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三大黑科技揭秘:400吨人造太阳与1/600精度机器人同线生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4:48 1

摘要:谁还记得那个被调侃“只会造发电机”的上海电气? 这老牌大厂最近干了一件事,直接把行业吓一跳:它造了个重达400吨的“巨无霸”部件——环向场磁体线圈盒,高21米、宽12米,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同类部件还大20%,重量更是翻倍。 更夸张的是,这玩意儿

谁还记得那个被调侃“只会造发电机”的上海电气? 这老牌大厂最近干了一件事,直接把行业吓一跳:它造了个重达400吨的“巨无霸”部件——环向场磁体线圈盒,高21米、宽12米,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同类部件还大20%,重量更是翻倍。 更夸张的是,这玩意儿是给“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用的核心结构,焊缝厚度达到360毫米,整体精度却控制在2毫米以内,相当于在重型卡车上雕花。 一个老牌国企,突然在代表未来能源的核聚变领域交出这种成绩单,任谁都得愣一下。

这家1902年成立的企业,早就不是“闵行四大金刚”时代的模样了。 2025年上半年,它的营收达到543.03亿元,其中新能源订单暴涨461.55%,风电订单更是增长131.3%。 研发支出也没手软,半年砸了25.46亿元,占营收比重4.7%。 这些钱不光养活了传统业务,还孵化了三条新赛道:储能、核聚变和机器人。

储能业务成了眼下最实在的“现金牛”。 上海电气主攻的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最大的卖点是安全性和寿命,充放电循环次数能到上万次,特别适合配套风电场、光伏电站这些大型场景。 广东、青海的几个新能源项目已经用上了它的系统,去年这块业务营收增长了近70%。 玩法上也升级了,不再是单纯卖设备,而是打包设计、调试、运维一条龙服务。 这种模式让毛利率比光卖硬件高出15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储能订单冲到119.2亿元,英国100MWh储能项目、罗马尼亚200MW光伏EPC项目都是它的手笔。

核聚变这块,上海电气押的是“终极能源”的未来。 除了那个400吨的线圈盒,它还参与了ITER项目的磁体冷态测试杜瓦研制,这是超大型核聚变装置精密制造领域的国际领先成果。 为了攻克部件制造,企业自己熔炼了140吨级的超高洁净不锈钢锭,焊缝抗裂性能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一倍以上。 虽然核聚变商业应用还得等些年,但上海电气在这块已深耕二十多年,覆盖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全链条部件制造。 2024年成立聚变能源公司时,手上订单已经超过400亿元。

机器人领域,上海电气专挑工业场景里的“硬骨头”啃。 它推出的“溯元”人形机器人,身高1.67米,全身38个自由度,能在秦山核电站的辐射环境下精准抓取0.3毫米的燃料棒组件,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00。 关键零部件如百纳米级精度丝杠实现自研,以前这类技术全靠德国、日本进口。 今年三季度,工业机器人订单环比涨了3倍,还拿下某国际汽车巨头超过10亿元的订单,为对方新能源汽车工厂提供焊接、装配机器人。 在核岛机器人细分市场,它的市占率冲到70%。

传统业务也没丢。 火电装备方面,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的供电煤耗低至264克/千瓦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核电装备覆盖国内主流机型,市场份额超过40%。 电梯业务通过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运营,2023年营收超200亿元,占集团总营收15%以上。 这些基本盘为前沿技术投入提供了现金流支撑。

当然挑战一样明显。 储能行业价格战频繁,机器人领域要面对德国、日本老牌企业的技术压制,核聚变商业化时间表还很长。 财务上,资产负债率74.4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占净资产比例也高达88.72%。 但上海电气的策略是“老本行打底,新业务开路”——用储能和机器人赚当下的钱,反哺核聚变这类长期投入,而核聚变的技术突破又反过来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口碑。

来源:小萱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