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反制生效!美国一邮轮为拒交1167万港务费,上海港外紧急掉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9:02 1

摘要:话说中美贸易这事儿,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关税打到科技,现在连船舶港务费都卷进来了。2024年10月15日那天,美国诺唯真邮轮公司旗下的“RIVIERA”号,本来要停靠上海黄浦江码头,结果在港外直接来了个急转弯,改道去了韩国釜山。这船净吨位29175吨,按新

话说中美贸易这事儿,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关税打到科技,现在连船舶港务费都卷进来了。2024年10月15日那天,美国诺唯真邮轮公司旗下的“RIVIERA”号,本来要停靠上海黄浦江码头,结果在港外直接来了个急转弯,改道去了韩国釜山。这船净吨位29175吨,按新规单次得交1167万元特别港务费,公司一算账,觉得这笔钱太狠,干脆不靠港了。

船上1250名乘客,大多是欧美游客,本来计划下船逛上海,结果行程泡汤,不少人闹着要补偿。公司后来处理退订和误工费,花了近300万美元,还得多烧50万美元油钱。这事儿一出,马上成了航运圈的热点,证明了中国对美船舶的反制措施真不是说说而已,从实施第一天就见效了。

2024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搞了个301调查结果,针对中国海运和造船业,决定从10月14日起,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运营船舶和中国建造船舶额外收钱。起步价每净吨50美元,三年内逐年涨,每艘船一年最多收5次。

汇丰银行当时估算,光中远海运一家每年得多掏15亿美元,整个行业年增成本超21亿美元。这招挺狠的,直接瞄准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优势,毕竟中国占了全球55%的造船产能,美国才不到0.1%。美国这么干,明显想通过港务费这种方式,限制中国船舶进出,保护自家产业。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作为对等反制,交通运输部在2024年9月28日修订了《国际海运条例》,然后10月14日同步推出《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这政策覆盖五类涉美船舶:美国企业拥有的、运营的、持股25%以上的、挂美国旗的、美国建造的,全都得加收费用。收费标准分四年阶梯式上涨,2024年10月14日起是400元每净吨,2026年4月17日涨到640元,2027年880元,2028年直接上1120元,一年最多收5次。

算下来,到2028年,一艘像“RIVIERA”号这样的船,一年最多得交1.63亿元,这相当于它50个航次的利润总和,因为一艘豪华邮轮单航次净利润通常就200到300万元。政策里还有豁免条款,中国建造的船舶或者空载来修船的可以免缴。这设计挺巧妙的,直接引导全球航运企业多用中国船厂,上海港的船舶维修订单最近就同比涨了19%,不少公司特意调整行程来蹭这个豁免。

“RIVIERA”号成了新规后第一个绕行的例子。公司内部成本表显示,要是按原计划停上海,加上日本港口费用,整个航次直接从赚变亏。没办法,只能紧急改线,处理乘客退款和赔偿就够头疼的。全球三大邮轮巨头——嘉年华、皇家加勒比、诺唯真,全是美国企业,它们占了全球邮轮市场大半壁江山,中国市场对它们来说是块肥肉。

2023年全球邮轮接待2.3亿人次,中国占了3800万,比例16.5%,中国游客人均消费6800元,比全球平均高23%。皇家加勒比2024年财报里明写着,中国市场占海外业务的22%,增长最快。可现在这块地儿要收“管理费”了,按2025年标准,皇家加勒比的5艘常跑中国航线的船,一年光特别港务费就得2.9亿元,中国区净利润得缩水18%到25%。

为了缓口气,皇家加勒比在2024年3月13日宣布用现金和股票置换2亿美元可转债,想优化财务结构腾点资金,但面对年年涨的港务费,这操作也就杯水车薪。其他公司也一样,交钱吧,成本转嫁给游客,船票一涨,客人可能跑去欧洲邮轮或中资邮轮;不交就得改道,但航线调整哪那么简单。诺唯真的“喜悦号”本来跑东京-上海-厦门-新加坡,取消中国港后,要么缩短成东京-新加坡,吸引力大打折扣,要么绕济州、釜山,多烧20%燃油。整个行业都感受到压力,诺唯真股东在2024年10月16日电话会议上就发火了,质问管理层怎么没提前应对。皇家加勒比的工会也发声明,担心中国市场营收下滑会影响美国本土的造船和维修岗位。那些行程被取消的美国游客更直接,在社交平台联名投诉,要政府出面解决。

这波反制不光是收钱那么简单,它暴露了中美在海运领域的深层博弈。美国想通过港务费打压中国造船,但中国反过来用豁免引导产业链转移,结果美国企业自己先疼了。航运业本来就链条长,一环扣一环,这费用一加,货运邮轮都得重新算账。

比方说,中美贸易额2024年超6500亿美元,海运占比80%,多出来的成本最终还得消费者买单。专家分析,到2028年费率全涨上去,整个行业年增成本可能超50亿美元,美资邮轮如果不调整,退出中国市场的概率不小。但话说回来,中国市场这么大,哪家公司舍得完全走人?皇家加勒比已经在谈股权调整,诺唯真也考虑和中国船厂合作造新船,来符合豁免条件。

从更广角度看,这事儿提醒大家,贸易战没赢家。船舶港务费这种新招,表面看是针对企业,其实影响全球供应链。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本来就不稳,海运成本一涨,通胀压力就上来了。美国那边,拜登政府推的“朋友圈供应链”想绕开中国,但现实是,中国在造船和海运的地位短期动不了。

反制措施生效后,美媒报道显示,美国港口工会也开始抱怨,担心报复循环影响就业。总之,这笔1167万的账单,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中美怎么谈,怎么平衡,才是关键。航运企业得赶紧适应新规,游客也得多想想行程风险。话说,谁能想到一艘邮轮的掉头,能扯出这么多事儿来。

来源:笙箫尽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