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南部远古“盐山”曾为早期生命创造避难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8:10 1

摘要:在地球深远的过去,历经数百万年,远古海洋蒸发后留下了厚厚的盐层。这些盐层最终被埋藏并转化为岩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巨大的岩盐层缓慢移动,使周围的岩层变形,并在地球表面形成了“盐山”。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盐分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在人类出现数亿年前,盐矿物曾塑造了整个地貌,甚至决定了地球上早期生命的生存区域。

在地球深远的过去,历经数百万年,远古海洋蒸发后留下了厚厚的盐层。这些盐层最终被埋藏并转化为岩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巨大的岩盐层缓慢移动,使周围的岩层变形,并在地球表面形成了“盐山”。

阿德莱德大学的科学家们最新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公报》的一项研究,聚焦于其中一座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约6.4亿年前)浅海之下的远古盐山——盐穹。

研究揭示,当澳大利亚南部这座盐穹正在持续上升时,其上方的海域正孕育着珊瑚礁生态系统。前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复杂性激增的关键时期,该研究表明这些盐山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盐穹犹如慢动作的地质“熔岩灯”。在普通的熔岩灯中,底部温暖柔软的凝胶团会缓慢穿过液体上升,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弯曲和伸展。地下岩盐的行为与凝胶团颇为相似——它历经数百万年向上迁移,形成复杂的形态。由于密度较低且比上覆岩层更具柔韧性,厚厚的埋藏岩盐层会持续上升。

当盐层向上迁移时,会形成地质学家称为“盐穹”的结构。这种盐穹状结构被扭曲的岩层所环绕,其高度和宽度可达数公里之巨。在当今环境中,盐穹既存在于陆地,也分布于海底。它们常孕育着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落——从独特的土壤到无需阳光即可生存的深海生物。

研究远古环境的地质学家在岩层记录中发现了盐穹结构的保存证据。这些结构在南澳大利亚壮丽的弗林德斯山脉中尤为著名,该山脉形成于新元古代(10亿至5.41亿年前)——一个地球气候与生命剧烈变化的时期。

本次研究的选址,位于阿德尼马坦哈雅塔(Adnyamathanha)地区的伊卡拉-弗林德斯山脉国家公园内的埃诺拉姆盐穹。

研究人员发现证据表明,这座水下盐山的形成为早期生命在其正上方的环境中繁盛提供了理想条件。 他们提出,盐穹的运动塑造了适合这些生态系统发展的地形。

在地球历史上——尤其是在复杂动物进化之前——生命常常面临漫长的全球性困境:冰河时期、极端高温以及海洋化学成分的重大变化。在这些时期,盐穹顶周边的特殊环境可能充当了“避难所”,当广阔世界变得不宜居时为生命提供庇护。 当环境改善时,这些避难所的幸存者便能再次扩散,助力海洋生物重新繁衍。由此可见,盐穹顶或许在生命穿越大规模灭绝等危机的过程中,默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示意图展示了前寒武纪的层状岩礁如何在盐穹上方的浅海海底生长。盐层向上推挤,为微生物垫的繁衍创造了栖息地,这些微生物垫最终堆积成了岩石丘。

前寒武纪海洋中存在的碳酸盐礁,其生态系统远不如现代珊瑚礁复杂。这些礁体由“层状藻礁”(Stromatolites)构成——蓝细菌(cyanobacteria)微生物群落通过在砂泥颗粒间沉淀碳酸盐矿物,逐步堆砌出层层叠叠的岩石。

层状藻礁已在地球上存在超过30亿年,堪称行星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态之一。在地质长河中,碳酸盐礁从原始的层状藻礁逐步演化为日益复杂的生态系统及其关联环境。

虽然该研究仅聚焦于一个盐穹,但有大量证据表明前寒武纪时期全球普遍存在盐穹。研究结论是,盐穹可能在当时全球层状岩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理解盐穹顶如何在远古时期生长并塑造生态系统,有助于科学家解读当今地表深处的岩石特性。这些发现与现代水资源、矿产及能源开发直接相关。

深埋的盐穹会影响流体在岩石中的迁移路径,进而调控水及其他物质(如石油、铜、二氧化碳和氢气)的流动。地质学家通过研究远古盐相关环境,正在助力设计未来的氢储存项目。作为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氢气可在产量高峰期被注入地下深处,待需要时再行提取。

因此,下次当你看到一粒食盐时,它所承载的或许不仅是调味的功能。它可能是一段穿越数亿年地质时光的旅程缩影:从远古海洋的结晶,到深埋地底的缓慢“漂移”,再到隆起成为塑造海床、庇护初生生命的“盐山”。

这些古老的盐穹,如同地球的“地质记忆”,不仅记录了生命如何在绝境中寻找生机,也为人类的未来能源战略(如地下储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蓝图。从过去汲取经验——理解生命如何与看似恶劣的环境共存——正直接转化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智慧。在“深时”(Deep Time)的尺度上,一块普通的盐岩,竟是连接着生命起源与未来希望的沉默见证者。

从远古生命的避难所到未来的清洁能源仓库,你还知道哪些看似平凡事物的惊人用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作者瑞秋·克内恩(Rachelle Kernen) 阿德莱德大学地质学研究员

凯瑟琳·阿莫斯(Katherine Amos) 阿德莱德大学地质学教授

来源:科学新黑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