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傍晚,我在公园看两位老人下棋。执红棋的老人眼看要赢了,却突然走错一步,被对手翻了盘。
那天傍晚,我在公园看两位老人下棋。执红棋的老人眼看要赢了,却突然走错一步,被对手翻了盘。
他哈哈一笑:“该赢的时候没赢,说明老天爷觉得我还不到火候。”
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确实,这世间万事万物,似乎都遵循着某些看不见的规律在运转。就像河水永远往低处流,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有些法则看似朴素,却贯穿了我们的一生。
如果你能读懂读懂这六个生活法则,大概就能活得更加通透自在。
时机,比努力更重要
朋友的公司去年招了个海归博士,能力出众,一来就提出好几个创新方案。可惜赶上行业寒冬,公司保守求稳,他的创意全被搁置。
上个月咖啡厅偶遇,他平静地说:“我想明白了,不是我不够好,是时机不对。”
这让我想起《周易》里的那句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就是你的本事,时就是恰当的时机。两者缺一不可。
你看春天的农民,不会在冬天硬要播种;聪明的渔夫,懂得在涨潮时出海。人生很多事都是如此——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事半功倍;在错的时间做对的事,事倍功半。
这不是认命,而是认清。认清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蓄力。
起伏,是生活的常态
邻居张阿姨退休前是单位一把手,管着上百号人。刚退休时特别不适应,总觉得浑身不对劲。
直到有一天她在老年大学学了书法,突然豁然开朗:“原来每个阶段都有它该做的事。强求不来,也躲不开。”
就像四季轮回,人生也有它的春夏秋冬。二十岁是春天,生机勃发;三四十岁是夏天,热烈充沛;五六十岁是秋天,硕果累累;再往后,就是从容安静的冬天了。
起起伏伏本是常态,重要的是在高峰时不张狂,在低谷时不绝望。
得失之间,自有平衡
认识一位创业老板,前几年房地产火热时赚得盆满钵满。去年转型做养老产业,从头开始。
他说:“以前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现在风停了,得靠自己扑腾翅膀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得好:“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在这里失去的,会在别处得到补偿;此时拥有的,彼时可能就会失去。
这世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天平,总是在寻找它的平衡点。钱财、名声、感情,都在这个天平上起起落落。
适应,是最好的生存智慧
小区门口有两家早餐店,并排开了十几年。去年,左边那家突然关门了。
原因很简单——右边那家早就开通了手机点单、外卖配送,左边那家还守着老办法。
达尔文一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幸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这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世界在变,环境在变,人也要跟着变。固执地停留在过去,只会被时代抛下。
真正的智慧,不是对抗变化,而是顺应变化。
不完美,才是真实
我的编辑朋友每年经手上千篇稿子,他说最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有瑕疵却真挚的文字。
“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缺憾本身就成了美。”
曾国藩晚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就是提醒自己人生本来就不完美。接受这一点,反而活得轻松。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有点缺憾,留点余地,这样刚刚好。
所有的执着,终将释然
九十岁的奶奶去年摔了一跤,住院时把我们叫到床前:“我这辈子争强好胜,现在想明白了——抓得太紧,反而什么都留不住。”
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我们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也要两手空空离开。
这不是消极,而是释然。既然终究什么都带不走,不如好好体验这个过程。
就像苏轼在《赤壁赋》里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既然一切都是暂时的,又何必太过执着?
说到底
生活就像那盘棋,有时候你精心精心布局,却被意外打乱;有时候无心之举,反而柳暗花明。
读懂这些法则,不是为了认命,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知道河水往哪里流,才能更好地掌舵;懂得四季如何变换,才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
杨绛先生说得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愿你也能在这纷繁世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通透与安然。
来源:悟明说点事