人,辖内三大工业社区更是集聚侨企100多家;2024年,该街道规模工业总产值达612.9亿元,侨胞侨企已成为推动北仑“双一流双示范”建设的“关键力量”。
伴随侨企规模扩容、侨胞往来加密,“诉求反映难、政策对接散、纠纷化解慢”等问题逐步凸显,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更让涉侨维权陷入“五指分散、难成拳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以法治筑牢侨益“防护网”、以协商架起侨社“连心桥”,成为破解当下侨务工作难题的核心课题。 此次签署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侨益司法保护的五方合作备忘录》,以中国侨联与最高法、最高检联合文件为指引,在市级协同平台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创新,标志着北仑涉侨纠纷化解正式告别“单兵作战”,迈入“五方联动、协同发力”的新阶段。目前,北仑已依托该合作备忘录,落地常态化联络、协同法律服务、法治宣讲三大机制,聚焦侨胞侨企核心司法需求,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侨益司法保护体系,切实依法高效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与海外侨胞正当权益。
作为五方联动机制的基层“落脚点”,《工业社区“有商有量”侨企管家工作法(试行)》的发布同样意义深远。该工作法创新构建企业、社区、专业服务、司法联动的四级调解体系,明确“企业内部自主调、侨企管家介入调、部门协同联动调、司法程序兜底调”的递进流程,推动纠纷按“易到难、内到外”逐级化解,力争实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社区”,让侨胞侨企真正做到“有需求找管家,服务直接送上门”。
据预测,该工作法可使涉侨劳资纠纷年均发生率下降70%,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侨务领域的鲜活实践。活动现场,横河、大港、金创工业社区侨企管家工作站同步授牌,正式成为服务侨企的“前沿前哨”。
事实上,这套纠纷化解体系已在横河工业社区率先“试跑”并成效初显。作为北仑涉侨纠纷多元化解试点,该社区2024年加入大碶街道“青心守护”涉侨解纷联盟,依托“有商有量”工作室,创新打造“开源节流、运行管理、分级调解”三项机制。
“调解室那盏灯,装上后就很少灭,见过拍桌争执的激烈,也照过握手言和的温暖。”侨企管家朱警官的讲述,生动道出调解工作的内核——既要坚守法律底线,更要传递人心温度。截至目前,该社区依托梯级调解模式,已成功化解涉侨工伤、租赁、用工等纠纷数十起,惠及1300余家中小企业、4万余名职工。
活动中设置的“护侨小课堂”,更让“知侨、爱侨、护侨”的氛围持续升温。北仑区公安分局出入境大队教导员骆佳伟、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叶丹枫担任主讲,聚焦侨企高频遇到的出入境管理、知识产权侵权等实务问题,通过案例解析、互动问答的形式,将专业法律条文转化为“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通俗解读,为侨胞侨企送上实用“法律干货”。
“侨联是侨胞的‘娘家人’,‘法护侨益’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有商有量’是化解矛盾的智慧。”北仑区侨联主席汪涛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开发区体制、自贸试验区政策、高端制造基础、临港滨海区位“四重优势”,持续扩大侨企管家工作站覆盖范围,深化“公检法司侨”五方联动机制,让每一位在北仑的侨胞,既能感受到法治保障的“硬支撑”,也能触摸到“家”的温暖。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